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89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苏利嫦,,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9
崔浩之死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然而,除去这些客观原因,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可以考虑:崔浩有良好的出身和文化背景,个人资质优越,政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突出,因此深得拓跋皇帝的宠...
[期刊论文] 作者:赵义鑫,, 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
崔浩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臣,对整个北朝历史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20 世纪以来,对于崔浩的研究多集中在“崔浩之死”,以及对这一事件原因和影响的探讨。而多数学者也都是从民族矛...
[期刊论文] 作者:姚立伟,, 来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崔浩与北魏经学关系紧密,其经学思想在太武帝时一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通过对崔浩的经学著作、经学倾向与特点、经学地位、经学影响四个方面的梳理,来明确崔浩在北魏经学史上...
[期刊论文] 作者:呼姣琴,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04
“国史案”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崔浩之死也是历史上最引人争论的话题之一,很多人认为崔浩被诛是因为其在编修国史《国纪》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实际上崔浩被...
[期刊论文] 作者:曹小文,,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看,“崔浩国史案”案发的原因是崔浩利用撰修国史,调整汉族士族门阀在整个拓拔政权中的地位,受到拓拔最高统治层的打击而致。从本质上看,“崔浩国史案”是不...
[期刊论文] 作者:曹小文,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从史学研究的视角看,"崔浩国史案"案发的原因是崔浩利用撰修国史,调整汉族士族门阀在整个拓拔政权中的地位,受到拓拔最高统治层的打击而致.从本质上看,"崔浩国史案"是不同文...
[期刊论文] 作者:周游,, 来源:钟山风雨 年份:2017
初识崔浩,还是少时翻阅宋人徐钧《史咏集》,其中有首《崔浩》诗:智谋断国灼蓍龟,自比留侯果是非。一死人言缘史事,谁知谋泄为南归。也就是这首诗令我通读了《北史》《魏...
[期刊论文] 作者:张庆捷,,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2
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北魏重臣、司徒崔浩及其宗族被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诛杀,一同被灭族的,还有崔浩的姻亲、北方头号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崔...
[期刊论文] 作者:潘大鹏,吴昊,,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2
南北朝时期北魏朝左光禄大夫崔浩研精经术,练习制度,凡朝廷礼仪,军国书诏,无不关掌。崔浩不好老庄之书,认其为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其容貌俊丽如美妇人,常自谓才比张良,也同样...
[期刊论文] 作者:冯帆,, 来源:赤子 年份:2004
崔浩父子在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崔浩却受灭族之祸,历代史学家对崔浩死因说法不一,难有定论.崔浩之死应为胡汉文化冲突的结果,在崔浩是死于其政治理想,...
[期刊论文] 作者:汪中柱,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本文从心态角度探讨崔浩心态的发展历程、崔浩的政治理想以及崔浩心态的悲剧,说明崔浩的悲剧在于怀着理想化以及过于激进、自高自负的心态而忽视了现实环境的制约。...
[期刊论文] 作者:严耀中,,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2017
崔浩正确把握当时形势而提出确立平城为北魏国都之策,对拓跋统治集团稳定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为他自己奠定了政治智者的声望。但在北方儒学影响下的崔浩及其所代表的士族因...
[期刊论文] 作者:宋超,谢凡胜, 来源: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21
崔浩“国史”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案,以其牵连广、用刑酷而著称.此案是北魏一朝反汉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以及借鉴前贤的研究,可知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大族急欲将拓...
[期刊论文] 作者:陈甲取, 来源:雪莲 年份:2015
崔浩出身于北朝第一流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崔浩是个相貌俊美的奶油小生,《魏书》载其“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同时他“性敏达,长于谋计”,他帮助鲜卑族太武帝拓跋焘讨胡夏、灭北...
[期刊论文] 作者:李春祥,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崔浩死因,认为崔浩之死是拓跋焘蓄意所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到拓跋焘晚年,崔浩已从北魏重臣转变为不利于北魏统治的关键人物,他的继续存在对北魏统...
[期刊论文] 作者:王志刚,,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0
北魏崔浩石经石史的内容包括崔浩所注五经和仿效《春秋左传》体例主持编撰而成的国史。它的地理位置独特,东边三里是北魏的首都平城,西边三里是北魏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天郊;它的占...
[期刊论文] 作者:吴振清,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0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崔浩传》,发现其中误字、脱字数处,校勘及标点亦有值得商榷之处,札记如下:1.“情见事露,则百姓意阻.”(第773页)按:这句话是崔浩担心北魏实情暴露...
[期刊论文] 作者:柏俊才,,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汉族政治家,在北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崔浩改定历法、注释儒经、撰写史书、吟诗作文,对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崔浩非...
[期刊论文] 作者:吴振清,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0
【正】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崔浩传》,发现其中误字、脱字数处,校勘及标点亦有值得商榷之处,札记如下:1.“情见事露,则百姓意阻.”(第773页)按:这句话是崔浩担心北...
[期刊论文] 作者:曹杰, 来源: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年份:2019
崔浩是北魏太武帝的宠臣,官至国家高官三公之一司徒,却被太武帝所杀,并被夷其九族,成为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其原因说法种种,争论不休。...崔浩,字伯渊,清河郡武城人,少好文学,精研儒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自比张良,历侍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对北魏做出巨大贡献。北魏建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