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49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4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19
阳明心学之所以成为儒学史上独具魅力且振聋发聩的学说,乃是其固有的学术精神使然。阳明学术精神集中表现为客观精神、怀疑精神、包容精神、关怀精神、创新精神五种,此五种精...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李振纲教授《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一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生命价值观”为逻辑原点,重新审视庄子自然主义哲学对“道”与“天”的放怀咏颂,对“道通为一”生命本相......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理欲关系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先秦时期初步提出理欲范畴,但没有将理欲对立起来;宋明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理欲进行了界定,但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晚明至清中期......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年份:2001
"价值中立"论是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较深较大的一种外来思潮。十年来,中国学者在介绍这种理论的同时,亦纷纷提出了各自看法。这些看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治国理政、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儒家思想而论,其诞生之初就与社会运作和政治架构密不可分。它以改变混乱无...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化继承应建立在对文化及文化价值特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上,如是形成的文化继承便应是由文化贮藏、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是谓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此文化继...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儒、佛、道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大课题,然而也是一项聚讼不已的课题。就目前的现状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就文献、方法,还是就角度、深度等方面评估...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生生不已、自强有为、尚义崇公、包容存异、关怀济世等五大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基本精神的根源是大自然的“行”与“事”,因为各种缘由而变异了的“儒家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既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形式。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不确定性、策略的迂回性和义理的互补性,是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为......
[报纸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 年份:2004
如何概括20世纪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怎样处理解释传统哲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方法的认知范式在解释传统哲学实践中游走表现出怎样的方式?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是否开创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5
严复是推动中国古代思想近代化进程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教育、文学、史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对近代中国史、近代中国思想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程颢、程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涉及存有论、道体观、伦理观和生死观等领域。二程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从儒家的立场看,有其合理性;从佛教的立场看,则表现为相当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05
陈亮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陈亮在物质领域为佛教的发展做了一系列有益的事;另一方面,陈亮在思想领域对佛教“万法皆幻”、“出世离家”等主张提出了批评。陈亮对理学受佛教影响的性质也提出了颇具启示的看法。透视在结构上具有双重特......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13
"知人论世"命题隐含了诸多解释学话题。首先它提出了文本、作者、时世三个基本概念;其次对这三个概念在解释中的作用做了初步区分;揭示了文本、身处、时世对于解释的特殊作用及......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20
“心即理”是由具有觉知、主宰能力的“心”与综合所有善德的“理”组合而成的至善本体,此至善本体可直接展示为“万善之源”“自善自信”“心定善恶”“圣凡之鉴”“收礼归...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2
张岱年对“理”的诠释,不仅对“理”进行了分类,不仅对诸种意谓“理”之关系进行了梳理,而且对“理”的特性进行了审定。这些探讨的学术意义,不仅表现在对“理”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王学研究 年份:2016
科学方法虽然可以成为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武器,但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非物质化、非数量化、非心理化、非定义化、非知识化等特质,而这些特质与科学方法的基本精神...
[期刊论文] 作者:李承贵,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4
禅宗虽在佛经中可找到其思想根源,所谓"世尊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但禅宗的真正形成,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因缘和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