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及成本、产业基础及服务贸易开放度、企业实力、语言文化、国际经验及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安全水平6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比较了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劣势。笔者认为,服务外包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价值环节,因此中印两国要力避展开正面竞争。中国要变与印度企业正面竞争为互补、合作。
关键词:中印;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建议
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有所萎缩,直接投资资金流动减少,但中国的服务外包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资料显示,中国全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由2008年的46.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9亿美元。
一、人力资源及成本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及成本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员工工资、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
在员工工资方面。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时报》等资料显示,2009年印度外包服务企业员工工资水平仍高于中国,但中国员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30%,高于印度的20%。
在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方面,以软件行业为例,印度有约600多万专业人士从事软件开发设计,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并依靠民办和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中国专业软件设计人员超过400多万人,rr职业培训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的软件产业增长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基础教育中对IT培训远没有印度普及,职业培训也较缺乏。
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橄榄型”。严重缺乏高端人才。低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数量供不应求”与“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中国服务外包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
二、产业基础及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分析
仍以软件行业为例,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软件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拓展软件外包业的关键在于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并开放本国的基础服务产业,它是提升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开放的服务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则能给软件设计业带来巨大的产业支撑和市场需求。
目前,印度已承接全球65%的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业务,并已成为世界上呼叫中心服务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开放的现代化电信业是其IT外包服务发达的重要原因。但印度的制造业相对落后,造成印度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支撑强大的软件产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而且,印度现代服务业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统计,印度IT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国家,这就给其自身带来了很大风险,经济危机对印度IT出口业的严重影响就是极好的证明。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软件业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并具有一个广阔的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IT服务产业仅占中国整个IT业市场13.8%的份额,随着中国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外包产业,这个份额还会不断增加,国内软件企业将大有可为。
在服务贸易开放度方面,人世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服务部门,均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截至2010年7月22日,在WTO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在加入WTO时已开放100个分部门的基础上,中国已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中国融入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行动,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壁垒,增强了发包商选择中国作为服务外包目的地的信心,中国更多种类的服务得以离岸服务外包的形式满足世界需求,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企业实力比较分析
根据NASSCOM的统计,印度目前有5000多家软件公司,其中60%为本土企业,40%为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一些大型IT服务供应商,如塔塔咨询Tata、维普罗Wipro、萨蒂扬Satuam、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等,员工规模均达数万人,年产值也都达数亿美元,印度企业的软件开发与软件过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信誉,对时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能力非常强,软件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营销意识、质量保证能力和诚信意识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美国许多公司对印度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软件质量、可靠性和交货的及时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印度大多数软件公司已通过CMM质量体系认证。
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呈高度分散的格局,这导致中国不能有效地获取大型外包和集成项目。2009年中国IT服务出口额仅为96亿美元,印度则为497亿美元。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商东软集团2009年全年收入为6.18亿美元,还不到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年收入的1/10。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外包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中国前四大IT软件外包服务厂商在过去3年的增长率为21%,尽管速度并不慢,但印度排名前四位公司的年增长率却是中国厂商的两倍。此外,中国外包企业虽已重视服务质量和资格认证,但与印度相比仍有差距。只有少数服务提供商获得CMM质量体系认证。而且。中国服务提供商规模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群效应的体现,更不利于企业整体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建立。另外,企业质量和流程管理的不成熟,导致无法形成差异化服务品牌和业界知名度,也很难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因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会极大地影响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
四、语言文化比较分析
鉴于目前外包交易语言中英语占主导地位,英语技能及对西方文化制度的熟悉程度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印度拥有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人口,绝大多数软件从业人员不仅能用英语听说读写,而且还能用英语思考。此外,因受英国文化影响深远,印度拥有与欧美相近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体系和商业规则,这些都成为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资源优势。
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语言文化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成为服务外包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中国的英语普及程度不及印度,尽管不少IT专业人员能够阅读英文,但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与欧美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加大了与欧美发包商之间的沟通成本。目前,中国服务外包对象仍是以在地理、文化和语言方面具有相近性的日本和韩国为主,未能真正进入广阔的欧美市场,语言文化要素方面的缺陷是其中一个原因。
五、国际经验及市场开拓比较分析
印度承接软件设计外包起步早、经验丰富。20世纪末,欧美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项目和服务发包出去,印度政府和企业看准这一时机,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借助自身人才和语言优势,逐步占领了欧美软件外包市场。而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时间较印度晚,经验也不够丰富,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客户不稳定,流动性也较大。而且中国的软件外包形式单一,更多的是接受订单帮助客户设计开发,缺少共同的软件设计开发平台,呼叫中心的开发也刚刚起步,尚属开拓阶段。
六、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安全水平比较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印度政府非常注重诚信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很大。印度的《版权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软件盗版率大幅度降低,软件企业的利益和创新积极性得以保护,大批外国公司被吸引到印度设立离岸中心,此外,印度多数外包服务企业都有灾难恢复计划,因此,信息安全水平较高。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和氛围营造方面已做了很大努力,也已取得一定成绩,社会信用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但与印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知名高端龙头企业的引进,也间接影响了国际客户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信任度。
七、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的对比列表如下: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就衡量一国在吸引离岸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力所设置的科尔尼指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在《2009年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竞争力排名中,印度仍位居第一,中国位列第二。中国在低成本和拥有充足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已赶超印度,而且近年来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企业数量也几乎翻了一倍。但在信息技术、管理培训、语言能力、国家总体风险,以及在业务流程外包的直接经验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印度,尤其在知识产权侵犯和官僚作风方面的得分较低,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商业环境及需改善。
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在3年内同印度并驾齐驱并非不可能。主要原因是:首先,外包业技术门槛并不高,主要是偏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此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2009年中国各部委发布的关于服务外包的鼓励政策文件就有11个。内容涉及财税、投资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第三,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出现了问题,如人力资源瓶颈、基础设施欠缺、货币波动、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服务外包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价值环节,如果中国与印度展开正面竞争,无疑使双方陷入价格竞争的漩涡中,利润被不断地挤压,双方利益均不断受损。笔者认为中国可采取3种途径。第一,变与印度企业正面竞争为互补。中国与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应该互补大于竞争,因为印度外包业主要服务于海外,服务范围主要是电话呼叫业务的低端和高端技术项目:而中国外包业主要服务于国内,涉及中端业务尤其是现代化工业企业群的办公服务。第二,变与印度企业竞争为合作。中印双方可采取成立合资公司方式,现代工业企业外包服务项目在中国完成,高端低端外包服务在印度完成。第三,借鉴当年微软研究院的发展经验。争取向高端项目发展,承接国际技术领域的高端研发项目。
(责任编辑:方 涵)
关键词:中印;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建议
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有所萎缩,直接投资资金流动减少,但中国的服务外包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资料显示,中国全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由2008年的46.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9亿美元。
一、人力资源及成本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及成本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员工工资、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
在员工工资方面。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时报》等资料显示,2009年印度外包服务企业员工工资水平仍高于中国,但中国员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30%,高于印度的20%。
在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方面,以软件行业为例,印度有约600多万专业人士从事软件开发设计,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并依靠民办和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中国专业软件设计人员超过400多万人,rr职业培训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的软件产业增长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基础教育中对IT培训远没有印度普及,职业培训也较缺乏。
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橄榄型”。严重缺乏高端人才。低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数量供不应求”与“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中国服务外包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
二、产业基础及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分析
仍以软件行业为例,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软件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拓展软件外包业的关键在于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并开放本国的基础服务产业,它是提升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开放的服务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则能给软件设计业带来巨大的产业支撑和市场需求。
目前,印度已承接全球65%的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业务,并已成为世界上呼叫中心服务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开放的现代化电信业是其IT外包服务发达的重要原因。但印度的制造业相对落后,造成印度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支撑强大的软件产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而且,印度现代服务业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统计,印度IT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国家,这就给其自身带来了很大风险,经济危机对印度IT出口业的严重影响就是极好的证明。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软件业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并具有一个广阔的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IT服务产业仅占中国整个IT业市场13.8%的份额,随着中国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外包产业,这个份额还会不断增加,国内软件企业将大有可为。
在服务贸易开放度方面,人世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服务部门,均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截至2010年7月22日,在WTO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在加入WTO时已开放100个分部门的基础上,中国已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中国融入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行动,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壁垒,增强了发包商选择中国作为服务外包目的地的信心,中国更多种类的服务得以离岸服务外包的形式满足世界需求,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企业实力比较分析
根据NASSCOM的统计,印度目前有5000多家软件公司,其中60%为本土企业,40%为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一些大型IT服务供应商,如塔塔咨询Tata、维普罗Wipro、萨蒂扬Satuam、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等,员工规模均达数万人,年产值也都达数亿美元,印度企业的软件开发与软件过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信誉,对时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能力非常强,软件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营销意识、质量保证能力和诚信意识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美国许多公司对印度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软件质量、可靠性和交货的及时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印度大多数软件公司已通过CMM质量体系认证。
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呈高度分散的格局,这导致中国不能有效地获取大型外包和集成项目。2009年中国IT服务出口额仅为96亿美元,印度则为497亿美元。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商东软集团2009年全年收入为6.18亿美元,还不到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年收入的1/10。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外包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中国前四大IT软件外包服务厂商在过去3年的增长率为21%,尽管速度并不慢,但印度排名前四位公司的年增长率却是中国厂商的两倍。此外,中国外包企业虽已重视服务质量和资格认证,但与印度相比仍有差距。只有少数服务提供商获得CMM质量体系认证。而且。中国服务提供商规模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群效应的体现,更不利于企业整体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建立。另外,企业质量和流程管理的不成熟,导致无法形成差异化服务品牌和业界知名度,也很难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因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会极大地影响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
四、语言文化比较分析
鉴于目前外包交易语言中英语占主导地位,英语技能及对西方文化制度的熟悉程度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印度拥有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人口,绝大多数软件从业人员不仅能用英语听说读写,而且还能用英语思考。此外,因受英国文化影响深远,印度拥有与欧美相近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体系和商业规则,这些都成为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资源优势。
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语言文化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成为服务外包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中国的英语普及程度不及印度,尽管不少IT专业人员能够阅读英文,但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与欧美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加大了与欧美发包商之间的沟通成本。目前,中国服务外包对象仍是以在地理、文化和语言方面具有相近性的日本和韩国为主,未能真正进入广阔的欧美市场,语言文化要素方面的缺陷是其中一个原因。
五、国际经验及市场开拓比较分析
印度承接软件设计外包起步早、经验丰富。20世纪末,欧美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项目和服务发包出去,印度政府和企业看准这一时机,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借助自身人才和语言优势,逐步占领了欧美软件外包市场。而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时间较印度晚,经验也不够丰富,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客户不稳定,流动性也较大。而且中国的软件外包形式单一,更多的是接受订单帮助客户设计开发,缺少共同的软件设计开发平台,呼叫中心的开发也刚刚起步,尚属开拓阶段。
六、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安全水平比较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印度政府非常注重诚信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很大。印度的《版权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软件盗版率大幅度降低,软件企业的利益和创新积极性得以保护,大批外国公司被吸引到印度设立离岸中心,此外,印度多数外包服务企业都有灾难恢复计划,因此,信息安全水平较高。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和氛围营造方面已做了很大努力,也已取得一定成绩,社会信用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但与印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知名高端龙头企业的引进,也间接影响了国际客户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信任度。
七、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的对比列表如下: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就衡量一国在吸引离岸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力所设置的科尔尼指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在《2009年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竞争力排名中,印度仍位居第一,中国位列第二。中国在低成本和拥有充足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已赶超印度,而且近年来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企业数量也几乎翻了一倍。但在信息技术、管理培训、语言能力、国家总体风险,以及在业务流程外包的直接经验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印度,尤其在知识产权侵犯和官僚作风方面的得分较低,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商业环境及需改善。
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在3年内同印度并驾齐驱并非不可能。主要原因是:首先,外包业技术门槛并不高,主要是偏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此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2009年中国各部委发布的关于服务外包的鼓励政策文件就有11个。内容涉及财税、投资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第三,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出现了问题,如人力资源瓶颈、基础设施欠缺、货币波动、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服务外包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价值环节,如果中国与印度展开正面竞争,无疑使双方陷入价格竞争的漩涡中,利润被不断地挤压,双方利益均不断受损。笔者认为中国可采取3种途径。第一,变与印度企业正面竞争为互补。中国与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应该互补大于竞争,因为印度外包业主要服务于海外,服务范围主要是电话呼叫业务的低端和高端技术项目:而中国外包业主要服务于国内,涉及中端业务尤其是现代化工业企业群的办公服务。第二,变与印度企业竞争为合作。中印双方可采取成立合资公司方式,现代工业企业外包服务项目在中国完成,高端低端外包服务在印度完成。第三,借鉴当年微软研究院的发展经验。争取向高端项目发展,承接国际技术领域的高端研发项目。
(责任编辑:方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