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应用北京全行业在市域范围内各街道、乡镇的分布数据全面细致地梳理研究北京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各北京主要产业部门中,传统制造业更多地出现在了近郊乃至远郊区,现代制造业开始崛起并主要以园区的形式在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近郊区县布局,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覆盖范围增大,但同时在城区形成产业密集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城区高度集中。最后运用了产业区位论的理论对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究其成因并作出简要预测。预测认为,在北京当前的情形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进一步演进中政府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应会逐渐减弱,而新产业地理学所倡导的国际贸易、创新环境、知识溢出、外部经济以及我国区域格局等因素将会成为影响北京产业空间的主要因素。从结构上看,北京传统制造业比重将会继续减小,向周边地区转移,被现代制造业所取代,而第二产业总体所占比重仍会有所下降,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指导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应达到80%以上,同时都市型农业也得到重视。空间上看,北京远郊区及近郊区部分适宜的地区未来会成为同时具备生态环境价值的都市农业区。制造业仍然主要在第二、第三圈层分布,现代制造业因为知识溢出以及前述提及到的跨越空间距离产生的外部经济和规模递增等因素,将在范围内更多的园区内分布。第三产业中,一般生活性服务业"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将依然存在,但服务覆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会在局部形成更具规模的服务中心,并集中在第二圈层。生产性服务业仍然会高度集中,但除了城市中心外,一部分将会集中布局在规模较大、增长迅速的产业园区。第一圈层四区(现为两区)的产业和就业密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