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就是说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进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一个国家如果想在这种大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适应这种循环的要求。而作为“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必须在人才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开放为特征的。因为各国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实现最优配置。世界经济的开放与流动,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参与全球化的教育市场竞争,逐步向世界开放、向市场开放、向社会开放。
(二)经济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由于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互相流动,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解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法规的制度、惯例,了解相关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有全球意识,并具有先进专业技能的“通用”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力量的。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经济中提升竞争力,关键在于加速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四)经济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为特征的。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会日渐频繁,能否达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证经济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使新文化达到全球统识、理解,也是全球化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适应性
(一)教育运行机制缺乏市场性。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形成的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单一的投资体制,政府对学校施行“统、包、管”,学校对政府采取“等、靠、要”的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使学校很难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我国传统的教学以专业为中心,以培养“上手快、留得住”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深、旧、窄”的倾向。一些老师的教案,几十年没有什么改变,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学制机械性,学科建设教条性,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教育资源单向流动性。出于高等教育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教育资源的单向流动。有两种情况值得深思:一种是我国出国的留学生人数多,而接受的留学生人数;高科技、高技术的留学生出国的多而回国的少。另一种是在我国只有少数院校、少数教授在国际交流中比较活跃,而绝大多数院校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采用了一些极其有限的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没有掌握对外交流的自主权。因此,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受到众多不平等的待遇。
(四)人才参与竞争的低能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极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个性”,使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对已学的知识因循守旧,没有超前的学术意识和独到的创新思路,因而不能承担国际一流的研究课题,没有更大的科研成果、突出的科技成就。学习知识的单一化,在国际人才资源竞争中缺乏优势。
(五)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从国外来看,现代化的科技早已应用于教育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已联入因特网,适合于高等教育的软件层出不穷,网上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学习。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方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网络教育也处于试点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其有限,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高等院校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科技,削弱了他们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改革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设想
(一)实行开放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仅仅靠政府投资办学,显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开放的办学投资体制。即以公办学校为主,鼓励民办教育、公民联办、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会集资,鼓励企业及个人投资。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则。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高等教育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即应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工资分配、弹性学制的权利下放给学校,由学校自主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三)构建符合经济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的朝代,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更高的标准。所以,高等学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产业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上、教学内容上,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专业型向通才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应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宽广的知识领域、现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基础教育。要允许各种课程的自由设置,必须在学科的建设上动些脑筋,特别要普遍地开设介绍国外文化、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沿性,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认的优秀的教材作为教科书。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世界发明史告诉我们,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示。因此,高等教育要想人才辈出,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即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由。要允许学生偏科,允许学生在单一学科有领先突出的机会。这些理念应在学分制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科技人才。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应成为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手段。要改革过去的无效监控,高度垄断,要使评价更加公正合理、客观真实,使监督更有效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监督体质,使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受到有效监控,但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与国际社会逐步接轨。这样会促进高校朝着市场化、法规化的轨道迈进。
经济全球化,就是说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进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一个国家如果想在这种大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适应这种循环的要求。而作为“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必须在人才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开放为特征的。因为各国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实现最优配置。世界经济的开放与流动,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参与全球化的教育市场竞争,逐步向世界开放、向市场开放、向社会开放。
(二)经济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由于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互相流动,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解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法规的制度、惯例,了解相关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有全球意识,并具有先进专业技能的“通用”人才。
(三)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力量的。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经济中提升竞争力,关键在于加速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四)经济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为特征的。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会日渐频繁,能否达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证经济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使新文化达到全球统识、理解,也是全球化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适应性
(一)教育运行机制缺乏市场性。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形成的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单一的投资体制,政府对学校施行“统、包、管”,学校对政府采取“等、靠、要”的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使学校很难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我国传统的教学以专业为中心,以培养“上手快、留得住”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深、旧、窄”的倾向。一些老师的教案,几十年没有什么改变,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学制机械性,学科建设教条性,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教育资源单向流动性。出于高等教育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教育资源的单向流动。有两种情况值得深思:一种是我国出国的留学生人数多,而接受的留学生人数;高科技、高技术的留学生出国的多而回国的少。另一种是在我国只有少数院校、少数教授在国际交流中比较活跃,而绝大多数院校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采用了一些极其有限的方式开展交流与合作,没有掌握对外交流的自主权。因此,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受到众多不平等的待遇。
(四)人才参与竞争的低能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极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个性”,使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对已学的知识因循守旧,没有超前的学术意识和独到的创新思路,因而不能承担国际一流的研究课题,没有更大的科研成果、突出的科技成就。学习知识的单一化,在国际人才资源竞争中缺乏优势。
(五)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从国外来看,现代化的科技早已应用于教育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已联入因特网,适合于高等教育的软件层出不穷,网上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学习。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方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网络教育也处于试点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其有限,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高等院校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科技,削弱了他们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改革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设想
(一)实行开放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仅仅靠政府投资办学,显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开放的办学投资体制。即以公办学校为主,鼓励民办教育、公民联办、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会集资,鼓励企业及个人投资。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则。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高等教育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即应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工资分配、弹性学制的权利下放给学校,由学校自主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三)构建符合经济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的朝代,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更高的标准。所以,高等学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产业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上、教学内容上,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专业型向通才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应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宽广的知识领域、现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基础教育。要允许各种课程的自由设置,必须在学科的建设上动些脑筋,特别要普遍地开设介绍国外文化、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沿性,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认的优秀的教材作为教科书。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世界发明史告诉我们,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示。因此,高等教育要想人才辈出,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即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由。要允许学生偏科,允许学生在单一学科有领先突出的机会。这些理念应在学分制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科技人才。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应成为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手段。要改革过去的无效监控,高度垄断,要使评价更加公正合理、客观真实,使监督更有效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监督体质,使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受到有效监控,但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与国际社会逐步接轨。这样会促进高校朝着市场化、法规化的轨道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