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笔谈)——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若干影响及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高等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课程改革、专业结构及学科发展等都受到挑战。为此,本刊特刊发一组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的思考。
其他文献
不同时期,国家、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程度以及方式不同,教育公共性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转变。国家之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与实现应该遵循最小干预与后果保障的原则;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最低限度与灵活应变的原则;社会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法定义务与伦理关照的原则。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随着教育公共性内涵的变迁,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可能性将会愈来愈大。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方式与程度主要是由教育领域的性质与特点来决定的。
生态学已经从其原来的生物学意义扩大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环境关系的概念。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了另外一场科学革命,其重要性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察,对于建设宜居的人造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一种充满和善的审美生态学也就是一种有利于审美融合的审美生态学,它能够指导我们修建更富人性的城市环境,使之能够丰富人类生活而成为宜居之地,从而完善人性。郑重考虑审美融合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主要步骤。审美融合的价值可以合并到环境体验设计之中,为重建城市景观、
后现代思想的核心就是对权威的双重抗议。它首先是反对古典时期产生的有关人的本质的概念,拒绝接受老一代人为他们规定的框框。其次是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东西,因此,任何人都无法以此为坐标来安排他人的生活。后现代思想反对把模式加以固定和僵化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推崇唯意志论和个人主义,好像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把自已定位为独立的和没有历史性的个体,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人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首先要考虑到捉使他采取行动的真正需求,而正因为这种需求关系到他的存在,他有时反而不太可能真正采取行动。不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_的主要城市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公众的教育观念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教师、家长教育观念与当前教育观念的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各子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应考虑进行社会心理和教育行政方面的双向调适。
为全面了解“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发展状况,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系统的学科调查。经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4个学科规划组的共同努力,以及部分地方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密切配合,最终形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学科发展报告”。报告系统分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情况和课题研究进展。现将报告分两期发表,供广大教育研究者参考。
网络时代已让学人的治学、研究、写作等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纸媒时代,人文研究的过程也是泡图书馆的过程,学人查找资料的过程又是回到历史现场的过程,而读书、做卡片乃至抄书等等则保证了人文研究的“慢工出细活”。在网媒时代,搜索引擎与数字图书馆则省略了人文研究的诸多环节,学人可以多、快、省地进入到研究之中,却有可能为信息所困而丢掉问题意识。同时,信息崇拜下的人文研究已成通胀写作,网络使论文的拼接、编辑甚至抄袭变得容易。越来越多的学人已从“问题中人”变成“学术中人”,又从“学术中人”变成了“信息中人”,另一方面,观
潘云鹤任浙江大学校长11年,他的办学理念与策略推动了浙江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七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反映其大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阐述了大学精神、大学结构、大学合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区域合作、校园建设等大学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七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建设和谐大学是近年来高教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在沈阳举行的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站教育论坛”三家媒体关于“教育乱收费”及治理政策的报道为案例,对政策议题在媒介中展现的话语形态进行框架分析,发现教育政策相关群体的媒介分布格局及接近权呈现出差异;不同类型媒介反映教育政策议题时的话语特征存在着系统性修辞基调差异;政策动员、政策论辩与诉求表达三种话语形态分别在平面媒介与网络媒介中得以展现。教育政策的媒介话语空间呈现出多元性,在成为政策信息传播通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公共意见领域。政策话语与媒介话语的沟通及网络进入媒介后的影响,尚待深入探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9月2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鉴定会暨学术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文清,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邹时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及课题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