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11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宋道军,余增亮, 来源:生物物理学报 年份:1998
三种辐射源对耐辐射微球菌作用机理的比较研究宋道军余增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离子束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合肥230031八十年代中期创立于我国的低能重离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注...
[期刊论文] 作者:吴丽芳,李红,余增亮,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1999
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余增亮研究员发现,离子注入对生物具有诱变效应,井成功地将之应用于诱变育种。从...
[学位论文] 作者:时钟涛,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年份:2002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是余增亮先生开创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已在离子束介导转基因、诱变育种、环境辐射与人类健康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由于单粒子束可以对细胞进行定点定量辐射,所...
[学位论文] 作者:李永亮,, 来源:郑州大学 年份:2009
20世纪80年代起,余增亮等发现了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此后引发了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的广泛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多种多样的诱变效应,包括生物表型性状、细胞学效应、生化效...
[期刊论文] 作者:吴丽芳,李红, 来源:安徽科技 年份:1999
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余增亮研究员发现,离子注入对生物具有诱变效应,井成功地将之应用于诱变育种...
[学位论文] 作者:尧俊英,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6
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余增亮研究员发现,离子注入对生物具有诱变效应,并成功地将之应用于诱变育种。目前,离子束在农业和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上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
[学位论文] 作者:吕长武, 来源:新疆大学 年份:2006
离子束生物工程是八十年代中期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的余增亮研究员开拓性的提出的,随后将离子注入技术应用到农作物诱变育种取得很好的诱变效果,从而开辟了低能离子生物工...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生物学通报 年份:1994
采用离子束介导法我国科研人员育出转基因水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杨剑波在许智宏、余增亮、吴家道等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国际上首次运用离子束介...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等离子体应用技术快报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物理 年份:1997
处从发现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后,低能离子与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研究首先在我国兴起并愉投入应用,借助离子束介导等方法转移活性裸露DNA大分子已成为当前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随着微束的发......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年份:2005
等离物理子体研究所是一个以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等相关研究的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末,正当国内外开展离子束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
[会议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 年份:2004
粒子辐射,不管是自然的或是人工的,总有部分离子注入到细胞内,影响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健康。然而辐射生物学发展的一百年间,人们仅考虑能量沉积对机体的损伤,没有顾及有...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核技术 年份:1989
在强流离子源研究中,靶功率是表征引出束流大小的依据。一般离子源实验台上通常配备有测量束功率的量热计。本文论述绝热式量热计的测量原理、方法及在多种装置上应用的结果...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科学 年份:1993
地球处于来自宇宙的巨大的辐射场包围之中。辐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进化。研究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的科学叫辐射生物学...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中国核科技报告 年份:1993
自从低能离子生物效应在中国发现以来,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低能离子束,作为新的诱变源已成功地应用于农作物和微生物改良;作为细胞加工的手段,已成为有...
[期刊论文] 作者:余增亮,, 来源:科学 年份:1993
地球处于来自宇宙的巨大的辐射场包围之中。辐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进化。研究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的科学叫辐射生物学。辐...
[学位论文] 作者:阴悦, 来源:郑州大学 年份:2017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余增亮先生提出离子束生物学效应以来,国内外多家机构采用不同的植物和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多种离子注入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的研...
[期刊论文] 作者:虞龙, 余增亮,, 来源:核技术 年份:2004
对低能离子注入2-酮基-L-古龙酸(2-KLG)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和注入离子对DNA的损伤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离子注入为介导将外源DNA转入2-KLG产生菌中,最终得到两株DNA重组菌...
[期刊论文] 作者:虞龙, 余增亮,, 来源:高技术通讯 年份:2002
研究了低能离子注入2-酮基-L-古龙酸(2-KLG)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能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比较了三种离子注入2-KLG生产菌的差异,确定了最佳诱变剂量和最适...
[期刊论文] 作者:吴跃进,余增亮, 来源:核农学通报 年份:1996
本文简述近年来离子注入应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品种改良及离子束介导外原基因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