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8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11
曹雪芹有意将《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刻画宝、黛、钗这三位主要人物形象的基本参照体系,通过他们对这两部爱情名剧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显示其尚情与崇理这两种迥异的性格...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14
清代官方通过全国性的乡约“圣谕”宣讲活动、刊刻善书及戏曲禁毁等文化政策,促成了声势浩大的劝善运动,以“木铎老人”自居的“善人”余治便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崇善向...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2008
作为最早成熟的史传作品,《左传》对古典小说产生了明显影响。《左传》高超的志怪艺术及其从中表现出来的开创性描写,给后世志怪小说以直接启示,使它成为后世志怪小说的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左传》有着明显的再创作倾向。首先,从其成书过程看,它经历了一个从口耳相传到形诸竹帛的过程,包括瞽史在内的史官"讲史"活动,给后世历史小说以有益启示。其次,《左传》创...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2010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于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结果期待意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明显影响,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审美心理.从看,曹雪芹具有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所以,他便...
[学位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 年份:2006
史传与古典小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许多学者都从整体上探讨了史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至于具体到某一史著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则又多以《史记》为例来加以论析。然而......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2008
为增强小说情节的吸引力,中国古典小说设置悬念的方式主要包括:"暗",即作者把读者最关心的小说矛盾冲突中主动一方的活动安排成暗线,而把被动一方的活动安排成明线;"断"或"缓...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2005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瞿佑对唐传奇小说浸润颇深,这为其《剪灯新话》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体系。在《剪灯新话》中许多篇章在人物描写及情节构思上都明显地模仿了唐传奇小说。同时,瞿佑对宋代传奇志...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02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08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1
清代小说家大多接受过八股文教育,他们在小说中对清代官方"以古文为时文"的指导方针及其"清真雅正"的八股衡文标准作了如实反映,并使其小说呈现出"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的语言...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2
有关月亮的传说由来已久,多以嫦娥奔月为母体而与时演变。嫦娥形象由蟾蜍到玉兔,最后定型为绝代佳丽,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月亮文化影响深远至民俗及文学、绘画等,是...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蒲松龄对八股文浸淫甚深,这使他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强势文体的一些写作技法融入小说创作。讲究"相题而言"的八股文以悬想揣摩的代言机制及其"肖题"原则,进一步提高了蒲松龄的虚...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04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及大量名著续书的出现,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它还对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章回体形式...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9
沈亚之的传奇小说所显示出来的独特思想倾向、艺术风貌与其特定的文学素养不可分。作为韩门弟子,沈亚之曾游于韩愈门下十余载,这使他继承了其文学导师韩愈的文学观念:其传奇...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2009
陆人龙《型世言》第三回《悍妇计去孀姑孝子生还老母》,取材于宋懋澄《九籥别集》“稗”类中的《吴中孝子》,而非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卷五之《金潮》。但《悍妇计去孀姑孝子...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纯文学"观取代"杂文学"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纯文学"观在与"杂文学"观的冲突中日益彰显;"五四"前后,"杂文学"观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
[期刊论文] 作者:陈才训,, 来源: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蒲松龄具有强烈的谐隐情结,这从中即可看出.通过以下手法来酝酿其谐隐趣味:戏拟经典与公文、谐音双关、背谬性对比、夸饰、戏用典故、矛盾法、夫妻间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