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佛中的金银造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free9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之际,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云南大理地区,兴起了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大理国两个相继的地方政权(649年至1253年)。其控制范围最必盛时曾东至云南曲靖地区,尔南达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抵达今贵州遵义一带。
  南诏,大理国是历史的一个传奇。南诏把佛教作为自己立国的依据,却历尽刀光剑影,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中都曾留下了战祸的记忆。大理国22代国王,有9位逊位为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帝僧”王国,史学界称之为“妙香佛国”。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道:“然而此邦之人,西去灭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分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南诏、大理国为弘扬佛法,曾广修庙宇,铸造佛像。《南诏野史》记载,南诏王劝丰祐铸佛11400尊,用铜45500斤。大理国开国君主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千年之后,寺庙难觅,众多佛像湮没于历史长河。20世纪30年代以后,少数巾外学者经过调查研究,逐渐认识到一批具有共同特征,散佚在世界各地的佛像系产于唐宋时期的云南大理地区,习惯称之为“大理佛”。此名虽不甚准确,但简易而轻松地概括了南诏、大理国佛像共同特征,本文姑且沿用之。1978年1983年,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政府分别拨款对大理崇圣寺三塔(主要为千寻塔)、佛图寺塔、弘圣塔等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塔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从塔内清理出大批文物,其中金属佛教造像约200余尊,现在分别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这批塔藏文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造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在遗留至今的大理佛中,石雕和金属造像居多,石雕以剑川石窟和昆明地藏寺经幢为代表,金属造像以大理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为典型。在已知的大理佛金属造像中,绝大部分为铜质,金、银质造像不多。《南诏德化碑》载“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水之金”。《全唐文》卷三九四又载“故泸南贡丽水之金”。(泸南,南诏与唐边界)说明了南诏不仅出产黄金还常被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南诏野史》和《焚古通纪》都有统治者用黄金铸佛的记载,如南诏王劝龙晟用3000两黄金制作金佛3尊。隆舜时“以黄金八百两铸文殊、普贤二像,敬于崇圣寺”。另一方面,《南诏德化碑》有“建都镇塞,银生于墨嘴之乡”的记载,“墨嘴”应指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先民。云南自古出铜,而银矿往往和铜、铅、锌等重金属硫化物共生。《南诏野史》也有南诏王劝丰祐曾“用银五千,铸佛一堂”。可见,南诏、打理国时期,金银虽然贵重,但已在境内开采,并为贵族所用。
  这里简要介绍几件1978年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金、银质大理佛造像,以飨爱好者共赏之。同时,就大理佛中的金铜佛造像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金、银质大理佛造像简介
  1.金质阿塚佛(不动佛)像(图1),高8.5厘米,重120克。肉餐平缓,前有髻珠,水波式束发,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鼻直口阔。身着通肩大衣,轻薄如纱,密如丝缕的U形衣纹通贯全身。左手结定印,右手结降魔印(触地印)。该像衣纹带有东印度风格,但面部又具有本土特征。阿(門+众)佛位于东方,意为不动、无怒,象征着大圆镜智。传说释迦牟尼悟道之时,有妖魔前来,释迦牟尼以手指触地,请天地为之作证,于是天神涌现,降伏一切诸魔。
  2.金质阿弥陀佛像(图2),高8.6厘米,重126克。此尊佛像与金阿(門+众)佛(图1)属于同种艺术风格。肉髻平缓,发如束丝,饰有髻珠,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面带微笑,身着通肩大衣,细密U形衣纹贯通全身,结禅定印。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是西方极乐刖:界的教主,结禅定印代表观察智慧的慧能。
  3.银鎏金大日如来像(图3),高8.4厘米,重100克。佛像通体鎏金,着汉式僧衣,肉髻平缓,上有顶严状凸起,水波纹束发,面带微笑,戴有柱状耳插,结智拳印。大日如来又称“毗卢遮那佛”,乃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
  4.银质大日如来坐像(图4),高8.6厘米,重115克。此尊佛像风格类似银鎏金大日如来像(图3),着汉式僧衣,肉髻平缓,上有顶严状凸起,发如束丝,面带微笑,戴有耳插,结智拳印,左肩部印有“奉为高祥连”铭文。以高智升、高升泰父子为代表的高氏家族曾一度掌握着大理国包括皇帝废立在内的最高权力。此像可能是为高氏家族定制。
  5.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图5),高29.5厘米,重1115克。舟形银质镂空雕花背光,金质男身观音像,高髻双辫,髻中藏有化佛,手结秒音天印,上身袒露,戴有项圈和臂钏,下着长薄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形榫头,便于插座。面相和善,略带笑容,有如时人,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颇有古印度帕拉造像风格。阿嵯耶观音为云南特有佛教造像,下文将进一步展开介绍。
  6.银鎏金嵌珠金翅鸟像(图6),高18厘米,重120克。鸟头饰羽冠,颈细长,翅膀羽势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力,立于莲座上。尾、身之间有孔,插有镂花火焰形背光,并嵌有5颗水晶珠,身部嵌珠已失。各部件用焊接或银丝缕连。金翅鸟,又称“迦楼罗”,源自古代印度神话传说,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形象。是神鸟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威力无穷,以龙为食。
  7.金头光银杨枝观音立像(图7),高30.6厘米。金质火焰形头光与银质菩萨身形成强烈对比,高冠,双眼微睁,面容饱满而祥和,周身装饰璎珞纹,披巾挂帛,体态呈曲线,似宋代中原地区观音像,左手持净水碗,右手扬柳枝。
  大理佛金铜造像工艺
  仔细观察大理佛金属造像,形象多样,生动逼真,像身并无范缝存在,学界普遍认为应为“失蜡法”铸造而成。云南迟至春秋时期,即使用失蜡法制造青铜器。战国至东汉时期的“滇文化”青铜器,就有不少是用失蜡法制造的。云南传统失蜡法工艺流程主要经过制模、翻范、熔模、浇铸、成像五个阶段。失蜡法制造的佛像,表明光滑,纹饰清晰。如观音发髻上的细发、化佛和胸前璎珞、项圈等,均显得精致细巧,清新照人。南诏、大理国的金属佛教铸像,无论是铜、铁或金、银质地,几乎都是采用失蜡法铸造。个别造像采用锤碟法工艺打制而成,如银鎏金金翅鸟(图6),以头、身、尾、翅膀、双爪和莲座共八个部位,分别锤碟成形,然后用细银丝穿连而成。另外,南诏、大理国的金属佛造像有不少鎏金加工处理的。云南在春秋晚期已经开始应用 此法(楚雄万家坝就出土过鎏金铜器),战国至西汉时,已然普遍。南诏、大理国的鎏金技术更为纯熟,时隔千年,有的佛像依旧金光耀眼。
  大理佛金属造像的特点
  1 憨态可掬的五方佛。
  大理佛的金属造像中,五方佛造像约占一半,多为单尊(个别有一佛二胁侍的形式)。佛陀头部多有肉髻,肉髻和螺发之间界线不分明,呈迂缓的隆起状。中间饰以髻珠。肉髻分为束发和螺发两种。值得一提的是,束发用减地浅浮雕技法,线条细致清晰,颇有犍陀岁艺术中对佛陀束发采用水波状装饰的遗风。佛头呈倒梯形,面部多宽额丰颊,鼻阔,双眉舒展清晰(部分双眉间饰以白毫),大耳垂肩,多戴有圆形带针耳插。月牙形双眼,作冥想状态,厚唇,口微张,作微笑状。双目作瞑想状,有的面带微笑。衣饰分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大衣两种。金、银质地的佛陀像其衣纹细如丝缕,遄布全身,明显继承了印度笈多至帕拉造像风格。总体而言,大理佛陀的发式、衣饰、手印、坐姿等,带有唐代佛造像风格,为面相与之迥芹。唐代风格的面相,以“妙相庄严”为特征,而“大理佛”则是面露笑容、朴实平易的凡人面相。甚至多数佛陀头部微向前倾,娃出谦和有礼之感。从雕琢工艺上比,“大理佛”较唐佛粗犷,特别是眼睑的雕法,犹如两条细缝,打麝不及中原地区佛像精细。这种面相上的特征,我们大胆用“憨态可掬”加以形容,虽不神圣,但平易近人。
  2.别具一格的观音像。
  南诏、大理国最重要的神祗就是观音菩萨。火约在唐初,佛教传人云南,此时的南诏还只是散布滇西的六个部族之一,新兴的南诏对佛教的推崇,使得佛教迅速兴盛起来,而南诏也藉此吞并了其余五诏。在记录南诏历史的《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重要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观音菩萨开创南诏的故事。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南诏图传》(图8),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这一创世神话。公元6世纪时,佛教传人西藏,传说起因是“天降观音及六字真言”。这与云南的观音降伏罗刹,观音点化细奴逻的故事相似。观音菩萨是佛教最早传人云南的神祗,在云南佛教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相关传说很多,如观音点化细奴逻、观音开鹤拓、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理国时期《张胜温画卷》中,就绘有观音像20余种。直至今日,大理人对观音菩萨的崇拜依然有增无减,皆呼之为“拜观音”。
  目前在大理地区发现的观音造像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堪称一大特色。其中最主要和最具地域特色的,当为阿嵯耶观音。阿嵫耶观音就是那位点化南诏王细奴逻的梵僧的形象,在《张胜温画卷》中称为“真身观世音菩萨”。据考证,阿嵯耶为梵文“Acarya”的音译,意即规范僧,是密宗对高级僧侣的尊称,可见他就是开创云南佛教千年香火的先行者。阿嵯耶观音十分独特,为云南所仅见,因其在云南佛教中的特殊地位,被学者誉为“云南福星”。
  阿嵯耶观音为童子形,男身相,较板直,缺乏动感。束发高髻,髻中藏有化佛。两鬓结垂鬟,垂于两肩,分别为左11瓣、右10瓣。面相和善,颧骨略高,略带笑容,有如时人。双眉间有“白毫”。脖颈上戴有镶宝项圈,双臂戴臂钏(每个钏的带圈上都附有三角形花饰),右手腕戴联珠形手钏。左手外展置于下腹前,微微抬起;右手弯曲至胸前,食指和拇指相拈,结妙音天印。肩宽腰细,上身袒露,下着薄裙,裙裾上饰阴刻“u”字形纹。赤双足,足下有方形榫头,便于插座。根据已公开材料统计,阿嵯耶观音像主要集中收藏于云南地区的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等,另外,四川省博物院、杭州市历史博物馆、灭津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芝枷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等也有个别收藏。全球信息化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阿嵯耶观音及火理佛从历史的尘封中再次浮出水面,丰富了我们的认识,关于阿嵯耶观音像的存世品总数也从三年前20尊发展到了,近50尊,相信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大。
  云南是连接东哑、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有人把云南称为“、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而云南史化自古以来有着兼容并包、博采四方的传统。南诏、大理国的佛教文化同样直如此,在已发现的考古资料中,有来自景德镇的影青瓷文殊、普贤像,世有来自遥远的印度水晶制品和佛像。以阿嵯耶观音像为代表的火理佛同样也反映出文化交流的印迹,其整体造型和农纹等装饰手法,带有浓厚的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高耸的发髻,尖瘦的脸型和细蜂腰,又具有东南亚南传佛教造像的风格。惟而相祥和淳朴,憨厚近人,颇具特色,据有的学者考据,大理佛面相具有典型的当代白族人之特点。
  佛教素有“像教”之称,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故佛像艺术发展十分兴旺。“大理佛”不仅包含了大理本土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趣,也吸收了中原汉地、西藏地区、甚至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的艺术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造像风格,在我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其他文献
宋代青瓷不仅名窑遍布南北、不同窑口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它们或在釉色,或在质料、装饰手法及追求似玉的效果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几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以釉色取胜,耀州窑利用胎、釉的特点,以刻花、印花和划花等表现手法装饰瓷器。宋代青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追求厚釉失透的效果,这一重大成果由龙泉窑制瓷匠师所完成,厚釉失透的工艺美使龙泉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龙泉窑在今
期刊
宋朝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960年,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北宋。赵匡胤厉行中央集权制,先后消灭各方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宋代西北、东北地区大片疆域由少数民族控制,没有纳入宋朝版图。1126年,金兵攻克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1127年,以宋高宗为首的文武官员,在临安(今杭州市)建都,史
期刊
在邮币卡三火投资板块中,现代金银纪念币可谓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尤其对工薪层投资者来说,熟悉和掌握现代金银币的最新投资攻略将获益匪浅。这儿年来,国内金银币市场行情十分红火,不少质地优异的金银币涨幅惊人,参与其间的人也与日俱增。投资金银币总会涉及到各板块或各品种的选择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钱币投资者来说,挑选的金银币品种也不尽相同。  稳健型的投资攻略  用这一投资方式选择金银币首先应将风险意识放在第一位
期刊
历史悠久的上海银器  具有财富保存、观赏、陈列、生活实用等多重价值的银器是近年来收藏界的新宠,而近代上海银器的异军突起更令人惊讶。  近代上海银器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北宋时代,上海地区就有银器出现了。1974年,上海考古工作者在修复一座北宋末期修建的寺庙——松江方塔时,在地宫内发现一精美的汉白玉石盒,石盒内有释加牟尼佛像,像的两旁摆放有两只刻有落款的银盒。  1972年宝山月浦南
期刊
3月14日,深圳海关将近年来查获的15327件走私文物移交广东省文化厅,这是该关继2001,2005年之后,第三次大规模向广东省文化厅移交文物。此次移交的这批文物品目繁多,数量较大包括陶瓷类1171件、玉石类41件铜铁类195件,竹木牙雕类1937件,书画类212幅、图书类176册、邮票及旧印刷品175张、旧钱币203张,古金属钱币类10950件、近现代民族民俗类文物267件。  4月6日,在外交
期刊
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2日,西泠拍卖的跨年秋拍,海内外藏家齐聚满堂,现场人声鼎沸,87%的总成交率表明并提升了各界对市场的信心,同时表明拍卖公司的意义在于价值发掘。  从整场秋拍的人气指数和成交情况来看,西泠拍卖对艺术价值的充分发掘抵挡了之前几轮秋拍呈现的“寒意”,藏家对艺术品收藏、投资与消费的热度并不见减少。面对市场调整,西泠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认为,艺术品市场的涨跌波动体现
期刊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银器的市场管理、交易活动一直被统治者所
期刊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代永乐初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后代辑佚的渊薮。全书共22937卷(其中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按《洪武正韵》编排,分装为11095册。明代嘉靖末对《永乐大典》进行重录,至隆庆元年(1567)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为正本,重抄本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庆以后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运多舛,屡遭劫难,目前只剩原书4%的篇幅。自近代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安徽歙县人民银行和县医药公司的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两处窖藏,经抢救发掘,共出土了一百余件元代“枢府”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匝、高足杯、执壶等。这批瓷器保存完整,质量精美,在陶瓷界引起轰动。此外还出土了高温蓝釉瓷和雕制精美的石质器具各一件。这批出土瓷器均藏于歙县博物馆。  枢府釉瓷,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又称为卵白釉瓷。枢府瓷有
期刊
西洋银器发展简史  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第一件手工制造的银饰品。从此,人类重要的银文化现象产生,并影响人类政治、文化、生活至今。  此地处于重要战略地域,因而中西融汇,兴盛发达。随着人类白银开采、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在货币和实用两个功能的领域中迅速发展。一方面,白银成为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货币,另一方面,白银被制成各式银器,在皇家、宗教上层流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