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之同情相关论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易出现抬高或压低等认识误区.鉴于此,本文结合“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探讨......
摘 要:本文以《历史与社会》(2007年9月第二版)八年级下册“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一课中,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为课例,浅谈“了解之同......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
王维江先生仅以回忆录为史料,试图完成“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探求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这一宏大叙述的研究路径......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提出了“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思想,它不仅是针对哲学而言,也是针对史学而言。它既是一种史学境界,也......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了解之同情"几成为历史学者的口头禅,也成为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象征之一。多年来,学界围绕这五个字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如其基本......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分析不透、甄冠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
虽然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但他长期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混合形态,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当理念主义、僵化主义、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教育在浮躁中有些变味。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的缺失。蓦然回首,大......
...
<正>2009年在深圳的时候,冉正万兄告诉我《山花》2010年将开设一个新栏目"70后VS80后",每期各刊发70后和80后作家的一篇小说,他约......
实学研究与文化探索──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思想刘石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是十分为人熟知和敬重的学者。他在数10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取......
<正>梁启超编撰的《德育鉴》指出的传统道德修养在结构、办法、观念等层面都对今天的德育有着重要启示,启发我们思考德育思想资源......
陈寅恪先生提倡的"文史互证"方法将历史考据与审美想象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诠释了作品的意义,也为诠释活动建立起了不可逾越的围栏......
<正>保罗·约翰逊在其著名的《知识分子》一书考量了扮演人类引路人和导师的世俗知识分子成为该角色具有的道德和判断力的资格,尤......
<正>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
李渔一直是难以获得定评的古代文化名人,而且持论各方常常观点完全相左。钟明奇先生在《重评李渔"帮闲"说》一文中,重申了鲁迅先生......
本文以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陈寅恪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和相关文学理论的论述,概括出其特殊的文学研究方法,并......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美学的现代化过程,是伴随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每次转型,在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和发展......
<正>一、准备单元复习教学时的思考教育部调研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按学习主题编排,"理论偏强,与初中学生的认识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历史研究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范式(paradigm)转移。如果说,八十年代文学界的“重写文学史”的......
<正>高洪雷先生的《另一半中国史》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它既能唤起对于人类历史清明的记忆,也能搅动读者心中的情感波澜,还能将人......
<正>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先唐文学研究,应当遵循何种文学理念,面对研究对象,是以现今之文学观念予以观照,或是深入当时之"......
陈寅恪著作中使用的“了解之同情”一语的源流来自德国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赫尔德,此语特指对古代历史、思想、艺术进行一种深入......
<正>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意在普及中华典籍,这是令人称庆的.所见为第一批五十种之一的《诗经选译》.远的不论,即以近年所出,......
照西方哲人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讲法,哲学本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推演开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
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融合了西方众多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