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45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1995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杨武云杨武云,男,生于196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1986年毕业于四月1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考取该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分配到四川省...
[期刊论文] 作者:胡卫娜,朱刚刚,,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年份:2010
人物档案:杨武云,博士,研究员。现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品资源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四川省作物育种攻关"作物...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2
选用中国春、云南铁壳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新疆稻麦、斯卑尔脱小麦等品种,对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脆穗性状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脆穗性状传递关系不是单因子,并非表现为脆...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绵阳农专学报 年份:1992
应用染色体组分析法,对新疆节节麦、黄河流域节节麦、伊朗节节麦和中东节节麦的D染色体组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节节麦与伊朗、中东两地节节麦在染色体组水平...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民主与科学 年份:2020
站在新的起点,更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破解“三农”难......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成功·教育 年份:2011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更高的创新要求。在新课改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合......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作物育种信息 年份:2005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中外交流 年份:2017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中外交流 年份:2017
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我漫漫的总结出了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要寻找与学生学习更有帮助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状态,从...
[学位论文] 作者:杨武云,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年份:1999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是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的D染色体组供体种,其 中蕴藏着许多优异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宝贵资源.该试验对普通小麦与节节麦的 可杂交性,及节...
[学位论文] 作者:邓新贤, 来源: 年份:2013
其中,川麦4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杨武云利用CIM...
[期刊论文] 作者:张(,),杨武云,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年份:2005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质...
[期刊论文] 作者:张颙,杨武云,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年份:2005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TY)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
[期刊论文] 作者:Ardle.,J,杨武云, 来源:国外作物育种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毛沛, 来源:华北农学报 年份:1997
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伍碧华,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2000
利用四呼推广高产小麦品种(系)和地方品种直接与抗、感白粉病节节麦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成功获得2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将杂种F1及回交BC1F1与其普通小麦、节节麦亲本的抗白粉性比较分析......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黄钢,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97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率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殊......
[期刊论文] 作者:谭禺,杨武云,,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2008
一、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为母本,SW89—3243为父本杂交,杂种F1再与川6415回交[(Syn-CD768/SW89—3243)F1//川6415]选育而成的高产、高...
[期刊论文] 作者:杨武云,颜济,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张颙,杨武云,,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年份:2006
川麦4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经多代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2003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