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采择降低群际威胁:自我-他人融合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索自我-他人融合在观点采择对群际威胁积极效应的中介作用。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观点采择,因变量为群际威胁,其指标为对利于外群体政策的反对程度。实验选取65 名农村籍大学生(出生在农村,直至上大学之前都主要在农村生活)作为被试,随机分为观点采择组和控制组。
其他文献
关于耻感情绪(shame)和罪感情绪(guilt)的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已有研究主要沿用西方已有理论和测量工具,同时忽略了耻感情绪(shame)和罪感情绪(guilt)在中文中不同翻译间的情绪差异性(如,shame可翻译为“羞愧”“羞耻”,guilt可翻译为“内疚”“罪恶感”)。探索中文条件下两种情绪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加深不同情绪内涵的理解和道德情绪的跨
会议
现代心理学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也不免有许多曲折与缺憾。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思辨的束缚,随着科学心理学的逐步发展壮大,有些学者随之提出了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建立其他学科的观点,这便是心理主义思想的产生。但是这一思想从提出伊始就遭到了反心理主义者的坚决否定和拒绝,弗雷格和胡塞尔作为反心理主义的代表,他们对心理主义的严厉批判使心理主义被驱逐出哲学和逻辑学界,
线装本《灵学略论》(Outline of Mental Philosophy)是新近发现的晚清时期心理学著作,共49叶,约2万字,作者佚名。该书为精神哲学大纲性内容,问世时间不详。据其内容有如下初步判断:首先,就其所使用名词术语(如显微镜)来判断,其大致产生于1872年以降。其次,这本汉语册子产生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文中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孟子、孝道、阴阳等事例,多处出现用华人和西人作对比的情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以思辨为主的研究方式,因为其缺乏对现实的客观描述,以及论述缺少精确性,也逐渐丧失了可信性。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正是理性主义高扬的时代,强调用事实说话的实证研究因其研究过程的严谨,实验数据的精确而大受褒奖,并且成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式,并沿用至今。但是随着主体异化,价值观扭曲,生态环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开创的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流派,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心理学说;这种心理学说也可以称之为语言心理学。这是一种建筑在语言材料分析之上的心理学理论,该心理学理论所遵循的心理学法则和语言所遵循的语言学法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语言学的词源学部门中,有“二维词源学”这一理论,如果将这一语言学理论推广到心理学领域中,就相应地会产生“二维心理学”这一几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较早系统论述性别差异的心理学家之一,弗洛伊德的性别差异观受到社会学、哲学、教育学、文学和女性学等学术领域的关注和重视,但其理论常被指具有严重的男性中心倾向而成为女权主义者们批判的靶子。结合弗洛伊德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性别差异观中的男性中心倾向的解析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与弗洛伊德性别差异观在非心理学领域引起的强烈反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却反应冷清,甚至视若无睹,在当代
茹什(E.H.Rosch)等人提出的概念的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可以很好地解释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然而在解释抽象概念时却遭遇了滑铁卢.根据这一理论,概念由原型及其相似成员的交集来表征.学界普遍认为原型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很难确定抽象概念的原型.文章对随机抽取的被试做了内省式考察,借鉴概念的特征表理论,提出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原型泛化(prototype generaliz
近年来工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受“名校人才多”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能力强的非名校生可能因此被埋没,对于大学生群体是否也受这种观念影响尚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身受“学校歧视”之害的大学生群体是否也存在内隐工作能力的名校刻板印象,侧重关注其对名校生和非名校生的工作能力的内隐态度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推论企业在学校招聘方面,“以学校定能力”的做法是否
刻板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这些特征形成原因的概括而固定的观念和看法。刻板印象威胁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相关任务领域中的表现,还会外溢到刻板印象无关领域的任务表现,对相关个体产生持久地消极效应,显著降低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干扰了个体潜能的发挥。因此,尝试减少或消除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对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探讨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