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实际效果一直差强人意。从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的确定都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使其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预设,因此,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为依托,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它是帮助学生从思维和行为上理清如何更好的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和重要的教学手段。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环境不能有效的适应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所以,要进行一些改革。那如何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呢?
  一、资源建设模式建构
  要想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首先需要建构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摒弃与对发展的继承。在建设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资源建设与组织的形式进行重新的建构。也就是说,信息资源需要通过组织上的重现,体现一些新奇的内容。因为信息技术有着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进入重复学习模式的特点,所以,信息资源需要用最小的知识组块实现单元的连接,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建设连接成一片独立且丰富的资源模式。当然,这种连接首先是基于独立性的。这就使得学习进入到一个相对弹性的方式中,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因为任何预设都不可能全部的预见到课堂上发展的情况。
  如果把上述资源模式的建设看作是一种横向的连接,那么还必须采用纵向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则更加倡导逻辑关系的建构。比如对于某一个内容深入的挖掘,实际上是帮助人们更加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序列和矫正序列。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存在困难,也可以通过微课内容中相对基础的部分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无论是新授课的学习还是已有知识的纠正,都可以通过资源的有效连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的内容。让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有效。这样的模式建立更多是建立在技术层面上,它为学习者提供的是一种雄厚却无形的支持,可以帮助课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无障碍的推行。
  二、课程教学方式变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差异会更加明显的显现出来。传统教学忽视甚至无视于这样的差异,这也使得新课改轰轰烈烈进行了这么多年,一线的教育教学者却始终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的原因之一。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这样的差异完全而充分的展现出来,采用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可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自觉地完成一项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而因为承认了差异性的存在,也使的学习者更加主动的掌握了自己学习的节奏,在自己认知负荷许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会出现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者无论如何调节也存在平衡不力的问题,学习者有了更多的条件与精力将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必再因循传统的线路进行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差异,对以前学习过的情况进行合适的规划,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出现问题或者是学习出现偏差,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跳转来完成学习任务。
  具体来说,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整体的学习任务被分解成为若干个层次和若干个组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层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承认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如何激发出这种兴趣,并将其保持下去。在基于学生个体认知差异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上会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首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对于将要进行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通过对不同学习任务的方式的选择进行学习动机的确认。通过内部动机(兴趣)和外部动机(任务)的相互结合来实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持续,从而表现在学习行为上。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不仅学习者可以根据感知到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来维系自己的学习行为。
  除了任务驱动法,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几乎一致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稳固程度和持续长度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学习效果的提升。而那些小组间竞争、小组内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在达到知识学习的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价值观的教育,这就和我们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吻合在一起,促进了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
  应该承认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推行的十余年中,始终存在“水过地皮湿”的现象。信息技术手段更多的被教育行政者当做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外在标签,没有被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自然在教学中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要想解决这一困境,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在要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革新,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模式,变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邱明,李藝.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进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1(08)
  【2】薛文元.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风,2009(02)
  【3】黎加厚,张中涛,李炀伟,杜文彪.游戏化、故事化的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开发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其他文献
腺毛黄芩新种图1Scutellaria adenotricha X. H. Guo et S. B.Zhou, sp. nov.Species S. tenerae C. Y. Wu et H. W. Li et S.tienchuanensis C. Y. Wu et C. Chen affinis,
野外调查火红拟孔蜂采访植物种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火红拟孔蜂采访植物及雌蜂腹毛刷上携带花粉的形态.结果表明该蜂采访植物有20多种,其中蜂体携带花粉种类有14种,还有
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仍然由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其就业,这个过程显然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困难、矛盾和制约因素,在双向选择的市场背景下,就业指导对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
用不同浓度的NaC l、Na2CO3混合盐胁迫梯度,对荆条、白蜡和沙枣种子进行了种子萌发实验,观察了3个物种在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和胚根生长,比较了光照和黑暗条件下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差异。结果表明:光照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胚根生长的影响却各不相同。低浓度混合盐溶液对荆条、白蜡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沙枣有轻度抑制。当盐胁迫浓度超过0.8%,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均受到不良影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灵感体现。笔者针对学生作文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探讨几点改进的做法,从而有效的引导训练
综述了被子植物核型胚乳发育的不同阶段(合胞体时期、初始垂周壁形成期、初始平周壁形成期和胚乳细胞分裂增生期)胚乳细胞壁建成的各种观点,以及在各个阶段中微管与胚乳细胞
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设计水准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关注人性化产品设计、企业文化与产品设计、消费与设计等因素提升设计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
【摘 要】现阶段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深刻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味进行浅显的理论知识教育,忽略了语文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阻碍了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提高,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