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冀东油田的应用

来源 :第四届全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及实验室管理工作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ebing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碳同位素是反映沉积有机质母质类型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油气源对比的地球化学基础.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受分析技术的限制,往往只能测总的碳同位素值或某一类化合物如饱和烃、芳烃、沥青质、非烃等的同位素值.事实上饱和烃、芳烃、沥青质、非烃也是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测的也是总碳同位素值.以往单体烃碳同位素测定仅限于天然气甲、乙、丙、丁烷.因此碳同位素值的应用受到了很大局限.研究表明油气在干酪根降解成烃后的运移过程中具有分馏作用.具有油源关系的干酪根比其对应原油高3‰左右,而原油同位素比其对应烃源岩氯仿沥青"A"小1‰~2‰.
其他文献
本文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工业的要求和地质实验室在油气工业中的作用出发,论述了地质实验室在油气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油气工业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出发,阐述了我国油气行业地质实验室面临的形势和建设中存在的总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油气行业地质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高品质、大规模的油气工业做支撑,而油气工业的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
本文从室内实验的角度,对大庆长垣西部中浅层油层的敏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提出了流速敏感性的分类标准,以及水敏、盐敏、碱敏、酸敏的变化特征.通过酸敏试验,证明普通酸化所采用的酸型与松辽盆地陆相地层不配伍,要通过酸化改善地层的渗透性,就必须采用新的酸型和酸化工艺,通过注入酸体积实验和温度实验证明,当注入酸的量大于5倍孔隙体积或温度在80℃以上时,酸化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泥浆模拟实验,提出
激光共聚集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re)分析技术集显微技术、高速激光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具有放大倍数较高,制样要求低,有一定深度的穿透力等特性.用于研究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可以获得高清晰高、高分辨率的直观像图.通过利用激光共聚集扫描显微镜,对铸入荧光充填剂的砂岩薄片、光片进行二维扫描,从而获取岩石中孔隙分布的二维图像,并用随机图像分析软件,对
准噶尔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子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运动,多次的抬升剥蚀和再沉降过程.从石炭系至第三系均有油气储层发育,储层岩性有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石炭系及下二叠统主要发育一套陆相、海陆交替相、泻湖相及火山岩相地层,为正常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储层,其中,碎屑岩储层成岩阶段多为晚成岩C段,孔隙类型主要为裂缝+次生孔,影响储层储集性的主要因素为构造运动和岩性.中二叠
简述了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状,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系统.并以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室工作为主,简要概述我国天然气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烃类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讨论了天然气成因新模式与气藏烃气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低演化阶段天然气同位素分馏的二阶段模式.在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简述了He/He值与中国构造分区,幔源氦的复合成藏和幔源甲烷问题以及气源对比等.
岩心扫描成像综合信息系统是一个服务于油田各级部门以岩心扫描成像为核心的软硬件一体化网络信息系统.其功能为:白光、荧光下高分辨率岩心平动、转动自动扫描成像;扫描图像高缩压比存储与安全管理;扫描图像与相关地质资料的快速综合查询;扫描图像中地质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基于高速局域、互联网的图文资料共享.文中对系统的总体构成与实现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本文通过选择适当的芳烃标准物质,采用标准曲线法,对油气化探样品光谱测试中几个特定波长处的光谱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使油气化探光谱指标具有了传递性、对比性.同时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应用于油气化探,能够检测到气态、液态、固态油气化探样品中芳烃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有助于提高油气预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开展油-油、油-气、油-源对比,探索油气运移的特征.由以上测试技术组合而成的芳烃油气化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应用效
本文简要介绍了江苏油田试验图象分析技术,并初步研究了高压铸体孔隙结构分析技术在油田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及微观模拟驱替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由于砂岩的非均质性,扫描电镜对孔隙结构的分析必须向定量统计方向发展,以保证分析资料的科学性.因此,根据石油地质样品的实际情况和分析要求,编制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软件.以处理分析扫描电镜图像中孔喉结构方面的问题,实现孔喉结构定量分析的要求.经过一年的努力,孔隙结构图像分析软件现已编制完成,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该软件已比较成熟.在方法研究中,从环境扫描电镜上采集背散射电子图像,在该图
油气的二次运移对油气藏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运移路径和方向决定了一个圈闭是否能形成油气藏.在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其不同组分由于分馏效应的作用,因而随着运移距离的变化油气中不同组分组成将发生变化,这也是研究油气运移的基础.但是在油气勘探的早期阶段由于地下资料较少,同时运移过程留下的指纹由于后期改造难以留存,因此油气运移是当今地球化学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艰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