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旗下拥有凯德MALL以及来福士等品牌的凯德商用上市不到6年后,将通过私有化从新加坡退市,进而重回母公司凯德集团的怀抱。
此次退市收购计划被业内解读为“重组行动”。或意在结束中国内地凯德中国与凯德商用双品牌战略,避免凯德集团内部产生同业竞争,并变相放缓凯德商用的扩张速度。
退市与整合
4月14日,凯德集团宣布,计划斥资30.6亿新加坡元(约152亿元人民币)将旗下子公司凯德商用产业有限公司从新加坡交易所除牌。
次日早间,凯德商用正式发布公告指出,此次的要约价较凯德商用一个月成交量加权平均价高出27%,较每股资产净值高出21%。
相比新世界中国私有化溢价逾32%,凯德此次的要约溢价并不算高。不过,鉴于此前内房股恒盛有45%溢价私有化仍失败的经验,凯德商用此次退市似乎并不简单。
“不仅涉及大量的现金,以及众多的退市程序。如何争取中小股东的一致意见也是凯德商用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表示。
得益于凯德集团的大股东背景,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凯德商用的退市仍然可期。
资料显示,凯德商用于2009年11月份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募股规模为28亿新加坡元。2011年,为方便在中国内地开展工作,凯德商用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作第二上市,不涉及新股发售以及市场融资。
公告披露,凯德商用旗下还包括三家附属公司,即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及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其单位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及凯德商用马来西亚信托(其单位于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根据要约公告,此次不包括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及凯德商用马来西亚信托单位的任何要约。要约亦将不会影响凯德商用附属公司继续管理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权利。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向记者表示, “除了凯德商用,旗下的上市公司与房地产信托基金还包括雅诗阁公寓信托等,集团的融资平台非常完善,因此私有化凯德商用并不会对公司的融资能力产生太大影响。”
以退为进
“意料之中”,RET睿意德高级助理董事陈曦如此评价凯德商用的退市之举,“凯德商用上市意在通过资本平台快速扩张,如今阶段性完成目标,私有化退市并不让人感到惊讶。”

截至目前,凯德商用拥有及管理着全球53个城市的105家购物中心,物业总值约1640亿元人民币,仅在中国内地就拥有62个购物中心,面积达645万平方米,物业价值约774亿元人民币。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则认为,凯德商用私有化,表明凯德商用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并未如预期发挥。目前凯德商用的价值被低估,凯德集团正好借机收购,这是其资产重整的一个机会。
另一种声音认为,凯德商用退市乃是不得已而为之。2013年后,凯德商用盈利能力一路放缓,融资能力下降或是凯德商用提前退市的主因。
财报显示,2013年度凯德商用实现收入3.8亿新加坡元(约合1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5.3%;税前利润为6.80亿新元,同比上涨10.3%;年度溢利为6.14亿新元,同比上涨9.9%。同2012年46.7%的同比增速相比,凯德商用2013年5.3%的收入增速似乎有些“乏力”。
王永平认为,由于高速收购与拿地,多数凯德新增商业项目还处于孵化期,造成了凯德利润下降。凯德商用退市一部分原因正是在于盈利能力下降。
凯德商用方面解释,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在中国内地新开设的购物中心较少,导致出租佣金以及物业管理费减少。
“受制于国内商业地产大环境,凯德商用的收益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私募能力和吸引力逐渐变弱,凯德集团收回凯德商用不排除未雨绸缪,提高整体回报率的可能。”陈曦分析称。
集团作战
也有业内认为,这次的私有化计划与凯德商用战略层面的转变不无关系。
2013年1月,嘉德置地集团曾专门开发布会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名字,命名为凯德,从而确立了凯德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战略。
其中,关于凯德中国业务也做了进一步阐述,凯德中国负责在华所有开发和房地产金融业务,包括住宅、商务房产、综合体项目及原凯德惠居的平价商品房业务等。凯德商用则主要从事购物中心开发运营业务。
“两个系统完全不一样,决策、项目判断等内部管理也相对独立。这种双渠道战略,再加上凯德商用的运作,使得凯德成为中国规模很大的商业物业持有者之一。” 陈曦表示。
而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竞争持续激烈,凯德商用这一模式面临着挑战。
“在相对有限的目标市场中快速扩张,两个主体逐渐出现了战略布局重叠的情况,在商圈及定位上均存在潜在的内部竞争隐患。”陈曦如是说,“在成都,我们已经发现两家公司在同一商圈都有商业项目的情况了。”
陈曦认为,在中国市场的同业竞争,或促使凯德集团结束双品牌战略,将凯德商用回归至凯德集团。
凯德集团官方负责人表示,本次收购的目的是让凯德商用退市,完全并入该公司内,实现集团和凯德商用的经营策略一致,将资源专注于最高投资回报的项目上。若收购协议达成,凯德集团在新交所上市的结构将更为简化,仅有一个上市房地产开发商,以及5个主要的房地产投资信托用于资本回流。简化的组织结构也更有利于凯德集团专注于公司运营,提升竞争力。
后期运营获益

资本平台不过是凯德商用阶段性的一步棋子,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凯德商用将会更多地以运营管理输出获取利益,完成下一阶段目标。
记者从凯德集团了解到,近五年(2009-2013年),凯德累计在华注入外资金额约39亿新元(约合19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新加坡对华投资额约一成。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凯德商用前几年在中国大规模扩张中储备的品牌和人才资源,将成为凯德集团转型的核心资源。”陈曦指出。商业地产归根到底是服务业,管理团队和品牌是业内最匮乏也是最具优势的资源,凯德商用在快速成长期迅速实现了两者的储备。
而对于运营输出模式,业内颇为看好。
“凯德商用储备的管理团队和品牌,不亚于万达,现在大量开发商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但都做得很难,就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未来凯德集团可能会利用手中的资源做管理输出,管理输出是轻资产,是中国商业地产目前最需要的服务模式。”陈曦说。
此次退市收购计划被业内解读为“重组行动”。或意在结束中国内地凯德中国与凯德商用双品牌战略,避免凯德集团内部产生同业竞争,并变相放缓凯德商用的扩张速度。
退市与整合
4月14日,凯德集团宣布,计划斥资30.6亿新加坡元(约152亿元人民币)将旗下子公司凯德商用产业有限公司从新加坡交易所除牌。
次日早间,凯德商用正式发布公告指出,此次的要约价较凯德商用一个月成交量加权平均价高出27%,较每股资产净值高出21%。
相比新世界中国私有化溢价逾32%,凯德此次的要约溢价并不算高。不过,鉴于此前内房股恒盛有45%溢价私有化仍失败的经验,凯德商用此次退市似乎并不简单。
“不仅涉及大量的现金,以及众多的退市程序。如何争取中小股东的一致意见也是凯德商用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表示。
得益于凯德集团的大股东背景,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凯德商用的退市仍然可期。
资料显示,凯德商用于2009年11月份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募股规模为28亿新加坡元。2011年,为方便在中国内地开展工作,凯德商用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作第二上市,不涉及新股发售以及市场融资。
公告披露,凯德商用旗下还包括三家附属公司,即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及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其单位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及凯德商用马来西亚信托(其单位于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根据要约公告,此次不包括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凯德商用中国信托及凯德商用马来西亚信托单位的任何要约。要约亦将不会影响凯德商用附属公司继续管理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权利。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向记者表示, “除了凯德商用,旗下的上市公司与房地产信托基金还包括雅诗阁公寓信托等,集团的融资平台非常完善,因此私有化凯德商用并不会对公司的融资能力产生太大影响。”
以退为进
“意料之中”,RET睿意德高级助理董事陈曦如此评价凯德商用的退市之举,“凯德商用上市意在通过资本平台快速扩张,如今阶段性完成目标,私有化退市并不让人感到惊讶。”

截至目前,凯德商用拥有及管理着全球53个城市的105家购物中心,物业总值约1640亿元人民币,仅在中国内地就拥有62个购物中心,面积达645万平方米,物业价值约774亿元人民币。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则认为,凯德商用私有化,表明凯德商用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并未如预期发挥。目前凯德商用的价值被低估,凯德集团正好借机收购,这是其资产重整的一个机会。
另一种声音认为,凯德商用退市乃是不得已而为之。2013年后,凯德商用盈利能力一路放缓,融资能力下降或是凯德商用提前退市的主因。
财报显示,2013年度凯德商用实现收入3.8亿新加坡元(约合18.3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5.3%;税前利润为6.80亿新元,同比上涨10.3%;年度溢利为6.14亿新元,同比上涨9.9%。同2012年46.7%的同比增速相比,凯德商用2013年5.3%的收入增速似乎有些“乏力”。
王永平认为,由于高速收购与拿地,多数凯德新增商业项目还处于孵化期,造成了凯德利润下降。凯德商用退市一部分原因正是在于盈利能力下降。
凯德商用方面解释,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在中国内地新开设的购物中心较少,导致出租佣金以及物业管理费减少。
“受制于国内商业地产大环境,凯德商用的收益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私募能力和吸引力逐渐变弱,凯德集团收回凯德商用不排除未雨绸缪,提高整体回报率的可能。”陈曦分析称。
集团作战
也有业内认为,这次的私有化计划与凯德商用战略层面的转变不无关系。
2013年1月,嘉德置地集团曾专门开发布会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名字,命名为凯德,从而确立了凯德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战略。
其中,关于凯德中国业务也做了进一步阐述,凯德中国负责在华所有开发和房地产金融业务,包括住宅、商务房产、综合体项目及原凯德惠居的平价商品房业务等。凯德商用则主要从事购物中心开发运营业务。
“两个系统完全不一样,决策、项目判断等内部管理也相对独立。这种双渠道战略,再加上凯德商用的运作,使得凯德成为中国规模很大的商业物业持有者之一。” 陈曦表示。
而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竞争持续激烈,凯德商用这一模式面临着挑战。
“在相对有限的目标市场中快速扩张,两个主体逐渐出现了战略布局重叠的情况,在商圈及定位上均存在潜在的内部竞争隐患。”陈曦如是说,“在成都,我们已经发现两家公司在同一商圈都有商业项目的情况了。”
陈曦认为,在中国市场的同业竞争,或促使凯德集团结束双品牌战略,将凯德商用回归至凯德集团。
凯德集团官方负责人表示,本次收购的目的是让凯德商用退市,完全并入该公司内,实现集团和凯德商用的经营策略一致,将资源专注于最高投资回报的项目上。若收购协议达成,凯德集团在新交所上市的结构将更为简化,仅有一个上市房地产开发商,以及5个主要的房地产投资信托用于资本回流。简化的组织结构也更有利于凯德集团专注于公司运营,提升竞争力。
后期运营获益

资本平台不过是凯德商用阶段性的一步棋子,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凯德商用将会更多地以运营管理输出获取利益,完成下一阶段目标。
记者从凯德集团了解到,近五年(2009-2013年),凯德累计在华注入外资金额约39亿新元(约合19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新加坡对华投资额约一成。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凯德商用前几年在中国大规模扩张中储备的品牌和人才资源,将成为凯德集团转型的核心资源。”陈曦指出。商业地产归根到底是服务业,管理团队和品牌是业内最匮乏也是最具优势的资源,凯德商用在快速成长期迅速实现了两者的储备。
而对于运营输出模式,业内颇为看好。
“凯德商用储备的管理团队和品牌,不亚于万达,现在大量开发商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但都做得很难,就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未来凯德集团可能会利用手中的资源做管理输出,管理输出是轻资产,是中国商业地产目前最需要的服务模式。”陈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