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巨匠,而《幻想曲交响曲》则是其在交响乐领域的代表作,不仅有着承先启后的开创性意义,更有着幻想性、文学性、创新性、标题性等独具的审美特征。鉴于此,本文概述了柏辽兹的生平,从创作这部作品的背景谈起,就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读,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艺术特征 分析解读
一 柏辽兹和《幻想交响曲》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1803-1869),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音乐,在12岁时候就开始独立作曲。虽然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医学院,但是毕业后的柏辽兹并没有从事医务工作,而是继续坚持作曲,并开始了边游历边创作的生涯。1830年,柏辽兹凭借大合唱《萨达纳帕尔》获得罗马大奖,这使得他在欧洲乐坛声名鹊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随后又创作出了《哈洛尔德在意大利》《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佳作。1852年,魏玛举行了“柏辽兹音乐周”,标志着其音乐事业巅峰。1865年,柏辽兹结束游历回到法国,随着妻子和儿子的相继离世,自身也陷入了极度悲观和抑郁的状态中,最终用《比阿特利与本尼迪克特》这部歌剧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于1869年病逝于巴黎。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于1829年创作的,当时的柏辽兹疯狂爱上了英国莎士比亚剧团的一位女演员,但是给对方发去的几封信却都没有回复,这让他感到十分苦恼,甚至不惜用鸦片来麻醉自己,也正是在服用鸦片后昏昏欲睡时,柏辽兹灵感迸发,创作出了这部传世作品。其不仅是柏辽兹在交响乐领域的代表作,更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一颗奇珍。
二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艺术特征解读
1 幻想性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文学家们喜欢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情境,然后在其中尽情的抒发情感。而柏辽兹将这部作品取名为《幻想交响曲》,本身就是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作品的幻想色彩也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从作品的诞生来看,这部作品源于柏辽兹追求女演员遭到拒绝后的失落,以至于不得不用鸦片来麻醉自己。所以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柏辽兹在半昏迷状态中幻想出来的,从两个人的相遇、一起参加舞会、一起到田野上游玩、恋人与自己分手,到最后梦见自己杀死了心上人,并被幽灵鬼怪所埋葬。其并不是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柏辽兹主观幻想的结果。
其次,从作品的音乐表现来看,同样也是充满梦幻色彩的。比如在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中,先是由木管和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演奏出了一段温婉抒情的旋律,且演奏力度是十分轻柔的,营造出了一个神秘而唯美的氛围。观众似乎也被这美好的气氛所感染,自然融入到了作者虚构的这个场景中。又如第五乐章,则与第一乐章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五乐章中,柏辽兹将全部音区都移到了高声部,一开始先用低音弦乐器奏出低沉的音色,给人以压抑和恐怖之感。随后小提琴在高声部奏出各种古怪的声响,像是群魔之间的对话和叫嚣。紧接着,由长笛模仿的鸡鸣声响起,恋人也随着黎明一起出现,虽然还是由单簧管演奏的固定乐思,但是因为节奏和和弦的改变,所以给人以十分诡异之感。正当观众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时,末日的丧钟准时敲响了,巴松管和小号发出了极为难听的噪音,群魔鬼怪蜂拥而至,最终在一连串半音阶的下行音调中杀死了主人公。可以看出,整个作品的人物、情节、情境等,都是柏辽兹幻想出来的,并且利用自己高超的创作技法将这种视觉转化为了听觉,这种幻想描绘的越真实,观众的欣赏就会越投入,同时也能够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幻想曲所独有的魅力之一。
2 文学性
浪漫主义思潮本身就是最先发轫于文学领域的,很多音乐家正是从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启示,随后才树立起对浪漫主义风格的追求。所以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幻想交响曲》中也有着十分鲜明的表现,它因此被誉为是“用音符写成的文学巨制。”
首先,从创作的缘起来看,柏辽兹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十分痴迷。《幻想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并标注为自传作品。这其实是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效仿。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追求自由而又沮丧颓废的矛盾心情,并生动记录了与一位女作家之间的浪漫爱情。当柏辽兹看到自己心仪的女演员之后,瞬间就联想起到了这本书,发现无论是经历还是心境都与自己十分相似,所以进行了有感而发的创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缪塞的这部小说,也就没有《幻想交响曲》的诞生。
其次,从音乐表现来看,柏辽兹之所以打破了传统交响乐四乐章的结构形式,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用音乐的形式来发展情节。在作品的五个乐章中,柏辽兹都写下了十分明确的标题,分别为“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景色”、“愤怒的日子”和“魔怪的轮舞”,从标题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其完整表现出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因此与其说是音乐发展,倒不如说是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
再次,从音乐表现来看,全曲的音乐表现都是有着明确指向的,换言之,就是用音乐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第一乐章中,固定乐思十分柔美和温情,表现出了主人公对恋人一见钟情的那种美妙感觉。第二乐章的固定乐思则变得轻快灵动,展示的是主人公和恋人翩翩起舞的场景。第三越乐章的固定乐思则明显变得焦躁和不安,表现的是主人公失恋后的心神不宁。到了第四和第五乐章,固定乐思则呈现出了荒诞、扭曲的色彩,正是主人公荒诞、绝望心情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柏辽兹用音乐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作品中矛盾冲突的制造和气氛的渲染等,也都是典型的文学和戏剧手法。他的这种大胆探索,使浪漫主义音乐第一次全面而深入地融入了文学性因素,成为了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3 创新性
柏辽兹被誉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大胆的革新者,而门德尔松则将《幻想交响曲》描述为“年轻气盛的佳作”,在这部作品中,柏辽兹从整体构思到具体表现,都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使浪漫主义交响乐第一次表现出了全新的风貌,为后来的声乐和器乐创作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众多创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结构和旋律两个方面: (1)结构。素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早在18世纪末就基本确立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即全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为奏鸣曲、奏鸣曲的变奏、小步舞曲和回旋曲。或许是海顿的影响过于深远,以至于在柏辽兹之前,一直没有音乐家敢于突破这一传统。而在《幻想交响曲》中,这一传统得到了首次创新。柏辽兹根据音乐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需要,将整个乐曲分为了五个乐章,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而在每一乐章的表现中,只有第二乐章基本保留了传统奏鸣曲中的复三部曲式,其余四个乐章也都进行了创新。如第一乐章的内部结构为“主部—副部—部展开—副部展开—主部再现”,既没有传统的副部再现,也没有对整体调性进行统一,这在传统的交响乐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但是从音乐表现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协调的。可以看出,在柏辽兹看来,没有必要将自己约束在传统的方框内,而是可以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进行自由灵活的调整,彰显出了其特有的创新精神。
(2)旋律。在传统交响乐中,每一个乐章的旋律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但是也难免有整体上的疏离之感。针对这一现象,柏辽兹独创了“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即精心创作出一小段旋律,使其频繁出现于每一个乐章中,通过不断改变其音高、节奏、配器等,来获得不同的表现效果。这样一来,就使各个乐章之间得到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如第一乐章中用小提琴和长笛演奏出的这段固定乐思,就以不同的面貌频繁出现在后续的各个乐章中,先后表现出了平静、欢快、忧郁、轻松、焦躁、荒诞等多种情感,让观众在陌生和熟悉之间不停的转换,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除了结构和旋律之外,柏辽兹在和声、配器等方面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为后来的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也被瓦格纳称为是“名副其实的革新者”。
4 标题性
在《牛津音乐词典》中,标题音乐被定义为“讲述故事、描绘场景或表现文学概念的音乐作品”。事实上,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出现了标题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离别随想曲》、库瑙的《圣经奏鸣曲》等。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也都先后创作过带有标题的音乐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虽然都带有标题,却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标题音乐,因为这些标题的描述都十分简单,仅是向观众讲明了大致的音乐场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与这些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对标题的认知和运用,使之当之无无愧地成为了真正标题音乐的开创者。
《幻想交响曲》不仅有着“幻想”这一大标题和“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这一副标题,而且每一个乐章还都有着长达几百字的长标题。如第一乐章中写道:“当看到自己心上人之后,之前那种忧郁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详细的文字注解,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也自然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这对于创作、欣赏和表演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且除了这种开创性之功外,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 推动了交响乐的普及和传承。在当时观众审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柏辽兹巧妙地将音乐、文学、戏剧等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在文学、戏剧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直接推动了交响乐的社会化发展。
(2) 促成了音乐和文学的深度融合。虽然过多的标题注解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音乐本身的逻辑规律,但是这种融合的方式,无疑为交响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李斯特的交响诗和瓦格纳的乐剧都是受此启发而来。
(3) 提升了交响乐自身的内涵。传统交响乐中,因为音乐本身是非具象的,所以精神和内涵的表现都是十分模糊的。换言之,就是创作者本身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难以准确而完整地传递给观众。比如《幻想交响曲》,其表面上是对爱情的表现,但是却隐含着柏辽兹对人生、生活、事业的哲理思考。现在有了标题的帮助,就像是多了一个讲解者,让观众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感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有效提升了交响乐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在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上,柏辽兹无疑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创新者,他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传统思维,确立了标题音乐这一全新的音乐体裁,并创造性地将音乐和文学相融合,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使这部作品在世界音乐宝库中闪耀着别样的光彩。所以在对这部作品的演奏和鉴赏中,不能仅局限于音乐角度,而是要从历史学、文学、心理学会等多个视角对其全面的解读,方能获得对作品最本质、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注:本文系《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比较研究》之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4B122。
参考文献:
[1] 孙国忠:《柏辽兹与浪漫主义“诗化音乐”——为柏辽兹诞辰二百周年而作》,《人民音乐》,2003年第12期。
[2] 侯康为:《柏辽兹音乐作品里的自然主义特征》,《齐鲁艺苑》,2000年第4期。
[3] 李玉峰:《标题音乐的诞生——柏辽兹〈幻想交响乐〉之赏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 朱锡桐:《柏辽兹以前的标题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8年第1期。
(张明祎,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关键词: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艺术特征 分析解读
一 柏辽兹和《幻想交响曲》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1803-1869),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音乐,在12岁时候就开始独立作曲。虽然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医学院,但是毕业后的柏辽兹并没有从事医务工作,而是继续坚持作曲,并开始了边游历边创作的生涯。1830年,柏辽兹凭借大合唱《萨达纳帕尔》获得罗马大奖,这使得他在欧洲乐坛声名鹊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随后又创作出了《哈洛尔德在意大利》《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佳作。1852年,魏玛举行了“柏辽兹音乐周”,标志着其音乐事业巅峰。1865年,柏辽兹结束游历回到法国,随着妻子和儿子的相继离世,自身也陷入了极度悲观和抑郁的状态中,最终用《比阿特利与本尼迪克特》这部歌剧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于1869年病逝于巴黎。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于1829年创作的,当时的柏辽兹疯狂爱上了英国莎士比亚剧团的一位女演员,但是给对方发去的几封信却都没有回复,这让他感到十分苦恼,甚至不惜用鸦片来麻醉自己,也正是在服用鸦片后昏昏欲睡时,柏辽兹灵感迸发,创作出了这部传世作品。其不仅是柏辽兹在交响乐领域的代表作,更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一颗奇珍。
二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艺术特征解读
1 幻想性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文学家们喜欢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情境,然后在其中尽情的抒发情感。而柏辽兹将这部作品取名为《幻想交响曲》,本身就是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作品的幻想色彩也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从作品的诞生来看,这部作品源于柏辽兹追求女演员遭到拒绝后的失落,以至于不得不用鸦片来麻醉自己。所以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柏辽兹在半昏迷状态中幻想出来的,从两个人的相遇、一起参加舞会、一起到田野上游玩、恋人与自己分手,到最后梦见自己杀死了心上人,并被幽灵鬼怪所埋葬。其并不是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柏辽兹主观幻想的结果。
其次,从作品的音乐表现来看,同样也是充满梦幻色彩的。比如在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中,先是由木管和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演奏出了一段温婉抒情的旋律,且演奏力度是十分轻柔的,营造出了一个神秘而唯美的氛围。观众似乎也被这美好的气氛所感染,自然融入到了作者虚构的这个场景中。又如第五乐章,则与第一乐章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五乐章中,柏辽兹将全部音区都移到了高声部,一开始先用低音弦乐器奏出低沉的音色,给人以压抑和恐怖之感。随后小提琴在高声部奏出各种古怪的声响,像是群魔之间的对话和叫嚣。紧接着,由长笛模仿的鸡鸣声响起,恋人也随着黎明一起出现,虽然还是由单簧管演奏的固定乐思,但是因为节奏和和弦的改变,所以给人以十分诡异之感。正当观众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时,末日的丧钟准时敲响了,巴松管和小号发出了极为难听的噪音,群魔鬼怪蜂拥而至,最终在一连串半音阶的下行音调中杀死了主人公。可以看出,整个作品的人物、情节、情境等,都是柏辽兹幻想出来的,并且利用自己高超的创作技法将这种视觉转化为了听觉,这种幻想描绘的越真实,观众的欣赏就会越投入,同时也能够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幻想曲所独有的魅力之一。
2 文学性
浪漫主义思潮本身就是最先发轫于文学领域的,很多音乐家正是从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启示,随后才树立起对浪漫主义风格的追求。所以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幻想交响曲》中也有着十分鲜明的表现,它因此被誉为是“用音符写成的文学巨制。”
首先,从创作的缘起来看,柏辽兹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十分痴迷。《幻想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并标注为自传作品。这其实是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效仿。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追求自由而又沮丧颓废的矛盾心情,并生动记录了与一位女作家之间的浪漫爱情。当柏辽兹看到自己心仪的女演员之后,瞬间就联想起到了这本书,发现无论是经历还是心境都与自己十分相似,所以进行了有感而发的创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缪塞的这部小说,也就没有《幻想交响曲》的诞生。
其次,从音乐表现来看,柏辽兹之所以打破了传统交响乐四乐章的结构形式,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用音乐的形式来发展情节。在作品的五个乐章中,柏辽兹都写下了十分明确的标题,分别为“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景色”、“愤怒的日子”和“魔怪的轮舞”,从标题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其完整表现出了整个故事的内容。因此与其说是音乐发展,倒不如说是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
再次,从音乐表现来看,全曲的音乐表现都是有着明确指向的,换言之,就是用音乐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第一乐章中,固定乐思十分柔美和温情,表现出了主人公对恋人一见钟情的那种美妙感觉。第二乐章的固定乐思则变得轻快灵动,展示的是主人公和恋人翩翩起舞的场景。第三越乐章的固定乐思则明显变得焦躁和不安,表现的是主人公失恋后的心神不宁。到了第四和第五乐章,固定乐思则呈现出了荒诞、扭曲的色彩,正是主人公荒诞、绝望心情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柏辽兹用音乐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作品中矛盾冲突的制造和气氛的渲染等,也都是典型的文学和戏剧手法。他的这种大胆探索,使浪漫主义音乐第一次全面而深入地融入了文学性因素,成为了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3 创新性
柏辽兹被誉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大胆的革新者,而门德尔松则将《幻想交响曲》描述为“年轻气盛的佳作”,在这部作品中,柏辽兹从整体构思到具体表现,都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使浪漫主义交响乐第一次表现出了全新的风貌,为后来的声乐和器乐创作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众多创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结构和旋律两个方面: (1)结构。素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早在18世纪末就基本确立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即全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为奏鸣曲、奏鸣曲的变奏、小步舞曲和回旋曲。或许是海顿的影响过于深远,以至于在柏辽兹之前,一直没有音乐家敢于突破这一传统。而在《幻想交响曲》中,这一传统得到了首次创新。柏辽兹根据音乐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需要,将整个乐曲分为了五个乐章,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而在每一乐章的表现中,只有第二乐章基本保留了传统奏鸣曲中的复三部曲式,其余四个乐章也都进行了创新。如第一乐章的内部结构为“主部—副部—部展开—副部展开—主部再现”,既没有传统的副部再现,也没有对整体调性进行统一,这在传统的交响乐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但是从音乐表现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协调的。可以看出,在柏辽兹看来,没有必要将自己约束在传统的方框内,而是可以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进行自由灵活的调整,彰显出了其特有的创新精神。
(2)旋律。在传统交响乐中,每一个乐章的旋律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但是也难免有整体上的疏离之感。针对这一现象,柏辽兹独创了“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即精心创作出一小段旋律,使其频繁出现于每一个乐章中,通过不断改变其音高、节奏、配器等,来获得不同的表现效果。这样一来,就使各个乐章之间得到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如第一乐章中用小提琴和长笛演奏出的这段固定乐思,就以不同的面貌频繁出现在后续的各个乐章中,先后表现出了平静、欢快、忧郁、轻松、焦躁、荒诞等多种情感,让观众在陌生和熟悉之间不停的转换,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除了结构和旋律之外,柏辽兹在和声、配器等方面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为后来的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也被瓦格纳称为是“名副其实的革新者”。
4 标题性
在《牛津音乐词典》中,标题音乐被定义为“讲述故事、描绘场景或表现文学概念的音乐作品”。事实上,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出现了标题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离别随想曲》、库瑙的《圣经奏鸣曲》等。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也都先后创作过带有标题的音乐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虽然都带有标题,却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标题音乐,因为这些标题的描述都十分简单,仅是向观众讲明了大致的音乐场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与这些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对标题的认知和运用,使之当之无无愧地成为了真正标题音乐的开创者。
《幻想交响曲》不仅有着“幻想”这一大标题和“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这一副标题,而且每一个乐章还都有着长达几百字的长标题。如第一乐章中写道:“当看到自己心上人之后,之前那种忧郁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详细的文字注解,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也自然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这对于创作、欣赏和表演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且除了这种开创性之功外,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 推动了交响乐的普及和传承。在当时观众审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柏辽兹巧妙地将音乐、文学、戏剧等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在文学、戏剧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直接推动了交响乐的社会化发展。
(2) 促成了音乐和文学的深度融合。虽然过多的标题注解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音乐本身的逻辑规律,但是这种融合的方式,无疑为交响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李斯特的交响诗和瓦格纳的乐剧都是受此启发而来。
(3) 提升了交响乐自身的内涵。传统交响乐中,因为音乐本身是非具象的,所以精神和内涵的表现都是十分模糊的。换言之,就是创作者本身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难以准确而完整地传递给观众。比如《幻想交响曲》,其表面上是对爱情的表现,但是却隐含着柏辽兹对人生、生活、事业的哲理思考。现在有了标题的帮助,就像是多了一个讲解者,让观众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感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有效提升了交响乐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在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上,柏辽兹无疑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创新者,他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传统思维,确立了标题音乐这一全新的音乐体裁,并创造性地将音乐和文学相融合,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使这部作品在世界音乐宝库中闪耀着别样的光彩。所以在对这部作品的演奏和鉴赏中,不能仅局限于音乐角度,而是要从历史学、文学、心理学会等多个视角对其全面的解读,方能获得对作品最本质、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注:本文系《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比较研究》之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4B122。
参考文献:
[1] 孙国忠:《柏辽兹与浪漫主义“诗化音乐”——为柏辽兹诞辰二百周年而作》,《人民音乐》,2003年第12期。
[2] 侯康为:《柏辽兹音乐作品里的自然主义特征》,《齐鲁艺苑》,2000年第4期。
[3] 李玉峰:《标题音乐的诞生——柏辽兹〈幻想交响乐〉之赏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 朱锡桐:《柏辽兹以前的标题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8年第1期。
(张明祎,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