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协作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究。主要从二个方面作了阐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生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协作学习;学习任务支架
支架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帮助个体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它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不能顺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应努力挖掘其潜在的发展水平,以获得更高的思维水平。就要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构建类似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一样的概念框架,学生通过一步步攀爬“脚手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获得理解的目的。通过学习任务支架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提高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提高组内协商交流和組间互评的有效性,促进思维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2.重得出结论,轻探究过程;3.重形式设计,轻内容方法;4.思维培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关注程度已在日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已开始意识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低下,以及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学中逐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支架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知识。所以,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的内容既要着眼于点上问题,又要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学习特征,从而促进方法的迁移,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更加自主化。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语词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教师设计的学生学习任务支架可以采用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支架时,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可以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支架时用的语言要很明确、具体,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二)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采用学习任务支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四人小组或者是两人小组的协作学习方式。在四人小组内,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设计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同学必须完成个人的独立学习任务之后,才能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学习任务。因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差异,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独立学习任务不难,但是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如果完成同等难度的独立学习任务就有困难,如果不能完成独立学习任务,则这部分的学生就不能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独立学习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来设计独立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稍微大点的学习任务,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则设计难度稍微小点的学习任务。
(三)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按照不同课型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1.概念教学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是通过对概念的例证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概念。学生能从提供的这些例证发现和概括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或关系。学生对例证的认知加工,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对多个例证的有意识比较及对例证的自我解释上。基于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的例证中观察、分类、发现数学概念。例如《方程的意义》一课学生独立学习任务是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式子,每个小组成员写不同的两个式子,这样四人小组中就会有8个不同的式子。而小组的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把这8个式子写在一起然后把这8个式子进行分类,并找出每一类的特征。再根据它们的特征下定义什么叫做方程。
2.数学规律、法则教学
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需要学生了解数学规律、法则的原理和方法,但不能教条地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通过足够的例证,从中总结出数学规律或法则。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要设计一个结合生活的、简单而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的独立任务是在情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数据,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协作学习任务是把不同的数据放在一起,交流、分析个人的分析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共同特征并加以归纳和总结。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有五个大小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学生的独立学习任务是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两个分数来观察、分析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关系。学生个人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关系。小组协作学习任务是把组内四个成员的学习任务汇总在一起,通过讨论、分析、交流初步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教学
几何图形的教学是通过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概念关。要从直观出发,形成抽象的认识,特别是要求将这些概念从自然语言转到严格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探索,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设计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是学生自己任选一个要研究的图形,把它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再找出对应的边的关系,找出对应的面积或体积的关系。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根据每个组员提供的数据,分析、推导出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是每个学生的方格纸上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对比面积大小用),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各是多少。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把这个成员的四组数据分别填在相应的表格里,再对比观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协作学习;学习任务支架
支架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帮助个体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它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不能顺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应努力挖掘其潜在的发展水平,以获得更高的思维水平。就要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构建类似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一样的概念框架,学生通过一步步攀爬“脚手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获得理解的目的。通过学习任务支架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提高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提高组内协商交流和組间互评的有效性,促进思维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2.重得出结论,轻探究过程;3.重形式设计,轻内容方法;4.思维培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关注程度已在日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已开始意识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低下,以及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学中逐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支架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知识。所以,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的内容既要着眼于点上问题,又要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学习特征,从而促进方法的迁移,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更加自主化。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语词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教师设计的学生学习任务支架可以采用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支架时,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可以逐渐增加数学语言的比重。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支架时用的语言要很明确、具体,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二)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采用学习任务支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四人小组或者是两人小组的协作学习方式。在四人小组内,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设计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同学必须完成个人的独立学习任务之后,才能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学习任务。因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差异,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独立学习任务不难,但是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如果完成同等难度的独立学习任务就有困难,如果不能完成独立学习任务,则这部分的学生就不能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独立学习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来设计独立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稍微大点的学习任务,而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则设计难度稍微小点的学习任务。
(三)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按照不同课型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1.概念教学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是通过对概念的例证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概念。学生能从提供的这些例证发现和概括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或关系。学生对例证的认知加工,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对多个例证的有意识比较及对例证的自我解释上。基于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的例证中观察、分类、发现数学概念。例如《方程的意义》一课学生独立学习任务是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式子,每个小组成员写不同的两个式子,这样四人小组中就会有8个不同的式子。而小组的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把这8个式子写在一起然后把这8个式子进行分类,并找出每一类的特征。再根据它们的特征下定义什么叫做方程。
2.数学规律、法则教学
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需要学生了解数学规律、法则的原理和方法,但不能教条地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通过足够的例证,从中总结出数学规律或法则。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要设计一个结合生活的、简单而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的独立任务是在情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数据,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协作学习任务是把不同的数据放在一起,交流、分析个人的分析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的共同特征并加以归纳和总结。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有五个大小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学生的独立学习任务是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两个分数来观察、分析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关系。学生个人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关系。小组协作学习任务是把组内四个成员的学习任务汇总在一起,通过讨论、分析、交流初步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教学
几何图形的教学是通过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概念关。要从直观出发,形成抽象的认识,特别是要求将这些概念从自然语言转到严格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探索,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基于以上的特点,教师设计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是学生自己任选一个要研究的图形,把它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再找出对应的边的关系,找出对应的面积或体积的关系。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根据每个组员提供的数据,分析、推导出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独立学习任务支架是每个学生的方格纸上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对比面积大小用),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各是多少。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协作学习任务支架是把这个成员的四组数据分别填在相应的表格里,再对比观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