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0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11
本期刊发郭勇健《大书法艺术观刍议》,文章通过对书法地位和身份的历史讨...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1
郭勇健先生的论文较全...
[期刊论文] 作者:朱志荣,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9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年份:2009
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大学的使命》中,从哲学的高度与历史学的广阔视野,重新审视了大学教育改革何以可能的问题,确立了"大学使命",即大学教育的目的,提出了"教育的经济原...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这句话不能看作定义,它是在局部相似的基础上产生的整体类比,这个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有人体姿势。但由于媒介的根本异质,舞蹈姿势与雕塑姿势也相应地有所...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艺苑 年份:2011
王德峰的艺术哲学集中于两个问题: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区别。王德峰并不反对艺术与美是有关系的,只是他认为,艺术与美的关系应当颠倒过来:并非"从美到艺术...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学术界 年份:2011
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并不是一部美学家或专业美学学者的著作,从美学的专业角度看,其中的一些观点缺乏学术价值;整体地看,此书丧失了一部学术著作本应具备的批判性,对...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象征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观念或艺术手法,不是仅属于某些文艺流派,也不限于某些艺术门类。象征大致有三层涵义:以特殊见普遍,以具体见抽象,以感觉见精神。以特殊见普遍,是一切...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雕塑艺术只有在打破对称的形式 ,摆脱“正面律”的平面观念之后 ,才能产生出最具空间性的圆雕。雕塑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 ,它诉诸知觉而且常与人体姿势同时呈现 ,具有“不可入...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庄子的"逍遥"观,主要有三种理解,即"以儒解庄"、"以佛解庄"、"以庄解庄"。无论是郭象的"以儒解庄"还是支遁的"以佛解庄",均不符庄子本意。而庄子本人的逍遥观,则长期遭到误解...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艺苑 年份:2014
宋代山水画的精神是天人合一,山水境界是绘画的主角,沈彤山水画继承了宋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始终让境界成为山水画的主角,不让笔墨越俎代庖。此即"境通两宋"。沈彤山水画既有...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3
首先分析了"运动"概念包含的"位移"与"时间性",指出前者造成了雕塑表现运动的障碍,后者使雕塑的运动表现获得了可能性.其次探讨雕塑艺术表现运动的一般手法"瞬间动势",指出这...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艺苑 年份:2007
法国作家纪德曾说:“哪一位进化论者会猜想到毛虫与蝴蝶的关系呢,如果大家不知道二者是一?其缘,似乎不可能;而其实,却是同体。我觉得,倘若我是自然科学者,我会把我的全力,把...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上海文化 年份:2015
真正的信仰是终极关怀,其根本标志是超越性。曾经有过的儒、道、释,都不曾给中国人提供真信仰。原始儒家有一种类宗教的行为,即祭天祀祖。祭天祀祖并非终极关怀,其行为中也不...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2016
阻碍当代中国美学取得更大成就的学理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哲学基础薄弱;艺术知识匮乏;好为"宏大叙事",陷入抽象思辨。20世纪中国美学并无杰出成就,归根到底是由于还没有形成...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作为一个学术观点的"养生即养神"说,认为"神"即精神,而精神具有主宰性和不朽性,养生即求得不朽的精神生命,这种观点预设了身心二元论。在《养生主》中,共有三个"神"字,都不是...
[期刊论文] 作者:郭勇健,,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林怀民舞蹈艺术是一个有机的审美结构,含有元素、动作、存在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为林怀民舞蹈艺术初步提供了一种较为系统的解释模式。具体言之,林怀民舞蹈成功地使用了中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