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9年敌意仍未散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zui8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因为表示支持在世贸遗址旁建清真寺,而被近1/5美国人怀疑“总统是穆斯林”
  
  “我记得奔跑时雾太浓,身边的人和脚下的路沿都看不见了,但仍然能感到人们在向着一个方向拼命跑。不知道跑了多久、多远,突然,大概是终于跑出了硝烟的范围,眼前亮了。大家停下来:打量着彼此,发自肺腑地询问身边每一个陌生人:你还好吗?” 2001年9月11日,美国《新闻周刊》的摄影记者乔纳森在曼哈顿西区的家中醒来后,到厨房里煮咖啡,抬头便看到一架飞机撞上了不远处高耸的世贸大楼。几分钟后,瞠目结舌的他目睹了第二次撞击,这才想到这不是意外。职业敏感使他抓起相机赶到现场:一片极致的慌乱,莫名,无措,人在他眼前从高处跌落。
  9年后,乔纳森说,“终于跑出浓雾是当天最后的记忆,之后的一切我至今也想不起来怎样回了家,怎样洗掉身上的尘嚣,怎样躺倒睡着,都想不起来了。”
  部分性失忆,大概是人面对突发性灾难而产生的反应;然而灾难带来的铭心刻骨的创痛,以及对施暴者的仇恨和戒备,则经久而弥深。人,终究很难轻易遗忘敌意。如今“9·11”悲剧已9年,在恐怖袭击一个月之后即对塔利班宣战的美国政府,至今仍在那片土地上胶着着。
  “9·11”9年之后,美国人呈现出非常矛盾的“阿富汗情绪”:一方面不愿再想起那段回忆,不想再让更多的年轻人去那块遥远的土地冒险,另一方面,又依然敌意未散。
  
  《雷斯特雷波》的矛盾与挣扎
  
  国会议员时代曾坚定反战的奥巴马,在上任后两次向阿富汗加派驻军,为“训练一个可以独立执政的阿富汗政府,并彻底摧毁塔利班重掌政权的可能性”。同时为了安抚国内的反战情绪,他在去年12月加派3万驻军的同时承诺,2011年7月开始撤军。
  但是,在今年6月,阿富汗换将风波之时,他又开始对撤军的承诺含糊其辞。而被总统钦点的驻阿美军总司令彼得雷乌斯更在近日NBC的节目中说,总统已经明言,撤军日期“视情况而定”,决定性因素在于战场态势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联社8月11日至16日的新一轮民意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反对阿富汗战争,对奥巴马扩军决策的支持率从3月的46%下降到38%。
  今年1月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纪录片《雷斯特雷波》(RESTREPO)获得最佳纪录片大奖。电影摄制者美国人塞巴斯蒂安·琼格和英国人蒂姆·瑟林顿自2008年起跟随一个美军连驻扎在阿富汗战场最危险的克拉高山谷里,真实记录下了15个驻阿士兵的战斗和生活,情感与死亡。
  与此同时,他们也拍到了阿富汗居民家里破陋不堪的泥草屋被随意闯入搜查;阿富汗老人家养的牛被美国大兵射杀烹食并拒绝赔款,阿富汗孩子在误投炸弹中死去,血肉模糊,家人在其身旁无语无泪。而对于这一切,美国士兵们并没有歉意。
  而这些对岸的痛苦,并不是影片的重点。其主要试图着墨的,还是美国人在战争中的矛盾与挣扎。
  6月的人权电影节,《雷斯特雷波》在林肯中心举行纽约首映式。琼格在映后的观众见面会上说:“我从没想过,也应该根本不会,拍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因为我从不认为那场战争是正确的,它基于一个谎言。”
  换句话说,美英的电影人能够聚焦阿富汗,依旧基于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合理性的认同,哪怕提出了某种质疑,其最初的立场和最终的关怀仍然显而易见。
  
  “9·11”遗址附近可以造清真寺吗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近几个月来,在“9·11”遗址附近建造清真寺的提案为什么会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在距离世贸中心遗址不远的公园街,有一处150年的老建筑。5月26日,纽约社区委员会投票批准在此建立包括一座清真寺在内的大型伊斯兰文化中心。 此案一出,就有巨大声浪反对。但尽管如此,8月3日,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仍然全票通过不授予该建筑地标身份,意味着其可以被拆除,建筑清真寺的最后障碍被扫除。
  激进的反对者——其中许多人的至亲在“9·11”恐怖袭击中遇难——打出标语称“清真寺在此欢庆谋杀”。决议做出的第二天,8月4日,名为“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的法律促进团体在纽约最高法院对地标委员会提起诉讼,称它的决策破坏了纽约市关于树立地标的政策和程序,是不负责任和滥用职权的表现。
  法律与正义中心的顾问布莱特·约瑟夫接受CNN采访时说:“我们寻求保护一座恐怖分子在2001年9月11日没有能够摧毁的建筑,而地标委员会的决定将使这座建筑被摧毁。我们认为委员会的投票和决议是仓促行事,没有展开公开公正的听证和辩论。”
  不仅仅是民间团体,美国政客也相继卷入这场纷争,在其中各执一词,剑拔弩张。
  8月10日,纽约州长大卫·帕特森出面调停说,他虽不认为世贸遗址旁边不可以建造清真寺,但他“理解反对者们希望这一计划可以易地而行”。他表示,如果项目承办方考虑另辟新址,他愿意帮助寻求一处政府地产。 但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则是修建清真寺的坚定支持者。8月11日,布隆伯格当着帕特森对媒体明言,他认为帕特森提供政府地产的许诺只能代表自己,政府无权干涉你向谁祈祷,说些什么及在哪里说。
  
  仍有六成美国人不能容忍
   纽约大部分地铁线路在曼哈顿下城都有一站,距离世贸遗址仅数步之遥。世贸遗址,更确切说是“世贸工地”。目前还被围栏围着。新的世贸中心在2006年4月27日正式动工,预计在2013年建成。如今,除了其中一座主楼已有近30层的雏形,大部分工程还在初级阶段:吊车、钢架林立,身着荧光防护服的工人和保安在其中穿行。更多的则是警车和警察。环绕遗址的几条主干道上,纽约警察局的大小车辆密集停泊,路人也络绎不绝,从美国和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让人感觉熙攘多过悲伤。
  与遗址相隔仅两个路口的公园街则安静得多。街道不宽,两边的建筑都很老旧,几乎没有商业门市,唯一的一家酒吧连牌子都不挂,低调得让人难以辨认。因为最近关于清真寺的争执,这里架起了一座升降警务执勤台,也开始有人来这里聚集示威。
  因为是周六,平日全职工作繁忙的年轻女孩儿贾维丽尔今天来到这里表达自己要求“宗教自由”的观点。对她而言,这个决定和姿态具有私人和切身的意义。她的母亲是巴基斯坦移民,贾维丽尔也是一名穆斯林。
  “我理解人们的担忧和顾虑,但是我们要分清宗教和恐怖主义。发动恐怖袭击的不是好的穆斯林。”她告诉我,她唯一的亲兄弟是军人,“9·11”发生时在曼哈顿,曾来到现场试图救援。因为手机信号中断,他和家中失去联系8个小时,让全家极度担忧。事发一个月之后,他就被派驻阿富汗,而后是伊拉克。
  “我们是真正的美国家庭。我一直为我的国家骄傲,因为它代表自由和宽容。”贾维丽尔补充说。
  总统奥巴马则在8月13日穆斯林斋月的庆祝活动中首次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作为一个公民,作为总统,我相信穆斯林和其他所有美国人一样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在曼哈顿下城修建一个祈祷和活动的场所。”
  言论一出,举国沸腾,因为这与白宫此前一直坚称这属于“地方性事务”而不予干涉的立场相左。很明显,并非所有人都对奥巴马的声明持有与贾维丽尔同样的解读。许多美国人开始转而猜测总统个人的宗教信仰。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近1/5的人相信奥巴马是穆斯林;而在去年3月,这一数字还只有1/10。白宫方面为此不得不在8月19日出面声明:总统是真正的基督徒,每天都会祷告。
  无论如何,“9·11”过去已经9年,但仍有六成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在恐怖袭击的遗址附近建造一个宗教场所。
  世事大抵如此。人们多习惯从自己的立场评判忠奸,取舍善恶,而对他者的感受和动机罔置不顾。恐怕只有破除这种思维的沉疴,才能对世界各处不断的争端、不绝的战乱,给出一个更好的交代,并给在一场近9年的战争中死伤的无辜,一份更真挚的歉意和悼念,而不是上演又一场义愤而偏激的吵闹。
其他文献
一方面,托克维尔热情讴歌革命,称许其废除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欧洲封建制度和旧社会习俗,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托克维尔质疑了革命惯用的激进手段及其对法国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名字忽然在中国的公共舆论场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可能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有关。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阅读这本写于一个半世纪前的书有什么价值?  “擅长思想胜于行
在他看来,2010年将会是“非洲年”,非洲将会成为全球发展的增长点。  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的2010年工作范围扩大了几十倍:当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第14届非盟首脑会议上,穆塔里卡被选为新一届非盟轮值主席。  宣布这条消息的,是其前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卡扎菲相比,穆塔里卡在国际社会的“名气”可能还无法匹敌,但这位来自马拉维的经济学家能脱颖而出,自有其过人之
5月26日下午,国内八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高管齐聚北京,参加央行召集的银行系基金试点经验与教训总结座谈。  自2005年4月6日首批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建信、交银施罗德经国务院批准试点以来,银行系基金公司就肩负着管理层和投资者厚重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业界的种种担心和疑虑。  2007年至2008年,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浦银安盛、农银汇理、民生加银先后成立,同时,招商银行、中国银
一个只有《纽约时报》或者只有《华尔街日报》的美国是可疑的、甚至危险的,因为要顶上一个“诸葛亮”,一个“臭皮匠”远远不够。    中国的一句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怎么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美国政治学家Page和Shapiro花了一整本书(《理性的公众》)从政治学上阐述了这个道理:在他们看来,虽然美国选民作为个体往往很无知——比如甚至不知道参议员的任期、不知道联邦大法官
一名白人老妇径直向曼德拉走来,她说直到比赛前她都是极右翼组织的成员,而现在她已经宣布退出了。    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曾这样表达1995年6月24日橄榄球世界杯决赛的永恒价值:“你知道吗?一件好事发生后,真正的妙处在于,它还会再现。”  虽然有些怀疑,但南非人都期待着这一幕在2010年重现。  在许多人看来,1994年5月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的总统就职仪式只是形式上的典礼。在精神上,曼德拉
张雄伟端坐在办公桌前摆弄着笔记本电脑,他衬衣领挺括,干练的气质像是位政府官员。  其实,张雄伟是名焊工。6个月前,他拿到了一张崭新的上海市身份证。1987年从家乡江苏启东来到上海务工,22年之后终于正式成为“上海人”。  在拿到上海身份证之前,他已经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农民可以参政议政,工人可以参政议政,为什么合起来成了‘农民工’就不可以了呢?”张雄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张雄伟在人大的工作场
申办2010年和2014年冬季奥运会两度失利后,韩国目前又踏上了申办2018年冬季奥运会的征途。在国民强力呼吁下,李明博总统特赦了因经济犯罪而被判刑的前三星集团总裁李建熙。李建熙是韩国仅有的两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之一,此刻国家需要他“戴罪立功”,为平昌市争办冬季奥运会出力了。    看到中国北京、上海先后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越来越多的国际焦点转向中国,好强的韩国人心中非常着急,以各种手段力拼国际盛会的
客家姑娘必须“哭嫁”。  新娘子要在亲友前号哭,这是种奇特的哭,心怀喜悦地诉说离别之情。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是具有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出口成歌。  语文老师谢秀娟有文采无乐感,在旁边亲人的“陪哭”、“劝哭”下,勉强完成这场“哭艺”表演。但在起“嫁”的那一刻,谢秀娟的眼泪唰地夺眶而出。她不仅要离开娘家,而且还要远嫁千里之外。  新娘谢秀娟是江西南康人,新郎赖华聪是
“这孩子真幸运,能被你收养。”不少中国人这样对凯瑟琳说。“哦,不!这是我的幸运。”她回应。    1月29日,美国人凯瑟琳又一次拖家带口地从康涅狄格州来到北京,在东三环边找了家国际公寓,住了下来,此时距农历新年还有半个月。  这是凯瑟琳第三次来中国,每来一次,家庭成员就会增加一两名。如今,这个金发的中年女人已经收养了三个中国孩子——一对9岁的双胞胎,一个14岁的四川女孩。  一个家里已经有了5张嘴
“设备投资低迷不振、企业破产接踵而至、不良债权根深蒂固”——这个盘根错节的问题是日本经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始终未曾彻底克服因而最感头疼的顽症。  作为应对日本金融不良债权越演越烈的直接对策,“日本产业再生机构”2003年4月正式成立,目前已渐入佳境。截至2005年底,已经有41家企业接受了该机构的产业重建和援助,25家成功出手。而且,在一买一卖之间,“产业再生机构”不仅帮助受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