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朗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中。
又如在教学古诗《鹅》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课件,并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地被这诗情画意所感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鹅的美好形象。学生跟着录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出了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重视范读,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地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我的范读中找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的。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了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我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地听、读中,脑海里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深刻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和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发展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到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激起了朗读热情,同时也学会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就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
四、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赞美中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也就会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一般,和谐而愉悦。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就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学生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只要朗读好了,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和味道,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朗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中。
又如在教学古诗《鹅》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课件,并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地被这诗情画意所感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鹅的美好形象。学生跟着录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出了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重视范读,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地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我的范读中找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的。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了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我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地听、读中,脑海里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深刻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和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发展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中深刻体会到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激起了朗读热情,同时也学会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就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
四、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赞美中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也就会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一般,和谐而愉悦。当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就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学生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只要朗读好了,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和味道,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