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说法之旅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离开了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决心接引众生走向光明。
  佛陀独辟蹊径,突破一切障碍,在菩提树下彻底觉悟以后,一度沉浸在喜乐之中。在《法句经》中,佛陀以简要的语句宣布自己实现的智慧成果:“造屋之人,终为所获!今此房舍,毋令再筑!屋顶已倾,梁柱已折!心离造作,贪爱尽灭!”
  佛陀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比喻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大房子,我们是房子的建造者和拥有者,房屋不断地毁坏,我们不断地建设,困苦没有尽头,身处危机但不自知。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皆因一颗没有觉悟的心,把各种欲望当作生命的本能,错误地认为身心之内住着一个真实的自我。
  佛陀突破了那个虚假的自我,一切矛盾土崩瓦解。心灵不再妄动,各种欲望彻底止息。“我如是心等,清净澄明,无垢无染,柔软堪任,坚固不动摇,已心趋向无漏智慧。”觉悟者的心灵状态,清净而澄明,没有欲念和痛苦,真实稳固,柔软慈悲,坚强有力,具足一切良知良能。
  据另一部经典《华严经》描述,佛陀觉悟以后非常感慨:“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便能证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等。”
  也就是说,佛陀发现了生命世界的秘密:所有生命都天然具有无限的智能,只是被所谓经验和认知局限了,只要舍离固有的错误认识和习惯,一切智慧将会不求自得。生命本来尊贵,本来平等,本来就拥有无限潜能,只要愿意放下各种固执和欲望,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达到纯净而自由的生命境界。
  觉悟之后,佛陀在菩提树下流连徜徉了共七七四十九天。有时他连续七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菩提树,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有时他连续七天踱步,来消化已得智慧;还有一个七天,佛陀在菩提树附近的目真邻陀水池禅坐时,经历了恶劣的狂风骤雨,而他岿然不动,经受着风雨的洗礼考验……
  其间,佛陀像科学家检测新研发的产品一样,谨慎地检查所到心灵境界是否真实和彻底。他发现“缘起法则”是宇宙现象演变的普遍规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没有孤立的事物,一切现象互相关联,彼此相待存在;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生则共生,灭则同灭。这是彻底的辩证法,宇宙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此,佛陀觉悟了两种真理,一是对生命觉知本体的认知,二是对宇宙和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洞见。
  但是在觉悟真理之后,佛陀面临又一个难题。他反复思忖:“我获得的这种法,深刻、微妙、不可思议,唯有智者能知。而众生好欲贪欢,难以洞察这种缘起,难以根除贪欲。如果我宣示这种法,别人不理解,我也是枉费精力,徒增麻烦。”
  悄然离开世间,独自证入涅槃,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佛陀那颗悲悯众生的心,令他做不到独善其身。最终,他决定离开迦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怀着一颗救济众生的大悲之心,自利利人,自觉觉人,帮助世人坚守离欲生活。
  首先应该为谁说法呢?佛陀想到了他的两位禅定老师,阿罗逻仙人和伏陀迦仙人。他知道,以两位老师的德行和智慧,一闻教法便能觉悟。遗憾的是,这两位老师在不久前皆已去世。伤感之余,佛陀想到了昔日陪伴他修苦行的5位同伴,即乔陈如等人。打听到他们正在鹿野苑修行,佛陀便启程去往鹿野苑。
  在旅途中,佛陀遇到了一个名叫优波迦的苦行者。他为光明圣洁的佛陀所吸引,礼貌地询问:“尊者,您的老师是谁?您的老师传授您什么教法?您浑身散发着光明和祥和,您一定是一位有成就的圣者。”
  佛陀坦诚地告诉他:“我没有老师,我是自己觉悟了宇宙真理,止息了一切痛苦和烦恼。别人没有得到的我已经得到,别人没有觉悟的我已经觉悟。我要救度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优波迦以为自己遇到了狂人,就应付着说:“好啊!但愿如此,尊者!”说完,摇头离去。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但佛陀的仪容风度,还是让人为之心折。有两位商人带着大队人马路过,见到佛陀,非常恭敬地供上米糕和蜂蜜,并向佛陀请教。佛陀用石钵接受了两位商主的供养,用他所悟到的“五戒”和“十善业道”,指导他们关于做人和经商的智慧,并接受他俩成为在家弟子。这是佛教最初的两位在家信徒。临别前,佛陀取下两根头发以作纪念。
  这期间还有一位婆罗门(古印度教的修行者)曾向佛陀请教。“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婆罗门?”佛陀回答:“婆罗门者,恶习尽除,不骄不慢,心地清净。学识丰富,谨守净行,能如是者,堪受其名。尘世人间,无所染着。”也就是说,一位合格的宗教人士,应该没有粗恶的言行,没有傲慢,心地宁静纯洁;要有丰富的学识,坚守寡欲的生活,做到这些,就符合自己的身份了,就能远离世俗的困扰。
  佛陀没有简单否定印度教的信仰传统,而是將生命智慧直接传达给这位婆罗门。佛陀对其他传统和文化形式,从来是包容和尊重的。他甚至没有创造几个新的概念,比如“涅槃”“轮回”“三界”等,都是印度文化中已有的概念。对于古印度已有的宗教传统,佛陀加以辩证地取舍和继承,传达的却是纯粹的生命智慧。之后佛教的不断发展演变,遵从的也是佛陀这些身体力行的原则。
  “一切众生,有心识者,自制不害,其福难计!不受贪嗔,无知束缚,厌离欲乐,其福何如!但当能舍,骄慢我执,其福无上,一切天人!” 佛陀明确地宣说,一切生命如果能管理好自己,不伤害他人,远离贪欲、仇恨和愚痴,放下傲慢,清空自我意识,就能获得最圆满的生命境界。
  到达鹿野苑后,佛陀找到了曾随他一道出家修行的5位同伴,开始向他们正式宣讲佛法。在佛教史上,这被称为佛陀的“初转法轮”。乔陈如等5人信仰了佛教教义,成为伴随佛陀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从此佛教教义开始广布天下,佛陀就像尘世里的一盏明灯,接引众生通向一条光明的大道。
其他文献
德国《明镜周刊》8月12日封面文章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阿尔卑斯山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海拔2500米处,气温比19世纪升高了2摄氏度,冻土融化导致山体崩塌和滑坡;海拔再高一些,雪量不断减少,滑雪区越发狭窄;到了山顶,常年积雪正在逐年变薄,让整个阿尔卑斯山好像只戴了一顶摇摇欲墜的白色绒帽。不少科学家预测,若干年后,阿尔卑斯山将不会有漂亮的冰川、怡人的山区景观,取而代之的会是酷热的夏天、狭小
石黑一雄  人人喜欢英雄,却不是人人都能当英雄。作家石黑一雄的新书《我辈孤雄》,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真相。  每一位诺奖作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石黑一雄最擅长用零星的回忆编故事。“那是1923年夏天的事了……”在书中主角克利斯托夫·班克斯的叙述中,他的过去和现在如同洋葱,一层层地在读者面前剥落。  班克斯的身份是一名侦探,屡破奇案。然而多年来,关于他的家庭,却有一桩未解的悬案:儿时父母在中国上海离
约翰·R·R·托尔金。罗伯特·乔丹。乔治·R·R·马丁。  饰演小恶魔的丁拉基最初听说要让他演一部奇幻类型的电视剧时,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可如今,他已成为《权力的游戏》最受追捧的演员之一,2019年4月,该剧也迎来了最终季——在全球万众粉丝的期待下。  8年来,“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如同一个暗号,每一年来上一回。粉丝们先是进行热切的温习与回顾,然后在每周漫长的等待中,猜测着
4月26日,伊利股份发布2017年年报,五大核心指标再创新高,以680亿元的总营收继续领跑行业。伊利董事长潘刚表示要加快国际化,向全球乳业五强进军,让中国食品企业在全球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能让外国运动员背着牛奶来中国”  1999年,年仅29岁的潘刚组建伊利液态奶事业部,开启了中国的液态奶时代,此后每年为伊利贡献超60%的营收,带动企业实现了从十几亿元到20亿元、40亿元、60亿元的快速增长。
1907年农历腊月底,一个名叫马达汉的俄国探险家,在一年多长途跋涉的旅程后,由新疆进入河西走廊,抵达兰州。  兰州人正忙着过年。夜晚,兰州城被震耳欲聋的炮声、锣鼓声所笼罩;白天,大街小巷也是一片喧腾。那些天在街上,马达汉看到家家门前贴着红纸、门口挂着红灯笼,就连路上拉车的牲口都披上了鲜艳的纸花和绸带。陕甘总督压轴出场的阅兵、民间热闹新奇的社火表演,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拍了几张照片,成为西方
特朗普打响的对华贸易战,如平地惊雷。但回溯历史就能发现,特朗普的出现并非特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美国总统早已有之。他们无论是自诩全球自由贸易的扛旗手,还是充当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锋,无论身处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唯一不变的就是把美国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左上图:约翰·肯尼迪,于1960年至1963年担任美国总统。右上图:罗纳德·里根,于1981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总统。左下图:乔治·布什,于2001年至
人物简介:松重丰,196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毕业于明治大学。1991年出演电视剧《两个人的秘密》出道,2007年,凭电影《喋喋不休》获每日映画大奖最佳男配角,2012年主演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系列走红。最近,由其主演的《孤独的美食家》第七季正在热播。  从2012年开始,松重丰在《孤独的美食家》里吃了整整7季,每一季都吃出新水平。今年4月,《孤独的美食家》第七季开播,好口碑一如既往,收视率再创新
1991年,接受法国《解放报》采访时,77岁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对记者说:“即使在死后,我也能继续写作。”时人都以为这位女作家狂傲到极致,没想到她说的是事实。2018年5月,《1962—1991 私人文学史》出版,是這位已逝作家的最新作品。  二战后的法国作家里,杜拉斯或许是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最多的一位。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不停创作的小说。1914年,杜拉斯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父亲早逝、母亲冷漠、大哥暴虐
木掩映、山河悲壮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里,有一处“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展览厅”。在新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年华诞时,这里的游客渐多,《环球人物》记者亦在其间。  参观者习惯了用通俗的词来称呼隐蔽战线,情报、特工、间谍、潜伏,等等等等。但工作人员和研究者告诉我们,“隐蔽战线”这4个字,很难简单地用别的词代替。我们看完展览后,想了想,有的,“隐蔽战线”是有同义词的,这个词是“无名”。  世人都知道余则成,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