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04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姓名权限制应以规范为中心,着力解决由谁来限制和如何限制两个问题。姓名权既是民事权利,也是基本权利,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双重属性。因此,姓名权的限制为基本权利的...
[学位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 年份:2013
人格首先是法学概念,其次才是法律概念。伦理人的演进主导了人格的发展。人格具有“四元”结构:作为技术人格的权利能力,作为法律人格的法律主体,作为事实人格的人格权上“人...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治研究 年份:2020
民法上的尊严经历了从名誉权、一般人格权到人格权一般条款的变迁,其对《宪法》上人格尊严的发展,是具有实证权利价值基础的内涵。财产权与人格权均由尊严衍生,生物性人格权...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南海法学 年份:2019
宪法应全面介入民法并非民法与宪法关系的真实使命。就历史演变而言,在前立宪主义时期,唯民法承担了权利保护的功能;近代立宪主义奠定了宪法的最高法地位,但基本权利与民事权...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治社会 年份:2017
大规模侵权概念源自美国法上的mass tort,意指基于同一或者同质的原因,受害人数众多且不确定,超越传统侵权法救济范围的侵权行为,是经济、技术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早期mass to...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学论坛 年份:2017
民法上的客体有法律关系和权利两个语境,存在颠倒概念种属等逻辑矛盾。民法上的客体语境应限于权利,法律关系主、客体理论受前苏联的不当影响。客体概念源自哲学,强调主体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20
人格权法定存在两种不同语境:一是立足于人格权类型、边界的明确,二是着眼于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人格权法定的肯定论多强调前者,否定论则主要从后者出发。事实上,人格权的基础既非民法赋予,也不是来源于宪法:宪法规范存在多种类型,人之尊严、人权不是宪法权利,而......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治研究 年份:2019
客体与对象的区分既有其语义学基础,在刑法上也有所贯彻,且与民法紧密关联,民法学界也有许多探索,并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就其区分路径而言,客体层次说误判了权利的结构,客体权...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21
《民法典》第1010条为不完全法条,规定了性骚扰侵权的特殊要件及单位的安全保障义务。在责任构成上,性骚扰的对象包括异性和同性;行为人须为故意,但有进一步类型化的必要;侵...
[学位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烟台大学 年份:2013
姓名权很早就受到立法的优待。至今仍激起学界的争鸣,引起司法的怪议。必须重新考究姓名权上的“人格”内涵。“主体资格”是罗马法上被阉割后的人格,“权利主体”才是统一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当代法学 年份:2021
《民法典》专编规定人格权,建构起人格、财产的二元体系.但民法通说认可人格权的支配属性,未能彰显人格权的特殊性,这与德国的情形正好相反.事实上,我国通说将支配权与请求权并列,不恰当地强调了支配权的绝对性,从而将人格权的绝对性等同于支配性.基于哲学上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学家 年份:2021
死者"人格"的保护模式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我国及比较法均无统一立场.但权利(能力)存在"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生死机理,法律对胎儿、著作"人格权"、财产继承及"身后自主权"的保护均不构成例外.人死之后不能享有任何权益,但其生前形象作为符号世界的一部分,具有认......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学论坛 年份:2023
所有权具有观念性和现实性,并存在合二为一和相对分离两个层次,前者以归属为中心,也即个人主义的现代所有权;后者以利用为中心,分化为以功能为目的的归属所有权与以权能为中心的支配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系以利用为中心的所有权,但集体兼有归属所有权和支配所有权,承载了......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份:2022
在以往的论述中,人格与财产的关系缺乏清晰的格局,生命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但源自伦理学的人格具有纯粹性,其虽经由法律的形塑形成了权利主体、权利能力、权利对象、权利基础四重内涵,但从未真正发生人格财产化现象。具体而言,人格权的性质与内容可......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 来源:中国法学 年份:2023
通说认为民事主体对其人格标识享有专用权,但其在人格标识的合理使用、许可使用以及公开等问题上均遇到了解释难题。实际上,民事主体对自己不享有识别利益。作为符号世界中人的符号化的必然结果,人格标识具有“他为性”。必须对作为权利对象的人格标识进行利益分割......
[期刊论文] 作者:张平华,曹相见,,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13
宪法权利是实证权利,人之尊严(人权)是实证权利的价值基础,应予区分。人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人之尊严,后者则是人格权。"上天论"误将广义人格等同于狭义人格,偷换了概...
[期刊论文] 作者:张平华,曹相见,,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人格突破民法、超越宪法,是一个伦理概念。伦理人的演进主导了人格的发展。罗马法上的身份与伦理人无关,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伦理人移植于近代私法后,以权利能力为工具演...
[期刊论文] 作者:张平华,曹相见,,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宪法产生之前,民法扮演了法律中最为重要的地位。近代法时期,宪法产生之后,民法与宪法关系处于平行的状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民法在理性追求、损害救济上也发生了变化,导...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石文静,, 来源:政法学刊 年份:2017
指纹信息具有特定性、稳定性和触物留痕性,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有敏感与一般之分,前者受隐私权保护,后者可成为财产权客体。指纹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但隐私...
[期刊论文] 作者:曹相见,王伟,, 来源:公民与法(法学版) 年份:2014
情与法的问题,既涉及法律的品性,又关系法律解释、国家法与民间法之冲突。程序论者片面强调法的价值中立,试图割裂二者之关联,以获得法的确定性。这一立场甚值怀疑,二者毋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