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次高考过后,总是上演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故事。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其实,高考填报志愿也有风险,你冒险,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或许一败涂地;你保守,可能会胜券在握,也可能与最理想的目标失之交臂。冒风险,往往适合那些考高分的考生,而保守,往往适合成绩不太理想,尤其是成绩刚刚踩线的考生。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仔细研究。
关键词:逆向选择 志愿博弈 自我定位 录取难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01-02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十分关键的阶段,考高分固然重要,考完之后的填报志愿也不可小觑。高考填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值得细细推敲与研究。
一、 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招生体制已由单一的计划招生转为由单一的计划招生(一本、二本)和市场招生(三本及以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此情形下,各高校间争夺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高校给出的招生信息不充分不具体,导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极易产生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这一术语源于保险行业,在经济领域较为多见,它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引致。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不能完全了解学校的招生信息,考生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发生逆向选择。近些年,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层次上高高低低大有不同,而且学校类别、性质也是各有千秋,所设置的专业很细微,而且各种新兴专业层出不穷。
从层次上看,高校主要分为名牌大学、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院校以及其他。名牌学校综合实力强,名气大,声誉好,不需要对外界宣传也能招徕到很多学生。考生们认为只要是名牌大学,里面的一切都是好的。有些考生抱着这样的心理:只要能够进名牌大学,哪怕上个自己最不擅长最不感兴趣的专业也比上普通高校强。这样很容易发生逆向选择。
从类别上看,名牌大学的确是比其他普通高校要占优势,在人才市场,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总能让人眼前一亮。高校主要分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等。出于某些目的,一些学校对外界发布虚假、片面信息吸引生源,等考生真正进入学校后才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从而感到后悔与不满。有些学生觉得跟自己理想的大学差距太大,不利于自己个人才能的发挥,从而虚度光阴。
从专业的选择上看,由于考生对一些新兴专业不甚了解或者对不熟悉的专业了解不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会选择并不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专业,影响以后的发展。
二、因何会出现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
探究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 考生缺乏足够信息,即考生对拟选择学校或专业的信息知之甚少,很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选择;
(二) 一些高校对外宣传虚假消息,或隐瞒真实信息,用以诱导考生;
(三) 考生信息辨別能力差,不能去伪存真,加之进入高校心理迫切,易做出不当选择;
(四) 国家对高校发布的信息没有进行严格查处,且成立的公共教育咨询机构较少,考生获知信息的可靠渠道有限。
我觉得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会发生逆向选择,既有考生自身的原因,也与高校和国家录取规定有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高考招生机制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招生机制已转为计划招生与市场招生相结合的方式,加入了市场的元素。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和自由竞争,在此情形下,国家对一些高校不再也不便事事过问,对其管制有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当国家不再拥有充分信息,个人信息搜寻成本又很高时,一些采用市场招生机制的公立学校或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赢利以及获得更多的生源,便利用各种方式对考生隐瞒信息,致使考生做出错误选择,选报并非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发生逆向选择。
(二) 个人因交易费用过高而放弃信息搜寻。新制度经济学中指出,交易费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交易前搜寻信息、度量产品的成本、签订契约的费用;二是交易后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执行而进行的监督等活动的费用。在此环境下,学校信息更多的为己所有,国家很少干涉获取。因此,国家也无法对外发布高校较全面的信息,从而造成学校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考生而言,事前搜寻各高校的全面信息无疑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农村贫困的考生更无力支付此项成本,因此往往不会付诸行动。
(三) 信息监督机制缺乏。之所以出现一些高校向考生隐瞒真实信息甚至伪造信息的情形,除了想吸引考生获得更多生源外,另一个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及相应的处罚规定,这使得他们甘愿冒一定的风险提供虚假信息。
三、如何避免发生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现象
根据调查分析,我认为以下几个手段能够很好地遏制高考填报志愿的逆向选择现象:
(一) 国家应承担搜寻、发布相关信息的责任。国家是兴办教育的主体,因此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相对学校及用人单位而言,学生往往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为了避免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发生逆向选择,节省个人进行信息搜寻的成本,国家可成立教育咨询机构,承担起搜寻学校信息并定期对外发布的责任。
(二) 国家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民办教育为例,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得还不成熟,仍属新兴事物,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仍然不够。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三)国家应建立信用监督机制。美国拉斯缪森在其《博弈与信息》指出避免逆向选择的方法之一是声誉机制法,它是指根据候选人过去的努力即可信任程度对其选用、提升,所需信息可以从对其本人了解或他人提供的评价获知。国家应建立一定的信用监督机制,对各高校以往的信用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将其不良信用对外公布,为考生在选择前提供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四)考生应通过可靠渠道来了解高校的信息。考生可通过省招办的招生计划、指南,权威教育部门主办的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高校的信息。
四、大学录取难度调查例举
在中国,大学的强弱和录取难度有一定联系,但却又不是简单的a=b的关系,这是由中国经济在地区和行业发展上不均衡所导致的。比如上海和北京地区的高校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20-30分左右,热门专业比如同一所大学的热门专业等要比冷门专业要高出30-40分左右。而且这种不均衡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消除的。
所以一所大学的录取难度,除了与其综合学术实力有关外,还与其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历史声誉,校风学风,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关,基于此,我们推出2008中国大学录取难度排序(本一批次)供考生参考。在此排名中,每一分相当与高考原始分的6.4分,举个例子,清华和北大在我们的榜单上相差0.91分,对应高考的原始分大概就是接近6分左右,以此类推。
五、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志愿博弈
在高考前后,考生及其家长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考了多少分,报什么学校?”既然高考以分数和志愿作为选材的评价依据,考生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志愿投档线的拿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怎么报,先定位。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职业取向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力争使分数和志愿相匹配,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报什么,搜信息。填报志愿要搜集、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信息:1、招生政策;2、高校的招生章程和《报考指南》;3、批次线和学校投档线。
(三)学校梯度:不把热门院校作二志愿。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高校时一定要与所填报的第一志愿高校拉开适合的梯度。除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一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非常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四)专业梯度:冷热极差多留意。填报志愿时既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了解考生在本省考生中所处的大概位置和名次,也要综合分析,合理填报院校志愿并搭配冷热专业。这样,才能够保证考生在达到院校投档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就读自己较满意的专业。
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莘莘学子正埋头苦读,考到理想的成绩后,要迈进理想的学校,注意填报志愿的技巧十分重要。愿学子们都能实现愿望,抵达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则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郝文婷.记者手记:思想有多远改革就能走多远[N]. 中国教育报,2008-7-28.
[5]陈道海.喜忧参半的志愿填报[N].志愿方略,2007-2-3.
[6]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逆向选择 志愿博弈 自我定位 录取难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01-02
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十分关键的阶段,考高分固然重要,考完之后的填报志愿也不可小觑。高考填报志愿是一门大学问,值得细细推敲与研究。
一、 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招生体制已由单一的计划招生转为由单一的计划招生(一本、二本)和市场招生(三本及以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此情形下,各高校间争夺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高校给出的招生信息不充分不具体,导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极易产生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这一术语源于保险行业,在经济领域较为多见,它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引致。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不能完全了解学校的招生信息,考生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发生逆向选择。近些年,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层次上高高低低大有不同,而且学校类别、性质也是各有千秋,所设置的专业很细微,而且各种新兴专业层出不穷。
从层次上看,高校主要分为名牌大学、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院校以及其他。名牌学校综合实力强,名气大,声誉好,不需要对外界宣传也能招徕到很多学生。考生们认为只要是名牌大学,里面的一切都是好的。有些考生抱着这样的心理:只要能够进名牌大学,哪怕上个自己最不擅长最不感兴趣的专业也比上普通高校强。这样很容易发生逆向选择。
从类别上看,名牌大学的确是比其他普通高校要占优势,在人才市场,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总能让人眼前一亮。高校主要分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等。出于某些目的,一些学校对外界发布虚假、片面信息吸引生源,等考生真正进入学校后才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从而感到后悔与不满。有些学生觉得跟自己理想的大学差距太大,不利于自己个人才能的发挥,从而虚度光阴。
从专业的选择上看,由于考生对一些新兴专业不甚了解或者对不熟悉的专业了解不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会选择并不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专业,影响以后的发展。
二、因何会出现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
探究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 考生缺乏足够信息,即考生对拟选择学校或专业的信息知之甚少,很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选择;
(二) 一些高校对外宣传虚假消息,或隐瞒真实信息,用以诱导考生;
(三) 考生信息辨別能力差,不能去伪存真,加之进入高校心理迫切,易做出不当选择;
(四) 国家对高校发布的信息没有进行严格查处,且成立的公共教育咨询机构较少,考生获知信息的可靠渠道有限。
我觉得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会发生逆向选择,既有考生自身的原因,也与高校和国家录取规定有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高考招生机制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招生机制已转为计划招生与市场招生相结合的方式,加入了市场的元素。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和自由竞争,在此情形下,国家对一些高校不再也不便事事过问,对其管制有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当国家不再拥有充分信息,个人信息搜寻成本又很高时,一些采用市场招生机制的公立学校或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赢利以及获得更多的生源,便利用各种方式对考生隐瞒信息,致使考生做出错误选择,选报并非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发生逆向选择。
(二) 个人因交易费用过高而放弃信息搜寻。新制度经济学中指出,交易费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交易前搜寻信息、度量产品的成本、签订契约的费用;二是交易后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执行而进行的监督等活动的费用。在此环境下,学校信息更多的为己所有,国家很少干涉获取。因此,国家也无法对外发布高校较全面的信息,从而造成学校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考生而言,事前搜寻各高校的全面信息无疑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尤其是农村贫困的考生更无力支付此项成本,因此往往不会付诸行动。
(三) 信息监督机制缺乏。之所以出现一些高校向考生隐瞒真实信息甚至伪造信息的情形,除了想吸引考生获得更多生源外,另一个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及相应的处罚规定,这使得他们甘愿冒一定的风险提供虚假信息。
三、如何避免发生高考志愿填报的逆向选择现象
根据调查分析,我认为以下几个手段能够很好地遏制高考填报志愿的逆向选择现象:
(一) 国家应承担搜寻、发布相关信息的责任。国家是兴办教育的主体,因此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相对学校及用人单位而言,学生往往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为了避免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发生逆向选择,节省个人进行信息搜寻的成本,国家可成立教育咨询机构,承担起搜寻学校信息并定期对外发布的责任。
(二) 国家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民办教育为例,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得还不成熟,仍属新兴事物,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仍然不够。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三)国家应建立信用监督机制。美国拉斯缪森在其《博弈与信息》指出避免逆向选择的方法之一是声誉机制法,它是指根据候选人过去的努力即可信任程度对其选用、提升,所需信息可以从对其本人了解或他人提供的评价获知。国家应建立一定的信用监督机制,对各高校以往的信用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将其不良信用对外公布,为考生在选择前提供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四)考生应通过可靠渠道来了解高校的信息。考生可通过省招办的招生计划、指南,权威教育部门主办的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高校的信息。
四、大学录取难度调查例举
在中国,大学的强弱和录取难度有一定联系,但却又不是简单的a=b的关系,这是由中国经济在地区和行业发展上不均衡所导致的。比如上海和北京地区的高校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20-30分左右,热门专业比如同一所大学的热门专业等要比冷门专业要高出30-40分左右。而且这种不均衡在短期内又是难以消除的。
所以一所大学的录取难度,除了与其综合学术实力有关外,还与其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历史声誉,校风学风,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关,基于此,我们推出2008中国大学录取难度排序(本一批次)供考生参考。在此排名中,每一分相当与高考原始分的6.4分,举个例子,清华和北大在我们的榜单上相差0.91分,对应高考的原始分大概就是接近6分左右,以此类推。
五、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志愿博弈
在高考前后,考生及其家长们问的最多的就是:“考了多少分,报什么学校?”既然高考以分数和志愿作为选材的评价依据,考生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志愿投档线的拿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怎么报,先定位。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职业取向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力争使分数和志愿相匹配,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报什么,搜信息。填报志愿要搜集、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信息:1、招生政策;2、高校的招生章程和《报考指南》;3、批次线和学校投档线。
(三)学校梯度:不把热门院校作二志愿。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高校时一定要与所填报的第一志愿高校拉开适合的梯度。除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一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非常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四)专业梯度:冷热极差多留意。填报志愿时既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了解考生在本省考生中所处的大概位置和名次,也要综合分析,合理填报院校志愿并搭配冷热专业。这样,才能够保证考生在达到院校投档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就读自己较满意的专业。
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莘莘学子正埋头苦读,考到理想的成绩后,要迈进理想的学校,注意填报志愿的技巧十分重要。愿学子们都能实现愿望,抵达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克*拉斯缪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则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郝文婷.记者手记:思想有多远改革就能走多远[N]. 中国教育报,2008-7-28.
[5]陈道海.喜忧参半的志愿填报[N].志愿方略,2007-2-3.
[6]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