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10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强(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急性白血病的自发性完全缓解(SCR)是极其罕见的,但确实存在。自1955年以来,世界上约有27例报告,其机理尚未阐明,可能与全身严重感染、血液成分的输注和妊娠终止等因素有关。对这一罕见而复杂的现象有更深认识,为将来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是有帮助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强(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本文就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相关肿瘤、促发因素、发病机制、血液生化改变及治疗作一讨论。...
[期刊论文] 作者:华宝来(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血管并发症是其主要死因,了解其危险因素并针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很有意义。本文列举了PV的实验室、临床危险因素,并就干扰素、安瑞利达及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做了综述。......
[期刊论文] 作者:杨仁池(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综合征,以血小板持续增高,巨核细胞异常增殖,易发生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为特征。本文综述了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血栓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作者:宋鲁燕(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干扰素治疗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单用干扰素能得到完全缓解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所占比例较小,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研究者们把目光投向干扰素与其它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本文就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论文] 作者:杨丽萍(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造血细胞的生物活性依赖于它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GM-CSF受体(CD116)可表达在正常血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上,可被认为是一项检测髓系白血病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的敏感、特异指标。若动态分析其暴露于GM-CSF后数量和亲合力状态的变化,则可为GM-CSF......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兵城(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0
BCR/ABL融合蛋白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受抑在CGL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BCR/ABL+CML细胞凋亡过程中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周期变化。...
[期刊论文] 作者:郝长来(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0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儿童,以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皮肤浸润、HbF增高和Ph染色体阴性为特征;约10%~25%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有关,多见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为......
[期刊论文] 作者:宋鲁燕(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8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主要是因为克隆性造血导致骨髓成纤维细胞反应性增殖而致病,是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人们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其发病机理和预后因素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李强(审校者),刘世和(指导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0
荧光原位杂交利用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核酸探针,可以对特异DNA序列进行检测,并且能结合形态学或免疫学检查鉴定特殊细胞群的克隆来源,因其具有准确、敏感和安全等特点,已成为检测恶性血液病克隆来源的一种方法。本文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恶性血液病克隆的原理和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兵城(审校者),阎洪敏(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9
CRKL为具有SH2及SH3结构的连接蛋白,可与细胞内不同蛋白结合参与造血调控所涉及的广泛的信号传导。在BCR/ABL+的细胞,CRKL持续而显著地酪氨酸磷酸化,对BCR/ABL的恶性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就CRKL来源、结构及功能,CRKL所识别并结合的蛋白以及CRKL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期刊论文] 作者:华宝来(审校者),谢可明(审校者),杨仁池(指导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0
Scot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患者血小板膜磷脂促凝活性(PCA)缺乏。临床表现为自发出血或/和手术后出血过多。其基因缺陷影响到多个细胞系,可能造成了控制氨基磷脂转运的蛋白异常或其调节机制的异常,血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减少。......
[期刊论文] 作者:杨栋林(审校者),陈少英(审校者),张云英(审校者),钱林生(指导者), 来源: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份:1998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为一种少见类型骨髓衰竭性疾病。本病病理机制呈现一定异质性。临床上以免疫抑制疗法(IST)为主,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或序贯应用可望进一步提高本病疗效。......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