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04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林杰,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1
浙江龙泉管氏一族在中国管氏大家庭中的地位显赫,而管师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管师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进士出身,曾至副枢密,《宋史》为其列传。遗憾的是,《宋史...
[期刊论文] 作者:许力行, 来源:养生月刊 年份:2021
国医大师贺普的五养生功共有四式:rn第一式转眼功:贺普养眼法之一是按揉承泣穴.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为任脉、足阳明之会.位于目中线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即目下七...
[期刊论文] 作者:赵坤, 来源:书画世界 年份:2021
在明代的思想领域,在宋元理学基础之上,王守开创了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潮.王守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之一,集事业功德和立言垂教于一身.王守,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生于浙江绍兴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市),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弘治十二年(1499)登进士,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隆庆元年(1567...
[期刊论文] 作者:张步洪, 来源:中国检察 年份:2021
检察业绩考评元年的初步成效,改变了对司法官员业绩不宜进行考评的传统认知。实践表明,业绩考评以树立年度"小目标"的方式激发检察工作热情,强化检察自我认知与履职意...
[期刊论文] 作者:王豪倩,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21
《大义周》是根据京剧《周献嫂》改编而来。《周献嫂》出于昆曲《忠义烈》。早年,翁偶虹根据山西梆子改编为《鸳鸯泪》。五十年代时,中国京剧院叶盛兰等,据翁《鸳鸯...
[期刊论文] 作者:張良, 来源:文史 年份:202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始於私撰,終成修。其間多次易稿,迭經呈進,又特受時人矚目,尚未成書即廣爲傳録。故有關《長編》的編纂、奏進始末記載紛紜,卷帙著録多有歧異,令人莫衷一是。...本文聚焦《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藏諸,回溯歷次呈進、存藏、著録、宣取、傳布的實際情況,關照其書同南宋修國史、實録之間的聯繫,以及成書過程背後的制度性因素。...由此,透過紛繁複雜且互有牴牾的文獻記載,釐清南宋的傳存譜系,明確不同藏之間的差異,判定《宋史·藝文志》著録的性質和歸屬,以此爲出發...
[期刊论文] 作者:尹锁锁,史杰,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年份:2021
肠癌术后泄泻是肠道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史杰教授提出虚是基础,手术加重机体气血阴阳亏损与脏腑失调.他在病机和证型方面有独特理解,并提出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为主...
[期刊论文] 作者:时磊, 来源:中国检察 年份:2021
出庭履职是公益诉讼检察的一项基本功,然而,许多公益诉讼检察对此却十分陌生。从海南省检察机关诉中某公司等非法向海洋倾倒建筑垃圾民事公益诉讼案庭审中所呈现的问题和...
[期刊论文] 作者:别明珂,王汉苗,宋国建,冯冰,杨志寅,朱荔芳, 来源:医学与哲学 年份:2021
对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儒家思想溯源:施行仁政、民为邦本的治国之道,是政府强有力联防联控的思想来源;由仁爱转化而来的家国情怀和共同体意识,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全民抗疫力量;援儒入医、...医乃仁术的儒医情怀,鼓励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无私奉献;克己复礼、为由己的君子要求,是民众高度自律的个人防控行为的精神支点。...
[期刊论文] 作者:张敬艳, 来源:中国检察 年份:2021
1985年至今,我已从检36年.在党组织的关心与 培养下,先后立功受奖60多次,被表彰为“山东省优 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最美人物-群众最 喜爱的检察”“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作为全国检察英模代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德文, 来源:中国检察 年份:2021
检察惩戒委员会制度日臻完善,对加快推动检察官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存在惩戒管辖范围与监察制度有重叠、工作程序比较模糊、惩戒程序与纪检监察程序衔接不畅、实际运行效果欠佳等问题.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厘清检察惩戒委员会制度的管辖范围...、细化惩戒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建立惩戒程序与纪检监察程序的衔接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完善检察惩戒委员会制度,确保检察权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
[期刊论文] 作者:侯德,武夫波,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商爱玲教授所著《设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论研究》一书,以唐代论为中心,以小见大,把形而上的思想史与形而下的制度史相结合,从思想延伸到思想影响下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国古代论的终极依据、基础理论、...思维特征、本质属性、政治实践等多个重大问题在内的论思想研究框架,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富有创新性。...总括而言,该书具有四个方面的研究特色:一是基于政治本体论,探究了论的终极解释和理论基础;二是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将官论思想与政治实践研究融汇为一体;三是立足历史学,援引政治学阐释中国政治史;四是资...
[期刊论文] 作者:侯德,武夫波,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商爱玲教授所著《设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论研究》一书,以唐代论为中心,以小见大,把形而上的思想史与形而下的制度史相结合,从思想延伸到思想影响下的实践,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国古代论的终极依据、基础理论、...思维特征、本质属性、政治实践等多个重大问题在内的论思想研究框架,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富有创新性.总括而言,该书具有四个方面的研究特色:一是基于政治本体论,探究了论的终极解释和理论基础;二是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
[期刊论文] 作者:徐国利,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21
传统儒商道观是古代儒商秉承儒家道观形成的,是传统儒商文化的核心.儒学即仁学,以仁爱和人本为主要内容的道观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作为本体和通德,既对儒家伦理和价值有统摄性,又包含多元发展维度....儒家仁学对儒商发挥影响的主要是道德心性论和品格修养论.古代儒商秉承儒家道观,根据社会要求和商业需要作出新阐发,形成了传统儒商道观.它彰显了儒商文化以德为的价值理性取向,与以工具理性为的资本主义文化不同...,可以补救资本主义唯工具理性带来的弊病.传统儒商道观被中国近代儒商所传承,也被日本儒商传承并使日本...
[期刊论文] 作者:向世陵,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21
不同于王弼和王安石,张载摄《老》入《易》,以仁德刻画天性,从"天地不仁"走向"圣人之".天则无心,人能弘道,人相助于天而成天之功(),将自己的理性投射到了天道之上.人"未尝有意以为仁义",又"名其行...虚者,之原",合内外而成其.道至大,的实现离不开其他德目的扶助,智合一存乎圣."...于体上求得一个真实"与"尽有下工夫处"可以统一.注重一定条件下仁心不忍而发的可能表达及其社会效果,是他强调"仁术"的重要缘由.包括倡导复井田和肉刑在内,期待君王通过推恩模式将仁爱关怀"扩之天下,施之无穷...
[期刊论文] 作者:刘单平, 来源:潍坊学院学报 年份:2021
孟子的德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回归《孟子》文本,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可以将其德思想总括为、义、礼、智四德。...仁德是孟子德思想的核心,外化为政治领域和政治实践,就是孟子终生矻矻以求的理想政治——仁政。义、礼、智是孟子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仁政的重要保障。...以孟子的德思想为依托,立足当前社会实际,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当前干部涵养政德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论文] 作者:王秀荣,吕丽霞,刘子刚,何春英,张敏,楚紫辉,金颖璐,王伟军,郝建宇, 来源:中国果树 年份:2021
’张一号’是从’三杆旗’实生后代中选出的晚花抗冻用杏新品种.干核平均重1.65 g,出核率21.5%;干平均重0.59g,甜、饱满、脆,品质上.’张一号’花期比用杏主栽品...
[期刊论文] 作者:郭园兰,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21
朱熹对与礼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从工夫、效用上看,礼先后,克己复礼工夫在先,作为效用在后,做足了克己复礼工夫,之效用就会自然呈现;而在先的礼之所以能达到在后的之效果,在于礼相通,礼同为性...、为理、兼体用;相通并不表示相等,礼有别,为大、为先、为统领,包含礼.朱熹借用“理一分殊”理论化解礼相通与包含礼之间的冲突,“分殊”之与“分殊”之礼处于同一层级之中,是相通的,因而礼相通;...作为“理一”之,包了四德,包含礼.朱熹礼关系辨,透显出其学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彰显出其经典诠...
[期刊论文] 作者:周郢, 来源: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田克是《郙阁颂》传承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南宋绍定三年(1230),克将汉《郙阁颂》重刻于略阳灵岩寺石壁,为世所重.但其生平于史传无征.今考其名在史传中被误书为“田克悉”.田克祖籍临沂,后徙扬州.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松溪县主簿,中博学宏辞科,任监车辂院,多次参与了宋廷贡举.崔与之镇蜀,克应征入幕.后知沔州,勤政爱民、治郡有方....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乾坤,赵彦军, 来源:名汇 年份:2021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文从《论语》孔子对“”的论述为研究出发点,以“”为研究主线,重点论述孔子在“”的核心概念隐含的主体和主体的能动性,突出主体在践行“”时的能动和自觉。...同时,从孔子对“”认知和实践的论述中归纳出“”的内在标准,总结出“”的内化历程,进而论述主体为“”、成“”的自觉和转向;重点研究了“”三种存在状态下的主体“自觉”:外在而内在的自觉为“”,...内在而外在的自觉行“”,内在纯粹意识下对“”的自觉坚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