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阀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当今中国的电视剧好,好在哪?我看未必是因为涉及的主题。好的电视剧,比如说《暗算》、《潜伏》、《蜗居》等,其故事本身并不是吸引人的原因。这些故事都是一些场景,它们的后面才是真正的故事呢!所以我看《雾里看花》,之后又读了豆瓣上的评论,所有的帖子都说这个电视剧讲的是古玩,但是我这个对于古玩无甚兴趣的人为什么也能得乐其中呢?证明这个电视剧只不过是用了古玩这个符号,讲了一个更大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电视剧讲的是关于我这个行当的故事,具体说来,它讲的是有关知识产业,文化权威,知识界内部的潜规则,以及文化谱系的传承和更新等等问题。这些大字眼听起来十分抽象,但是实际上这是我们这些在大学里工作的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生活,有的时候比衣食住行还要具体且真实。其实即便不在文化界谋生的人也多少跟文化生产有关,起码以知识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只不过,在大学工作的人也许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多一点自觉多一些反省。应该有这点反省,而不是仅仅去批评其他行当的过分商业化,同时不断维护自己在体制中的地位。这个电视剧替我们做了这个作业。
  这个电视剧里最令人眼亮的难道是古玩吗?古玩的确是一道道景观,每次展示的时候都有特殊的音乐和灯光将它们点亮。但是,更重要的是旁边必须有人解说。而且必须伴有恰当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才能把古董的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这些解说者不是一般的商人,因为他们未必是在展卖一件商品,而更多是在展示他们自己;但是他们又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明星,因为他们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自恋,而必须与自己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够显得具有权威性。他们就是文化权威了,如果上了电视就是权威加明星。黄立德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某个知识领域的掌门人。“古玩这个行当真真假假,雾里看花。”那是在告诉你别崇拜你面前的器物,这个东西离开了鉴定专家什么都不是。其实也不是专家的一句话,专家也是要看市场走向。在一个人面前直言没问题,在市场面前谁也不敢在不恰当的时候说真话?即便是很有个性的黄立德也不敢。这个市场实际上就等于一整个行业了。据说这个电视剧换了好几轮的编剧,都是因为掌握不好分寸,行内的潜规则不知道应该泄露多少。我完全相信。因为我觉得这个戏把有些事真的说得非常露骨。
  比如如果你正在考虑大学毕业之后继续深造,有人告诉你你那个行当里的最抢手的一些文化产品,实际上都没有什么,真假不辨,只不过有几个明星学者的推介而在行内非常流行。你会怎样去想?之后又做什么?你肯定要么去结识巴结这些明星学者,巴结不上就另外搞一些东西去和这些明星竞争。作为一个新人你当然竞争不过,但是也许你和他搞熟了之后,就能够抓住他的弱点,逼他就范。前面一种人就是郑岩,后面一种就是海生。
  这个戏对于知识界(你可以把它具体想象成为一个大学)的描述非常冷酷,它讓你看到知识界非常保守封闭的一面。你要是没有一点背景,血缘上的婚姻上的,就别想挤到精英的行列中去。知识的传承就像私生子的身份一样神秘,你是这块料就是了,不是想也不要想。所以海生很可怜,得不到父亲半点的照顾,被所有扮演父亲角色的人所抛弃。相反郑岩就很会讨人喜欢,因此能够顺利地取代父亲的位置。
  这个戏从里到外透着对于父亲的失望。海生的父亲和郑岩的父亲都很自私,黄立德十分宠爱他的女儿,但是忆江之所以变成那么任性的人,肯定不只是因为父亲的过分放纵,而且还因为他的过分控制。他善于弄权,很有效地为自己这个专家身份找到了一个可以演练的平台。他把着家门不放,因为这个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家,而是一个知识力场,以及从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个产业。这个戏有一种杀父情结,黄立德最终一定陨落,像一颗星一样,年轻的一代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说到底就是希望知识的生产、知识权威的生产更加平等,更加透明一些。现在知识的消费,由于盗版以及网络的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平等了。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是被动的消费者。文化机构大多仍然像安蒂克一样,养了一批专家,之后就被这些专家把持住了。
其他文献
一  金秋的周末下午,天高云淡,和风拂面。我和作家陈旭驱车去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探访柳永遗迹。不料遇上修路,汽车一路颠簸,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四五十公里的路程却花了3个多小时。到了村口,我即到一农家问路,一位20多岁的农民兄弟得知我的来意后,执意要为我做向导,领着我们借着手电筒光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依山傍水的路边自然村,他比画着跟前的五六幢房子说:“柳永曾住在这个地方,具体是哪里已无证可考。”眼前视野开
他只是一个小单位的小职员,活得谦卑而又拘谨。他认认真真地做事,就像他起草单位的公文,会为每一个标点符号而反复斟酌,这样的人,注定了一辈子只能默默无闻地干事。  他来自乡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分配到这家单位,一晃,就快20年了。同事们来来去去,都换了好几家单位,有的还当上了处级、厅级领导。只有他,成了一颗螺丝钉,一直钉在这家单位。下班时,别人在电话里吆喝着去南滨路北滨路喝夜啤打麻将的时候,他几乎
如丝的烟雨  就是不愿意停下来  就是要在玉田村  把抗战的你找回来  今日的水声里  我撑着伞  一步一步地  走过了来宜堂  走过了集和堂  我就要走到  你愿意从  哪一间小屋里走出来  让和你的眼睛  一样清亮的  躺在路面的石子  抚摩你的  感动过民族的脚掌  它们真的还愿意  替你忍住  下半夜难熬的疼  就像你替祖国  忍住了那么多  她不愿意说出的苦  这里的古井  已经长满了青
吴若秋,现就读于福州三中高三年级。爱好文学、摄影、音乐,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第十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三等奖。  一  她出生在柏川镇,一座离省会最远的乡镇。  从家出发,往东走两公里,有一座废弃的火车站。  那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不知疲倦地呼吸,不知疲倦地踱步,不知疲倦地听远处列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仿佛呼啸的风都是列车带来的。  虽然她,从没近距离见
主持人李壮语:  這些年来,文学作品中的小镇经验书写越发变得引人关注。早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我就写到过:“这些年来,‘小城镇’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的一座富矿。杂乱的街道、浓重的口音、疲倦的面容……这一切仿佛具有无穷的魅力,所有在田间地头或CBD中心找不到、看不清、抓不住、写不好的爱恨喜悲,扔到三线小城的红油汤底里一涮,忽然就变得味道十足。”事实上,在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记忆中,“小镇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对亲人来说,比死亡更悲恸焦灼,然而又多一点点期盼。这点期盼或许能支撑他们走过很长一段艰难的日子。但如果是一个家族不断有人失踪,这种悲痛就会转化为恐惧,更会让旁人浮想联翩,流言飞起。这些年,时常听说有人失踪的事,或许是欠下巨额债务,或许是身患重病,或许是情感纠纷,或许没有任何原因,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无端消失了。每每听到此类消息,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小小黑点在滚滚洪水中上下漂浮、徒劳
杭川一年,行走山村,采风所得,触类旁通,演绎成《菱角子》。菱角子,水中植物果实,意象复杂多样。以之为题,借用比兴,无实际所指。  菱 角 子  “咔嚓!”  铁斧精确而有力地劈向木筒。  这是一根水浸松木。汀江流域有很多溪流,有溪流就有水陂。松木筒就是水陂上的堆砌物。有座水陂废弃了,扛回,劈开,晒干,是上好的燃料。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水浸松木,极为坚韧。  劈柴者是一位少年,单薄蓝衫蓝裤,缀满补丁。
食疗篇    婆婆丁:又叫黄花地丁、蒲公英。它的花粉里含有维生素、亚油酸,枝叶中则含有胆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婆婆丁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和利尿,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对生有疔疮或肝胆疾病的患者有治疗作用。对肝炎转氨酶升高、胆囊炎、赤眼(急性结膜炎)、乳痛(急性乳腺炎)等治疗作用良好。  治肝炎、急性胆囊炎可用鲜蒲公英60~90克,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1939年的一天,耿飚去看望萧劲光,发现萧在石头上磨刮脸刀片,几块“可怜”的刀片早已被磨得连钢口都没了,萧劲光还是舍不得扔:“都是我从苏联带回来的,用了十多年了,现在没处买,凑合用呗。”钳工出身的耿飚三下五除二就给萧劲光用铁皮做了个夹子,磨起来方便多了。十几年后,耿飚出任大使,在国外碰到了电动剃须刀,自掏腰包买了一个送给了萧劲光。后来萧劲光好几次说到这件事,每次都感慨:“这个老耿,心是真细啊!” 
谷禾,1967年出生于河南农村。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鮮花宁静》《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多种,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2012)、《诗选刊》最佳诗人奖(2013)、扬子江诗学奖(2015)、刘章诗歌奖(2016)、第五届《芳草》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2017)等奖项。现供职于某大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