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模式的有效性构想--基于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思想

来源 :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实习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中国教育硕士教育实习仍然存在着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内容不丰富,实习方式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完善,实习模式不理想等问题.鉴于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的教育实习模式,为中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模式提出有效性的构想.
其他文献
技术新革命、高考新改革、教育新范式、学校新样态的现实表明特色办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个性理论认为个体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性、社会性、动力性、一贯性、多面性、组织性等特征,在这一理论视域下,有利于建设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搭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多维管理观念,推动学校总体的特色建设.为取得特色化建设成效,应当将特色建设的策略与其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支持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发挥学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至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技术-理性视角、相互适应视角、意义建构视角.技术-理性视角和相互适应视角因忽视了执行者意义建构过程而不能充分解释复杂的政策执行过程.建基于社会心理学和组织理论的意义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过程,涉及行动者的意义建构活动,是政策、行动者以及情境三者间互动的结果.意义建构视角详细说明了行动者解释与
基于两个县(区)的调研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被普遍认为是必要的,但在"标准"本身以及标准化"建设"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前者表现为办学标准不相一致、不符实际或不够具体等欠缺;后者表现为建设中的超标与低标现象共存、硬件与软件不相协调、配备与维护不能一贯、县管与镇管缺乏统一、标准与个性或成两歧、手段与目的易生混淆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坚持一种实践理性,着力于工作性质的明确、标准尺度
学校教育目标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育管理效能的关键指标.学校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实现学校的核心目标——育人,也需要实现学校教育的工具性目标,现代学校制度为多元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但是,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工具性驱逐教育的本质,导致教育远离生活,学校教育商品化等学校教育目标发生异化的现象.基于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
变革时代的教育领导需要有坚韧的品格,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注重寻求学校改革的专业支持,以实际的敏捷行动,以及拼搏与坚持的精神,持续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系统的变革比单个学校的变革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无论是单个学校的发展变革,还是系统的学校变革,都要面对失败的风险,都需要有致力于教育变革的坚韧领导.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政策逻辑强调以均衡发展为战略,以谋求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推动重点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强调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践的创新路径,强化教育的治理能力,分类分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以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问题的解决,建设"真善美"统一的学校,走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创新发展道路.
未来学校是时代变迁和发展的产物,是技术革新和学习需求提高的必然结果.未来学校是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机构,本文依托国内外学者对未来学校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了未来学校的概念,推动未来学校发展的因素,未来学校的特征,对国内外已有的未来学校实践作了梳理,并提出要从不同教育阶段把握"未来学校"的变革特征以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未来学校"的研究展望.
随着中国管办评分离政策不断的深入,教育评估机构逐渐涌现出来.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A省X学会为案例,分别从教育评估机构独立性、专业性、自身监督设计运行情况来分析当前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强管办评背景下教育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升管办评背景下教育评估机构的专业力、完善管办评背景下教育评估机构的自身监督设计机制.
对困境儿童提供的教育精准支持由精准支持的主体、精准支持的客体、精准支持的方法、精准支持的内容四个范畴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指向.其线索体现为: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主体,它解决的是"谁"来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客体,它解决的是"为谁"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供的方法,它解决的是"怎样"提供的问题;明确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提
基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来研究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范式.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形成的前提是其作为一门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基因的综合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有强烈的现代学科意识,然后在其学科范式形成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逐步形成本学科自身的学科范式发展体系.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管理学由此进入了一个所谓"多元范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