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论六十年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想象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5年人类学家Bateson提出框架概念至今,框架研究已有六十年。然而,现有框架理论正史的叙事起点并非1955年Bateson所撰《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一文,而是1974年Golfman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Bateson之所以被忽略,与他的跨学科身份、缺乏中层理论贡献以及“效果为王”的主流学科话语不无关系。也正因效果为王的传播史观,框架研究的传播学者更倚重大众传播(尤其是效果)层面的“窄框架”应用研究。这使原本包罗非媒介效果框架、非大众传播框架和文化框架的“泛框架”陷入集体沉默。相比传统的“媒体一受众”二元线性模式,在宏观层面以文化规范为变量、在中观层面以场域为单位、在微观层面以媒介心理学为取径的三维框架研究模式更契合当代复杂的传播生态。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14日,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5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主持。本届大会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t设大会报告、主题发言、分组讨论三个环节。
2017年10月2日,由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法律话语与翻译中心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单位协办的“全国首届专业翻译高层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30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本次高层论坛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主持,以翻译学科方向与学科建设为中心,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与视角深入探讨了翻译学科,尤其是专业翻译的持续、长远发展,为创办专业翻译国际期刊奠定了基础。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高效率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是个动态的过程。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干预和协调运作,可以建立公平和效率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以保证在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中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历来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和交汇地,高校出版社的宗旨就是服务于高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因此,高校出版社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五个坚持”来阐述高校出版社该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大出版导向管理力度。
所谓教育史,是指研究者依托教育方面的史料来建构关于教育的过去及其解释,研究者的“崇高理想”是对教育历史的解释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教育的史实,即遵循历史主义的检验,这是教育史研究的全部目的和核心使命。而遵循历史主义的检验,并非指教育史研究要探究过往教育的全部真实、按照教育从前的样子复原过去,而是指教育史研究应尽可能保证确有其事或实有其事,并使研究者自己深入到过去的世界中去理解教育的过去,在过往的生活环境、观念、思潮、社会结构中理解前人关于教育的想法、信仰及行动。而这一切都是由教育史独特的知识范式所决定的:教育史
2017年10月1—3日,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法律话语与翻译中心承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Discourse、《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单位协办的“第一届专业翻译高层论坛”在杭州西子湖畔隆重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徐枫参加了本次论坛。
抵吉安后,学生们入住教学设施完整的吉安中学和乡村师范。此前的1938年1月11日,竺可桢即先行赶到吉安,12日,赴泰和查看大原书院及上田新村萧百万宅;
当代文学“历史化”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的一种“事后”考察,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评”、“重写”、“重排”之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它现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历史重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难度的,一是在扬弃了“从属论”、“政治决定论”之后,文学到底应该怎样表达对政治的拒迎;二是在扬弃了阶级斗争理论之后,文学到底应该如何展开对革命的书写。对这一关乎当代文学整体全局的根源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将其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揭示历史进程及其内含的历史逻辑,与研究对象形成一种认同与认异并置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
出现在司法实践中的语言证据所指向的是不同载体证据中涉及的语言问题,既可指内容,也可指形式。由于案件中的语言争点往往需要专业领域的分析,因此衍生出了语言类的专家证言。语言类专家意见的做出主体在我国司法语境下可归属于“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范畴。依据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需求,我国“有专门知识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借鉴普通法法域专家证言适用的某些规定与标准。但正如美国司法实践中意见证据采纳规则所要求的那样,司法实践适用学理研究需要标准,标准的建立需要学界与司法界互相了解,并通过模拟试验的方式确定可适用范围与
塞尔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批评现象学犯了视角主义的错误,并将其困境解读为“现象学的幻象”,认为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这种幻象的典型。塞尔的这个解读没有足够注意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意义与存在意义的区分。从自然主义视野看,海德格尔将语言意义追溯至存在意义的做法看起来预设了意义的存在,并且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借此循环进一步揭示出意义的时间性结构。反之,通过考察自然主义意义观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意义与真之间也存在某种循环定义或论证的关系。自然主义者没有看到现象学思考的着力点正是此意义与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