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其社会交往行为就发生了。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他(她)当着手心里的宝贝,精心地呵护着。每个孩子性格色彩是鲜明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因此,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缺乏交往技巧等,这些问题带来的显性交往冲突就是争吵行为,如他们会因为争夺玩具而争吵、因为争夺图书及操作材料而争吵,因为同伴的一句否定而争吵……,每当遇到这些争吵现象,老师采取的解决办法大都是粗暴的呵斥或简单的批评。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的训斥压力之下也就立刻停止争吵,把所有的委屈和不满都积压在心理,久而久之,性格强势的孩子更肆无忌惮,胆小懦弱的孩子更缩手缩脚,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攻击等交往行为不断升级,严重影响积极健康的社会性养成。粗暴的呵斥和简单的批评只是暂时缓解或制止事态的发展,幼儿根本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幼儿关心尊重他人,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认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老师应采取“疏”而不能“堵”,耐心的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服从老师的“处理”。
场景一:下午活动之后,全班幼儿陆续把玩具都收好了,只有毛毛还在拆已插好的玩具,这时,旁边的吱吱跑过来一把抢过毛毛手里的玩具说:“我来拆”,毛毛就大哭起来,不停地说“我不要你拆,不要你拆”可是吱吱还是不放手,于是毛毛前去抢夺,他们的争吵声惊动了周围的小朋友,一些幼儿都围了过来,不久之后,这些幼儿也基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说:吱吱,别人不让你帮着拆,你该还给他;另一方说:毛毛,吱吱帮你拆,你应该谢谢他。
疏导策略:面对这样争吵场面,老师不能采取粗暴呵斥,简单处之。首先要耐心地听取双方意见,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毛毛收拾玩具太慢,吱吱抢了毛毛的玩具);吱吱抢玩具想干嘛?(请吱吱说说是怎么想的:想帮毛毛收玩具);谁的行为不妥?(吱吱的行为欠妥,吱吱一心想帮助毛毛,但是没有经过毛毛同意就强行去做,这样做不对,毛毛不应该哭,应该想办法);吱吱和毛毛应该怎么做?请小朋友进行情景表演,然后讨论那组采取的方法最好。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表演,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经验总结:幼儿社会性教育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每个环节当中,老师应该注重随机生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中,借助自身的体验来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取社会交往的经验,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案例中,要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一定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去做,不能采取强行的办法。这就教给孩子一种交往技巧。
场景二:绘画活动结束了,瑶瑶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老师,默默说我画的画不好,我当时只是说:奥,我知道了,就忙于其它事情了,并没有关注瑶瑶的感受,也觉得是件小事,没有进行疏导,可过了一会,瑶瑶和默默因为争论彼此的作品好不好而吵了起来,我一走过去,瑶瑶撅着嘴,捧着自己设计的画来到我面前说:默默说我画的上衣不好看。我接过瑶瑶作品仔细一看,感觉不错,今天的画确实比平时进步了,但是颜色涂得有点乱,画面很脏,没用勾线笔勾线,我把默默叫过来询问,结果两人又吵了起来。
疏导策略:从孩子的争吵可以看出,争吵是因为默默对瑶瑶的作品的否定引起的,既然争吵是由默默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我对默默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觉得瑶瑶这副画哪儿画的不好?(默默说:颜色涂得乱,画面太脏);哪儿画的好?(花纹画的好);此时,我觉得默默的评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缺乏技巧,出口伤了瑶瑶,告诉默默应该先说这副画的优点,然后再婉转地说出不足,这样瑶瑶就不会生气了,默默点了点头。于是我试探性的问了默默:那你能帮他画的更好吗?(默默很高兴的回答:能);我又对瑶瑶说:你这副画画的确实比原来进步了,但默默说的不足是对的,他愿意帮助你把这副画画的更漂亮,你愿意吗?(瑶瑶说:愿意)于是我叫默默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瑶瑶很高兴,两人共同画了起来。
经验总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常常都是很欣赏的,对于别人的挑剔,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最想获得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不仅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更能激发上进心和求知欲。我们老师在平时要注意鼓励和启发幼儿运用欣赏的眼光去和同伴交往,让幼儿从这样的交往中体验到交往的成功和喜悦,也从中获得交往经验,学会相互尊重,礼貌待人。从这个案例中,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即使别人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不能出口伤人,要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老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教育契机,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努力为幼儿创设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场景一:下午活动之后,全班幼儿陆续把玩具都收好了,只有毛毛还在拆已插好的玩具,这时,旁边的吱吱跑过来一把抢过毛毛手里的玩具说:“我来拆”,毛毛就大哭起来,不停地说“我不要你拆,不要你拆”可是吱吱还是不放手,于是毛毛前去抢夺,他们的争吵声惊动了周围的小朋友,一些幼儿都围了过来,不久之后,这些幼儿也基本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说:吱吱,别人不让你帮着拆,你该还给他;另一方说:毛毛,吱吱帮你拆,你应该谢谢他。
疏导策略:面对这样争吵场面,老师不能采取粗暴呵斥,简单处之。首先要耐心地听取双方意见,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毛毛收拾玩具太慢,吱吱抢了毛毛的玩具);吱吱抢玩具想干嘛?(请吱吱说说是怎么想的:想帮毛毛收玩具);谁的行为不妥?(吱吱的行为欠妥,吱吱一心想帮助毛毛,但是没有经过毛毛同意就强行去做,这样做不对,毛毛不应该哭,应该想办法);吱吱和毛毛应该怎么做?请小朋友进行情景表演,然后讨论那组采取的方法最好。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表演,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经验总结:幼儿社会性教育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每个环节当中,老师应该注重随机生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中,借助自身的体验来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取社会交往的经验,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案例中,要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一定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去做,不能采取强行的办法。这就教给孩子一种交往技巧。
场景二:绘画活动结束了,瑶瑶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老师,默默说我画的画不好,我当时只是说:奥,我知道了,就忙于其它事情了,并没有关注瑶瑶的感受,也觉得是件小事,没有进行疏导,可过了一会,瑶瑶和默默因为争论彼此的作品好不好而吵了起来,我一走过去,瑶瑶撅着嘴,捧着自己设计的画来到我面前说:默默说我画的上衣不好看。我接过瑶瑶作品仔细一看,感觉不错,今天的画确实比平时进步了,但是颜色涂得有点乱,画面很脏,没用勾线笔勾线,我把默默叫过来询问,结果两人又吵了起来。
疏导策略:从孩子的争吵可以看出,争吵是因为默默对瑶瑶的作品的否定引起的,既然争吵是由默默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我对默默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觉得瑶瑶这副画哪儿画的不好?(默默说:颜色涂得乱,画面太脏);哪儿画的好?(花纹画的好);此时,我觉得默默的评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缺乏技巧,出口伤了瑶瑶,告诉默默应该先说这副画的优点,然后再婉转地说出不足,这样瑶瑶就不会生气了,默默点了点头。于是我试探性的问了默默:那你能帮他画的更好吗?(默默很高兴的回答:能);我又对瑶瑶说:你这副画画的确实比原来进步了,但默默说的不足是对的,他愿意帮助你把这副画画的更漂亮,你愿意吗?(瑶瑶说:愿意)于是我叫默默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瑶瑶很高兴,两人共同画了起来。
经验总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常常都是很欣赏的,对于别人的挑剔,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最想获得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不仅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更能激发上进心和求知欲。我们老师在平时要注意鼓励和启发幼儿运用欣赏的眼光去和同伴交往,让幼儿从这样的交往中体验到交往的成功和喜悦,也从中获得交往经验,学会相互尊重,礼貌待人。从这个案例中,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即使别人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不能出口伤人,要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老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教育契机,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努力为幼儿创设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