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03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李承贵教授从宏观上对儒佛道治理思想资源做了简要的概括与叙述,部分地呈现了儒佛道治理思想资源,初步探讨了儒佛...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4
逻辑之为学术研究方法,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介绍逻辑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应用上,并表现出主体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从而形成一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范式。而......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引言虽然中国古代不乏治理国家与社会的理论、艺术、智慧与大略,但西方“治理”理论的驾临,如同当年进化论、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样引起了中国学术思想界的躁动。“治理”...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新世纪以来的朱熹思想研究呈多向展开态势,本文拟就学界关于朱熹思想与佛教、朱熹思想与道家道教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认为十余年来关于朱熹思想与佛家、道教关系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14
儒家榜样教化的展开包括教化的主体、榜样的素质、教化的基础、教化的方式、教化的效果等五个环节或五大元素。儒家榜样教化的理论基础是儒家心性论;儒家榜样教化对君王的言...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解释具有鲜明的科学知识化倾向,从而改变了。知行合一。纯道德内涵之情形,并赋予。知行合—”诸多新义,开辟了。知行合一”展开的新路径。但贺麟科学化、知......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李振纲教授《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一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生命价值观”为逻辑原点,重新审视庄子自然主义哲学对“道”与“天”的放怀咏颂,对“道通为一”生命本相......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杨简“治世”思想表现为“心政”,即由“本心”出政。“心政”源于本善之心,外推为:治灾以治人心为先、治民以治君心为要、治政合乎天下之公心。此“心政”进而由“克艰”、“知恤”、“敬信”等向度展开,并最终落实为具体的治政实践。杨简的“心政”,由善心开始,以德......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学术评论 年份:2014
在历史上,儒学或学或教,并无疑问。然而,自晚清始,儒学被定义为教、甚至宗教、甚至国教的主张便风行起来,直至21世纪,仍有学者孜孜不倦地重复晚清康有为等人的事业。那么,儒...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科学对人文的解释已成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反思、检讨科学主义弊病的大背景下,在期待传统思想文化解救人类困境的情境下,科学解释人文实践再...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14
《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指出,儒家学派的任务是帮助君王顺应天道进行教化的,而儒家借助对榜样品行与事迹的宣传而进行的教化即“榜样教化”似乎很值得关注。由儒家对教化主体的要求看,承担教化任务的是圣人君王,最低也是大臣级人物,也就是说,在儒家教化论体系......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人文性课题,传统思想资源被视为医治这一课题的灵丹妙药,而随着传统思想文化的广受热捧,那些神秘的、有毒的伪人文传统也竞相...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14
孔子曾经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圣人之言曾在历史上引来无数诠释,但无论如何诠释,笔者认为,这句话所强调的是理解一种对象行为比语言更为可靠和重要。因而这句话亦可看成是孔子对于文本诠释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即“以行释义”。......
[会议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年份:2014
“以行释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儒家文本诠释实践中,成为儒家诠释经典文本的一种特殊形态。为了叙述、分析的方便,本文将“以行释义”的“行”姑分为“效行”、“身行”与“事行”展开讨论。“以行释义”是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以行释义”诠......
[期刊论文] 作者:王金凤,李承贵,, 来源:现代哲学 年份:2014
20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诠释学的人物、著作、命题探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就"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得意忘言"、"六经注我"、《周易》、王弼、戴震等的研究加以考察,进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