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阻尼对海上风机支撑结构载荷的影响

来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w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翼型气动原理,并使用BLADED 风机仿真软件,对风力发电机组旋转风轮的气动阻尼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气动阻尼可以减小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的疲劳载荷,对减小疲劳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在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的设计及其设计评估中,使用风浪耦合载荷,将气动阻尼的作用考虑在内,可以准确预估支撑结构疲劳强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利用率的提高不仅具有多发电的经济意义,也有利于增加机组使用寿命。
其他文献
对生物柴油在自行建造的小型炉窑内进行不同炉温、不同雾化压力和不同空气过剩系数条件下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 排放量随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且CO 排放曲线分为平稳段和指数上升段,NO 排放量随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炉膛温度对助燃空气的吹熄火焰作用和加强混合作用的平衡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同炉膛温度下存在不同的“最佳空气过剩系数”。炉膛温度和雾化压力对生物
太阳能蓄热水箱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温度分层有助于提高集热效率,降低传热损失。本文建立了水箱温度分层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CFD 软件模拟了水箱中的流动、换热、温度分层过程,分析了多个因素对温度分层效果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果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太阳能蓄热水箱提供了依据。
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成本低、易于开采、可直接利用、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对节约煤炭和石油,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变能源布局,消除城市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讲述了浅层地热能的应用,使用地源热泵技术提取地球表面低位热能为建筑物空调、供热及提供生活热水。
本试验依托国家863计划—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样机研发(2009AA05Z427)。前期已进行装置的水动力性能研究,并初步确定碟型装置的尺寸参数和水轮机模型试验装置及模型比尺。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水轮机的工作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观察各种水力条件下水轮机的运动状况,分析和验证两种水轮机的水动力学性能,运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探讨适应于低水头的水轮发电机组,为装置的海试以及其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振荡浮子式磁流体波浪能发电系统可以将波浪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比采用旋转电机的常规发电装置结构简单。在边远海区和海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先介绍了目前用于 波浪能的主要的能量输出系统(Power take-off),然后分析了磁流体波浪能发电机的稳态 以及非稳态下磁流体发电机的输出特性。验证了磁流体发电机用于波浪能发电系统的优势。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 级大地震,福岛核电站的几个机组相继出现问题,导致日本东 北部地区大面积缺电,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停止,这给救援、灾民的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带来一系列 问题。这警示我们除了发展核电的安全问题之外,也暴露出了集中供电的弊端——一旦发生大灾难, 将导致电力瘫痪。而光伏发电具有分布式发电的特点,可以分散安装在居民的屋顶上,接近负荷安装, 自发自用,即使发生灾难,仅仅是自然灾害发
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大规模储能电池,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风电场平抑功率波动领域。研制简单易用、参数变更灵活的液流电池模拟器,并将其运用于风电系统试验中,有利于加深对液流电池的认识、方便试验研究和现场调试、加快研究进度。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液流电池模拟器设计方案,详细叙述了模拟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最后通过Matlab 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正问题方法设计了适用于我国风况的风力机专用翼型族CAS-W1-XXX 系列。包括最大相对厚度为15%—60%的11 个不同厚度,适用于叶片根部到叶尖所有部分,设计雷诺数为3,000,000。设计中选择NUMECA 软件中的AUTOBLADE 模块进行翼型的几何造型,使用XFOIL 进行翼型的气动特性和几何特性分析。通过XFOIL 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CAS-W1-XXX 翼型族具有良好的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5 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此举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地源热泵行业,一些集成商、生产商和战略投资者纷纷开始行动,酝酿、策划地源热泵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大有遍地开花之势。然而,对于地源热泵行业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到底是一次巨大发展机会,还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投资
收集并分析了现有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情况及数据,讨论了未来10MW 级风力发电机组的概念设计方案和技术发展路线,并对未来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参数和可能采用的结构做了初步计算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