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体育”走向“文化”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od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东西文化的差异出发,就中国武术体育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眸。提出了今天的中国武术在体育场域中的发展是处于一种窘境的困扰之中。同时就中国武术摆脱其在体育场域中的尴尬、卑微、渺小的窘境,提出了找回中国武术的文化话语权问题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文章最后指出:中国武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运动”,更不是纯粹的“运动项目”,它有自己的、区别于其它身体文化的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不是“体育”,更不是“运动”,而是“文化”。是一种极其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所以,摆脱中国武术当下发展的体育窘境,从“体育”走向“文化”,找回中国武术的文化话语权,保持中国武术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最佳选择。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和范畴,也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列,本文认为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
  全球化消费时代都市欲望书写的无限膨胀,进一步加剧了人们本我欲望的空前爆发,以至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均惨遭戕戮。呼唤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门类或形式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博物馆与社区也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文从矛盾的出现、矛盾的分析、矛盾的解决三个层次来探讨博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
  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质量内涵及尺度的根本看法,是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认识基础。根据对教育质量内涵的澄清,教育质量应被定位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程度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传统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文化的人本寓意。保
  当下社会环境与经济形态多样繁杂,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及意识也呈多样化形态,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愈加复杂。博物馆如何在多样变化的文化形态中获得
  京族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本文以东亚民俗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和框架,探讨京族迁居后,哈节如何与广西本土文化之间对接融合,从而落地生根的文化机理。同时,将哈节
  截至2011年6月底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中国共有41项世界遗产。遗产地不仅有价值突出、无可替代的物质资源,而且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对遗产地的科研
  本文介绍了在农村中学中语文学科教育的难题、困境,提出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有自己的社会理想追求,要有情感有责任,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实践,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