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之梦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a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旅生涯的父亲嗜书如命。那时,家里到处摆满了书籍。
  儿时的我,最喜欢逐本检查书里的插图,手指在纸张间“哗哗”飞掠。那时尚不识字,所憎恨者,是没插图的书。某日,我在一本多年后才知道的《解放军文艺》杂志的扉页上发现一个图案,神气活现,仿佛可以制成徽章别在帽子上。慢慢看明白了,这是浮雕——旗手伏在奔马上冲锋的浮雕。之后,它长久盘旋在我的脑子里。旗手冲向何方?机枪似乎劈面射来,爆炸之后气浪裂石崩云。一个5岁的小丫头,关注的通常是剪翅越过屋脊的燕子、墙头上逆光的芒草、蜜蜂在向日葵枝头上窃窃私语。我久久呆坐在台阶上,等待神话人物的出世,包括从随手掀开的砖头下面冒出。一度,我甚至分不清灵界与世间的区别,曾疑心绛红胡子的玉米棒是暗匿的小妖,迅速剥开它们,只见排列如齿的米粒,小妖已遁隐。是否变成鸟啦?于是,我抬头在苍穹上找寻。而旗手的浮雕“镶”人心里之后,心怀忧怅。它透露的俊厉,把人领到了很远的地方。
  某天,夜幕四合,华灯初上。我跟随邻家胡姐前往驻地部队操场观看《地道战》影片,其时,四顾周遭,是清一色的男兵,当我俩步人操场,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全都聚焦到胡姐身上。胡姐当时约莫二十来岁,明眸皓齿,面如桃花,再加上一身飒爽英姿的女军装的衬托,简直摄人心魄!那一刻浮雕旗手、女兵,这些原本潜伏在我心中的意向顿使我热血沸腾。青涩年少的我由此立下誓言:当女兵!于是,我央求父亲允许我当兵去。当年部队子女凭借着老子军人官衔之“特权”,十三四岁稚嫩少年开绿灯入伍者大有人在。可任凭我磨破嘴皮,父亲也决不动心。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时代,睿智的父亲始终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可父亲的竭力反对却阻挡不住我当女兵的强烈愿望。
  为了此事我记恨父亲,甚至和他一度疏远关系。
  某日,我们学校来了两位挑选文艺兵的解放军。得此消息,我乐得一夜无眠,我竭力鼓动颇具歌唱天赋的邻居珍珍每天放学后守候在学校大队部的窗户外。那扇窗户由于年久失修,白色油漆大多斑驳脱落,我让珍珍蹲跪在地上,我则踮脚立于她的肩膀上,扒着窗户透过玻璃小洞看见解放军正和大队辅导员谈话甚欢。也许是我当时兴奋得过了头,脚下用力过猛,只听“哎呦”一声,我俩人仰马翻,四仰八叉地摔在了地上。可能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了,一下子惊动了里屋的所有人。他们闻声推门而出。来不及逃跑的我们惊慌得不知所措。其中一个身材高瘦、满脸嶙峋,操着山东口音,有着鹰一样眼睛的解放军一脸严肃地问我们为何要扒窗户?初始我们战战兢兢,不敢讲话,须臾觉得此刻难道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我憋红着脸,壮着胆说:“我们想当文艺兵。”解放军紧蹙眉头道:“光凭嘴说不算数,你们先写个申请来,要向组织亮明自己的观点。”大队辅导员也附和说:“看在你们心情比较迫切的基础上,你们先别告诉其他同学,就回去先写个参军申请吧。”
  从大队部出来,我们喜不自禁,像吃错药般的跑到操场上打起滚儿来。黄昏的校园,同学们渐次散去,寂静的操场上只有我俩。我俩相互看着对方身上的一层黄土,傻乎乎地哈哈大笑,直到夕阳只剩下一道薄薄的唇边,性感十足地挂在铅灰色的天空上。我俩盘腿坐在潮湿的土地上,商量着如何寫那异常神圣的参军申请。彼时,有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穿着碎花短裙的珍珍冷不防照着落在自己大腿上的一只蚊子狠命拍下,她的这个拍蚊子动作,就像一道灵光划过我的大脑,为何不写一份血书?我下意识地捻了捻自己细嫩的手指,对珍珍说出了这个惊人的点子。“啊……看来只有这样了。我们干脆就行动吧。”说话间,珍珍的小脸看上去已经铁青铁青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黄毛丫头来说,咬掉自己食指上的一块肉,能不是大事吗?“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到大院的防空洞里去。”我与珍珍一路小跑来到自家大院,猫着腰,钻进了空寂阴森的防空洞里,而后,蹲下身将两张樱桃小口微微张开,用上齿和下齿将食指上的一小块肉狠命咬住,随着我们逐渐地用劲,咸咸的小肉极不情愿地钻出,鲜血瞬间染指,疼痛钻心。我俩掏出白纸搁在腿上,眼含泪水庄重地写上“我坚决要求参军!”
  深夜的大院安静极了,只有路灯照着的地方是醒的,路灯下有不知名的飞虫嬉闹着。
  母亲大人责问我为何这么迟回家?遂用事先编好的谎言堵住母亲的嘴,总算蒙混过去了。
  次日,我俩早早往学校跑去。路上阒无一人,空空荡荡像个落了幕的舞台,微风过处,茉莉花的香气馨幽缠绵。当我们将血书交给大队辅导员时,她吃惊地瞪着我俩,那眼神仿佛出了大事似的。我们屏息凝神,焦急地等待她的发话。
  “这是我俩迫切要求参军的申请,请您帮我们把血书亲自交到解放军手里。”我神情肃穆地对大队辅导员说。“好吧,我一定亲自将你们用鲜血写成的申请交到解放军手里。”大队辅导员就像从我们手里接过了神圣的任务,抑或当时因为激动,她的脸色一片绯红。
  接下来的日子很是煎熬,假如只招收两名文艺兵也应该是我们。因为我们写了血书,心情最迫切,入选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我们学校最后只招收两名文艺兵,这两人是一男一女。那唯一的一名女兵竟是珍珍。
  我的女兵之梦,就这样轻易地夭折了。
  人生中所经历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会被淡漠或忘却,然而那些留存下来的记忆,哪怕只是一些零星琐屑,也将成为最值得珍存的纪念,尤其是那曾经润泽过我生命的女兵之梦的细节。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肖伯红
其他文献
什么是幸福?我去问妈妈,妈妈回答:“我看到你健康成长,就很幸福。”我去问爸爸,爸爸回答:“我上班赚得工资,让家里的生活变好,就很幸福。”听完,我心想:幸福怎么会这么简单呢?   周末,我们一家人去海边吃烧烤。时值中午,烈日当空,爸爸在烤炉边热得满头大汗,我心疼得在旁边为爸爸打扇,哪知一阵调皮的海风迎面吹来,裹挟着烧烤的浓烟呛得我直咳嗽。爸爸笑著对我说:“真是一个傻孩子,不用给爸爸打扇,赶紧走到一边
我和田燕的父亲,只见过三四次。  第一次,是新生开学第一天。校长带着田燕和她父母到我办公室,指着眼前的小姑娘对我说,按插班顺序应加入到我的班级,希望我可以接纳。  他们一家三口一齐站着,怔怔地望着我,像是等待着一场审判。田燕的母亲含糊着说了一两句,而她的父亲嘴唇微微张着,最终没有说出些什么。他紧蹙的眼睛是三角形状的,眼角挂着几道深深的皱纹,眼里发出的乞求信号让我不禁一颤。田燕则像一只胆怯的小鸭子,
当年海坛山拔起于瓯江之滨,浩浩瓯江之水千百里奔流而来,冲撞着海坛山山脚的危岩巨石,打着漩涡,流向苍茫大海。  早在1590多年前,南朝永嘉太守謝灵运曾登海坛山一抒心中块垒,以调和、缓释心灵的负重。《太平寰宇记》卷九九云:“东山,子城西四里,其山北临永嘉江,东接沧海。谢公游此,《望海》诗云……”南北朝景平元年春天,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衣带飘逸的永嘉太守谢灵运登上了镇控江海的海坛山。谢灵运带着被朝廷新
张先清的《小历史》    《小历史》是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张先清先生的新著,书的副题为“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相遇”,使我想起了多年前与张教授初次美好的“相遇”。   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厦门大学林仁川教授打来的电话,称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徐光台教授正在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想顺道来太姥山作田野考察,但福鼎没有熟人,他辗转打听并经人介绍,问我是否欢迎并愿意作陪。此后不久,太姥山迎来了
秋风乍起,寒风夹杂着丝丝雨点,轻轻敲打着窗页,我独居高楼,倚门远望,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思。忽而铃声响起,我接到一个印象中号码非常熟悉,但又想不起主人是誰的座机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师兄,我是小师妹晓静啊,三十多年你都哪儿去了?你把我们这帮出生入死的江湖兄弟姐妹都忘了吗?”  一句江湖,一声兄弟姐妹,心酸的我心中禁不住叫一声“晓静师妹啊”,顿时哽咽……  20世纪70年代末期,武术之
对我而言,童年最难忘怀与依恋的,除却母亲温暖的怀抱,莫过于那逼仄而神秘的灶(音ha)底(注:浒山方言,指灶膛前添柴烧火的坐处)。  也不知怎么回事,我家紧挨灶台的那堵后山墙很是低矮。在我长到十来岁时,只要伸伸小手,就能轻松够到墙上的瓦片。无须说,安在矮墙上的窗户也大不到哪里去。从窗外透进屋里的光线,也都是微弱、很不爽快的。那时我家只有两间房子,有灶台的那间,是一家五口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做饭、吃
前不久,班上臨时派我和子璇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我起初不大乐意,子璇同学开朗大方,曾多次在学校舞台上展现风采,而我生性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我的烦恼公开后,班上有不少同学悄声安慰与鼓励我,令我耳朵一震的,是夹杂在人群中一个声音:“没事,既然是第一次,何不珍惜呢?”   哦,是她!我眨了眨眼,笑容,随着初夏的阳光铺散开来。   排练了几次,很快,比赛的时间就到了。我和子璇同学换上桃花粉的汉
上太姥山  这双腿  像分針和秒针  知道起点  但,不知道终点  它能不能带我爬上去  假若是  秒针停止了  分针也会停止  全都会停止了  你会取下手表  拧几下  重新戴上  它非常听你的话  这双腿却不听你的话  它们俩上山很累啊  它们想歇一歇  好好地歇歇坐坐  看看亲爱的石头们  看看不认识的游客们  看看你两只舒服得想飞的腿  “扑哧”笑了  这时候呀  如果有一阵凉凉的风就好了
1  八月,酷日无情。尽管已然傍晚,这日头却仍不见颓势,全力烘烤着一切。躲在树荫遮蔽中的蝉扯着嗓子,吼着没有音调的歌。夏日即尽,它们得抓紧时间一展歌喉。两片锃亮的玻璃门挣脱彼此的怀抱,从大楼里放行了一位访客。像之前迎接他时一样,这两扇门骤然分离,等访客通过,又迅速滑向彼此,谨慎地“啪”一声响后,重新粘连。一走出隔壁大楼的影子,郝国庆脚下的大地就变得炽热起来,太阳已经把地面晒成了烫金色。平常郝国庆都
母亲爱惜麦子,如同爱惜自己的孩子。只要往麦田里一站,母亲就是一株沉甸甸弯腰的麦子,乐呵呵地唱起自己心中的麦谣:“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麦子黄,做麦馍,边吃边干活儿……”  割麦的时候,母亲总是带着一块塑料薄膜和一根背麦用的绳子,先在宽平的麦埂上摆好绳子,铺好薄膜,才开始割麦。母亲不喜欢用“煮豆燃豆萁”的割麦方式,她喜欢用稻草来捆扎麦把,让麦穗左右相对地聚在塑料薄膜中间,让麦根整整齐齐地露在塑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