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92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编辑部,, 来源: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年份:2011
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并创立了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高效育...
[期刊论文] 作者:赵红,李红军,刘新萍,, 来源:北京农业 年份:2011
刘秉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倾注无数心血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是中国科技界最...
[期刊论文] 作者:贾志安,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 年份:2013
1979~1989年,十年间的孜孜以求,十年间的苦苦追寻,十年间的精神砥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研究的矮败小麦不育系终于诞生了。 ...
[期刊论文]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2008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刘秉华研究员,因在小麦育种历史上作出划时代贡献,而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他历经数年...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 来源:经济与管理 年份:1995
国际工程承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刘秉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平衡性,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都在竭力寻求一种比较公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途径。...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 来源:生物学通报 年份:1994
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的新假说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的受遗传基因控制,有的则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所致。...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2008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刘秉华研究员,因在小麦育种历史上作出划时代贡献,而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他历经数年研...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杨丽, 来源:生物学通报 年份:1995
连锁互换实验的好材料──矮败小麦刘秉华,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Z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十分紧...
[期刊论文] 作者:杨丽,刘秉华,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95
矮败小麦的赤霉酸反应杨丽,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含有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和矮变1号小麦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王山荭, 来源:北京农业科学 年份:1997
小麦株高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00081)植株高度是小麦育种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性状之一。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杨丽, 来源:作物品种资源 年份:1997
小麦矮秆材料D1606和D1621及其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刘秉华杨丽王山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100081)矮秆基因是矮化育种的基础。在矮化育种中,矮秆基因的携带者只有转育成农艺性状和抗性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王山荭,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97
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H1636的选育和遗传研究[]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实验材料的创新和实验手段的改进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和突破。作物...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王山荭,杨丽, 来源:北京农业科学 年份:1997
小麦株高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00081)植株高度是小麦育种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性状之一。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王山荭,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94
进一步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寻找恢复源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从利用胞质雄性...
[期刊论文] 作者:朱光,刘秉华,杨丽,王山荭,刘宏伟,,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2006
轮选987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秉华研究员等以我国特有的矮败小麦为育种工具,通过轮回选择技术培育的超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杨丽,王山荭, 来源:作物品种资源 年份:1997
小麦矮秆材料D1606和D1621及其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刘秉华杨丽王山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100081)矮秆基因是矮化育种的基础。在矮化育种中,矮秆基因的携带者只有转育成农艺性状和抗性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王山荭,杨丽,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94
进一步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寻找恢复源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从利用胞质雄性...
[期刊论文] 作者:胡卫娜,,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年份:2011
粮食增产都得土里刨食,袁隆平搞稻子,刘秉华搞麦子,袁隆平要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刘秉华带着矮败小麦走进人民大会堂。2010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
[期刊论文] 作者:刘秉华,杨丽,王山荭,刘宏伟,朱光,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 年份:2005
轮选98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秉华研究员利用其独创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结合系谱法选育成的融高产、稳产、多抗和广适应性为一体的冬小麦新品种.2003年轮选987通...
[期刊论文] 作者:王圣媛 吴浪,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份:2012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必须通过扩大自主生产能力的途径来保证。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其生产能力的高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