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新成果!再现月背着陆轨迹 精准定位着陆位置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wy1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
  嫦娥四号新成果!再现月背着陆轨迹 精准定位着陆位置
  北京时间9月25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布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数据精确定位了嫦娥四号(CE-4)的着陆位置,并再现了嫦娥四号的落月过程。
  在嫦娥四号任务之前,人类在60年来的月球探测历程中成功实施了20次月面软着陆,全部位于朝向地球的月球正面。探测器下降轨迹和着陆点位置可以通过地面设备进行测量。
  测试
  “太极一号”在轨测试成功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
  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的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已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9月20日宣布,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太极一号”,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航天
  资源一号02D卫星发射成功 太空摄影添神器
  9月12日11时2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D卫星(又称5米光学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该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自主设计研制,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配置了9谱段可见近红外相机和166谱段高光谱相机,实现了国内首次8个多光谱同时对地观测。
  卫星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 北斗系统“一箭双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一线9月23日清晨,用“一箭双星”发射成功的捷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祝福。
  当日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目前在建的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火箭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一号02星
  9月25日8时5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2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和云海一号02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3次航天飞行。
  对接
  国产新舟700飞机完成机身与机翼精准对接
  国产新舟700飞机9月27日在航空工业西飞民机公司(简称西飞民机)成功完成了机身与机翼精准对接,这标志着新舟700飞机结构制造关键技术取得全面突破,工装工艺得到充分验证,为后期项目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9月27日的机身与机翼对接仪式上,随着航空工业西飞民机总经理王程宽宣布“新舟700飞机翼身对接启动”,总装生产线上已准备就绪的机翼成功地与型架上的机身实现了精准对接。新舟700飞机身披双翼,向着翱翔蓝天又迈出坚实一步。
  科研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新型柔性电子印刷术可使成本降至百分之一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水致烧结”柔性电子印刷术,利用酸酐遇水产生弱酸的特性,研发了一种新型纳米金属导电油墨及新型烧结方法,无需高温、激光和高强度光脉冲,利用水蒸气即可在室温环境下制造柔性电子线路,有望成为柔性电子材料生产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类星体
  我国科学家首次探明类星体“燃料供应”之谜
  近期,中国科学技術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吸积燃料”的过程。他们使用“内流气体探针”,在8个明亮的类星体光谱中,观测到了氢、氦元素激发态吸收线,发现这些吸收线除了宇宙膨胀导致的红移外,还由于多普勒效应产生了额外的红移。
  研究团队根据多普勒红移的大小,计算出物质向内流动的速度高达每秒5000公里,并进一步计算得知黑洞“吞吃”的过程可持续上万年。因此,在此期间类星体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燃料供应”并持续闪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天体
  中国学者揭开最亮天体能量秘密 完成黑洞吸积模型拼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明确观测到宇宙中最明亮天体——类星体中供应吸积盘的内流,完成黑洞吸积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这一在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成果,9月5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腊八蒜
  “腊八蒜”里发现三种新型活性肽
  日前,天津大学陈海霞教授的天然药物化学团队从我国传统美食“腊八蒜”中首次发现3种新型活性肽,这些活性肽具有显著抑菌性,有望成为抗生素替代品。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科学期刊《食品功能》封面文章发表。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革命。但随着临床广泛使用,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着滥用、误用抗生素的现状。药物滥用使细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环境,各种“超级细菌”相继诞生,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解决“细菌耐药性”这一全球医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砌体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建筑工程都对砌体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工程砌体施工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此情况下,本文即是对建筑工程砌体施工当中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对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建筑工程砌体施工的改进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砌体施工;问题;措
期刊
【谣言NO.1】  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真相】芬苯达唑是一种用于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目前没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现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距离临床试验,乃至成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动物实验却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举不胜举。芬苯达唑是一种未经过临床试验的兽药,人吃兽
期刊
摘要:目前,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要素高度集中,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要求有更高的防洪安全保障程度、有更高的防汛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在人类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建设成果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随之受到了较大的改变,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压力,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增加,洪涝灾害的威胁加大,要求增强应对新环境、新气候条件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
期刊
科考  “向阳红01”船起航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8月10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第10次北极考察任务。  据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魏泽勋介绍,本次考察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科学前沿问题,实施长期原位观测与科研项目考察相结合的海洋综合调查,将为9项常规海洋环境观测和22项科技计划提供保障支撑。  C919  C919大型客机104架机
期刊
摘要:最近几年,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影响了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的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开发与利用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促进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效益。现如今,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城建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保障。本文根据我国当前开放与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所面临的问题,对开发利用资源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路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公路运输监控系统也在逐渐完善和优化,以期全面提高公路运输的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危险品一直以来是公路运输行业重点监控对象,危险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公路运输系统有必要全面加强公路运输监控,有效防范危险品安全风险,及时监控危险品货物的流向,从而避免发生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造成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本文对危险品公路运输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相
期刊
400公里  我国研制出时速400公里“永磁高铁”电机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9月17日发布了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用TQ-8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这标志着我国高铁动力首次搭建起时速400公里速度等级的永磁牵引电机产品技术平台,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技术升级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1090.2公斤  袁隆平团队超级稻百亩片德州示范点均亩产1090.2公斤  9月22日,中国工程院
期刊
摘要:电视、网络是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不仅蕴含各类信息,同时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灵活多样化等特点。因此,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在科技、经济快速崛起的今天,对新闻记者采编新闻及其它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创造优秀新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新闻记者,解析提升采编新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闻记者;重要性;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学科,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关注。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欣赏英语散文的时候开始逐渐运用现代方法,打破了原有模式下的传统欣赏方法。英语散文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句子、生动的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类心灵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审美属性。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英语散文语篇的审
期刊
过去几年间,我们拜访了40多家科研院所,拍摄了超过130位两院院士。让闪联团队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科学大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执着、谦逊、律己的大家风范,还有谈及年轻科研工作者时,在他们言语中流露出来的无限期待,又略有担忧的复杂心情。  曾几何时,成为科学家不再是青少年的梦想,不少年轻人厌倦了书斋里的冷板凳、实验室里的白大褂,转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财富、权力的追求远超过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