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如赏花,每种花都有各自的妙处,如果只会走马观花而不会“鉴赏”,岂不遗憾?同理,如果读书时全无主张,既不会选择也不善于选择,精华糟粕都要,岂不太傻太累?
一、运用导向性的目标,强化主动探究阅读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指示明确的导向性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执行力。上课伊始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以一种欣赏与发现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学会发现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值得我们欣赏与学习的地方,并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去肯定学生在主动探究阅读发现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在内容上欣赏主要表现为:要用发现的眼光发现文章中好词好句及遣词用句上的精妙之处,学会快乐地积累。从形式上欣赏主要表现为: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文章如何开头与结尾,如何布局谋篇、使脉络清晰,如何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如何灵活运用标点符号,如何在文中巧妙与题目呼应等等。
二、品读感悟,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据题猜想,从“大处着眼”。所谓大处着眼,这里指的是在有选择地进行鉴赏之前,必须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在执教《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内容。笔者以课题中的“侣”为突破口,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周游世界,书是最好的伴侣。那么,从课题看,文章应抓住什么内容重点来写呢?如果请你根据这个题目写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审题猜想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主题布局谋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立足于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
在学生热烈交流众说纷纭时笔者接着问学生:“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与书为侣”这个话题写了哪些内容?哪些是和自己不谋而合的,重点写了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种问题的抛出方式可以更好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确保鉴赏阅读的有效落实。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重点写了走遍天下与书为侣的原因及与书为侣的方法(即一遍又一遍读一本书的方法)。
(二)删繁就简,品读感悟,从“小处着手”。1.紧扣文章的重点句段品读感悟启示。在《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中引导学生结合读书实例,体会作者介绍的反复读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感悟从不同角度去读一本书,才能寻找到文章的最强生命力和读书的那份细致入微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从中受到怎样的读书启示是个难点,难在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本为本,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上体会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受到启示是品悟交流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重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触到:原来一本书可以这样一遍又一遍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啊!读书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通过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与自己的读书实际体验结合起来,对比畅谈自己的感受,从而真切感受到文章介绍的读书方法对自己读书实践过程当中的指导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受用无穷!
2.探“海”寻“珠”,抓住重点句赏读领悟。(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朋友”和“家”,人皆有之,“朋友”让人感觉亲切,“家”让人感觉温暖。多么贴切的比喻啊!短短的一句话,一个词却把作者对读书的那份热爱与依恋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吗?
(2)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的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朋友经常相见,家日日都回,但不会因此而生厌,因为每次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和新收获。对待喜爱的书就应该像对待朋友和家一样,一遍一遍地读,读出新的感悟与收获。
3.紧扣文章的行文思路,领会布局谋篇的精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学生从读书实践中感悟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我们的阅读课堂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师: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实,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文章的哪些部分描写“与书为侣”的原因?哪些部分介绍“一遍又一遍读一本书的方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开头采用自问自答的假设引出观点,接着说明为什么与书为侣,然后介绍与书为侣的方法,结尾用形象的比喻总结观点,整篇文章环节紧凑,条理清晰。在此基础上感悟出说理性文章的行文特点:先引出观点,然后说明原因,接着说明怎样做,最后总结观点。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在面对诸如此类的说理性文章还会不知所措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一小)
一、运用导向性的目标,强化主动探究阅读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指示明确的导向性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执行力。上课伊始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以一种欣赏与发现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学会发现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值得我们欣赏与学习的地方,并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去肯定学生在主动探究阅读发现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在内容上欣赏主要表现为:要用发现的眼光发现文章中好词好句及遣词用句上的精妙之处,学会快乐地积累。从形式上欣赏主要表现为: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文章如何开头与结尾,如何布局谋篇、使脉络清晰,如何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如何灵活运用标点符号,如何在文中巧妙与题目呼应等等。
二、品读感悟,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据题猜想,从“大处着眼”。所谓大处着眼,这里指的是在有选择地进行鉴赏之前,必须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如在执教《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内容。笔者以课题中的“侣”为突破口,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周游世界,书是最好的伴侣。那么,从课题看,文章应抓住什么内容重点来写呢?如果请你根据这个题目写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审题猜想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主题布局谋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立足于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
在学生热烈交流众说纷纭时笔者接着问学生:“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与书为侣”这个话题写了哪些内容?哪些是和自己不谋而合的,重点写了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种问题的抛出方式可以更好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确保鉴赏阅读的有效落实。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重点写了走遍天下与书为侣的原因及与书为侣的方法(即一遍又一遍读一本书的方法)。
(二)删繁就简,品读感悟,从“小处着手”。1.紧扣文章的重点句段品读感悟启示。在《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中引导学生结合读书实例,体会作者介绍的反复读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感悟从不同角度去读一本书,才能寻找到文章的最强生命力和读书的那份细致入微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从中受到怎样的读书启示是个难点,难在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本为本,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上体会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受到启示是品悟交流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重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触到:原来一本书可以这样一遍又一遍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啊!读书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通过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与自己的读书实际体验结合起来,对比畅谈自己的感受,从而真切感受到文章介绍的读书方法对自己读书实践过程当中的指导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受用无穷!
2.探“海”寻“珠”,抓住重点句赏读领悟。(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朋友”和“家”,人皆有之,“朋友”让人感觉亲切,“家”让人感觉温暖。多么贴切的比喻啊!短短的一句话,一个词却把作者对读书的那份热爱与依恋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吗?
(2)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的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朋友经常相见,家日日都回,但不会因此而生厌,因为每次都会有新鲜的感觉和新收获。对待喜爱的书就应该像对待朋友和家一样,一遍一遍地读,读出新的感悟与收获。
3.紧扣文章的行文思路,领会布局谋篇的精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学生从读书实践中感悟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我们的阅读课堂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师: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实,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文章的哪些部分描写“与书为侣”的原因?哪些部分介绍“一遍又一遍读一本书的方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开头采用自问自答的假设引出观点,接着说明为什么与书为侣,然后介绍与书为侣的方法,结尾用形象的比喻总结观点,整篇文章环节紧凑,条理清晰。在此基础上感悟出说理性文章的行文特点:先引出观点,然后说明原因,接着说明怎样做,最后总结观点。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在面对诸如此类的说理性文章还会不知所措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