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想离开农村学校的原因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普遍较低,且存在性别、学历、年龄、学科等个体特征变量差异。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个体特征变量、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文化和归属感、学生等。通过调整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结构,完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平衡城乡教师资源,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提高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建立合理的学生观等措施,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关键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8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15
  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教育工作者做出很多努力,以此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但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生存状况堪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其中农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现象尤为严重,尤其优秀、骨干教师流失更为突出,由此造成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师资资源严重短缺,这已影响了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对每个人来说,职业认同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只有认同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反之,如果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工作感到乏味无趣,甚至厌恶它,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也很难将其做好。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其职业认同感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状况着手,分析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提出提高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策略,以留住农村教师或吸引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基本状况
  有研究者对全国47个县近3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只占18%,而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农村教师占63%”[1]。从这些数据中折射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较低。
  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普遍较低,且存在性别、学历、年龄、任教学科、职称、任教年级、任教学校等个体变量差异。本文主要从性别、学历、年龄(教龄)、任教学科四个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个体变量差异: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显示,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度高于男性教师,具体表现为,男性教师的流动流失远远高于女性教师。例如,来自安徽省对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状况的研究发现,“男性教师占 76%,女性教师占24%”[2]。
  (二)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表现出学历特征
  程岭对西北农村教师的调查发现,“学历与教师的职业认同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学历越低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越高” [3]。
  (三)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在年龄方面呈倒U型
  于慧慧的研究发现,25岁以下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高,36~40岁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低,而26~35岁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中间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流失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下,而且中青年教师的流失人数还在逐年上升。
  (四)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在所教学科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有研究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更多的语数外教师认为“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4],具体表现为农村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师流动及流失率比其他学科的高。一项对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及流失的研究发现,“任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师占74%,任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师占11%”[5]。
  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状况除了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差异外,还表现出职业认同构成要素方面的差异。有研究者对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村教师在“物质保障”、“环境支持”和“职业行为”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城市教师[6]。对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其“社会阶层认同度”“职业地位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工资收入满意度)”上较低,在“社会认同度”上农村教师职业不管是对师范生还是综合性院校毕业生都缺乏吸引力 [7],这些农村地区的教师表现出对自己工作现状的不满与抱怨,觉得自己的职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但仍然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
  二、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教师职业认同较低,结合已有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一)个体特征变量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性别、学历、教龄、学科等个体特征变量影响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
  1性别因素
  农村学校女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明显高于男教师,尤其在职业情感这一维度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文化环境和性别特征的影响。中国文化环境里,在成就期望、社会地位等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社会和个人对男性的成就期望和社会地位等比女性的更重视。尽管教师这一职业较稳定,但对男性来说,可以拥有的权力、享有的声誉、获得的晋升机会等相对其他职业较少,因此,不容易满足男性的成就期望和社会地位,但对女性来说容易满足。其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就是最适合女性的职业之一,教师的职业特征更适应于女性,女性自己也認为教师是一份稳定而又受人尊重的职业。
  2学历因素
  学历越低的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越高,这一方面可以用文凭主义来解释,同一所学校的农村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任务,获得同等的薪资报酬时,学历越低的教师会对当前的现状更满意,而高学历的教师会认为自己与低学历的教师没有区别,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感;另一方面低学历的教师存在学历紧迫感和危机感,对自己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比较满意,而且愿意为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教龄(年龄)因素
  研究发现,25岁以下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职业认同降低,但当教师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即40岁以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又会变高。总体来说,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特征呈U型变化,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低。分析其原因,首先,25岁以下的教师,他们大多是刚入职的新教师,社会经历较少,对他们的第一份职业感到新鲜,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活力,愿意投入其中;同时,他们乐于与领导和同事交流,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也易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另一方面,他们刚离开学校,没有来自成婚论嫁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对自己的工资报酬的要求较低,所以,这个年龄段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其次,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刚入职时的激情和冲动逐渐消退;另一方面,25岁以上的教师,或是正在谈婚论嫁,或是已成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对自己的工资报酬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这一职业的固定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经济负担。再次,40岁以上的教师,一方面,他们已获得了较丰富的教学经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对教师这一职业已得心应手,不愿再换其他的职业;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教师已处于职业的成熟期、家庭的稳定期,对各方面的追求不再那么高,而是希望过稳定的生活,对自己的职业也满意。
  4学科因素
  语数外学科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与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关。尽管新课改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齐开足各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工作绩效,我国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农村,更重视语数外;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将语数外称为主科,将其他学科称为副科,在课程安排上,语数外学科的课时比其他学科要多,语数外学科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就要比其他学科的要多,更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
  (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政府对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之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倾斜和支持性的政策,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问题,使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并提供一些发展机会,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近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教育倾斜和扶持政策,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改变,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且已形成思维定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尽管我国农村教师在农村工作,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在城里居住;同时,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自己的孩子在城市学校就读。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农村教师更愿意在城市工作而不愿在农村任教。
  其二,教育价值的城市本位。在“城市中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下,教育也存在城市本位的思想,在教师资源分配上,城市处于优先地位,这使农村教师的学历及其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低于城市教师;同时,城市学校会去农村学校挖优秀的教师,致使高素质、高学历教师向城市聚集,这造成农村教师大量流失,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于兰兰等的调查研究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历分配方面,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比例在城市学校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比城市学校高[8]。这种学历结构的差异使农村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教师职业认同较低,严重影响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文化和归属感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血缘、亲缘或地缘等关系,教师在这种情感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实现着自己的工作价值,能很好地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同时在这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享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切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农村出现多元类别的教师群体,如代课教师、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等等。他们中有些来自城市,有些来自其他社区,这些人“不是植根于农村社区的‘熟人’,而是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他们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生活,严重缺乏归属感”[9]。另有研究认为“乡村教师是受过城市文明熏陶并留在农村学校为农村孩子播撒城市文明的特殊文化群体,他们既是乡村‘城市取向’教育的产品,又是对乡村儿童实施‘城市取向’教育的教师,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遭遇着多方面的文化困境,这也影响到了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10]。
  在农村,传统文化关系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和拥有的身份地位,影响着教师归属感的追寻和教师自身价值的彰显,以及生命意义的赋予。但在现有教育现代化及教师专业化语境、制度化运作及工具理性的操作之下,使农村教师与乡土文化脱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乡村社会之间存在文化冲突[11]。
  (四)学生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田野调查发现,一方面学生的数量和年级结构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也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笔者走访的几个农村小学学校有相似的特征,原先学校的学生数基本都在200~300人左右,每个年级的人数在30~50不等。但近几年,学生人数一下变成十几个,甚至是个位数,相应的教师也较少,一个学校就两三个教师,有的学校只有1位教师。尽管学生和教师的人数都减少,但已有的学生却处在不同的年级,这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如在笔者的走访中,有一个农村学校只有5个学生和1位教师,而学生却在三个不同的年级,分别为一年级2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像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同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多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还要講不同的科目,教师的工作量极大,这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近几年来,随着整个国家生源的减少,农村中学的生源也不例外地在减少,在择优录取的制度背景下,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都是未被城市中学录取、存在一定学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积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当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对他们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仅仅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成就感也得不到满足,这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   三、提高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调整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结构
  农村学校教师在性别、学历、年龄、学科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甚至有些地区的幼儿园只有女教师没有男教师;部分地区教师的第一学历偏低,尽管有通过自学、成人教育等途径获得高一级学历,但整体学历水平还是较低;年龄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结构老化现象;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等严重问题。同时,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学科、职称、职务的教师之间职业认同程度不同。合理调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基本结构,是提高农村教师職业认同的前提。
  调整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结构,其一,调节教师性别比例。国家采取一定措施,制定并下发合理调整教师性别比例的文件;学校在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绩效考核等方面坚持男女平等;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性别优势,以提升男教师获得成就感等。其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加强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切实落实“国培计划”,使教师将所学理论知识能很好地应用到教育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其三,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退出、补充机制;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教师入职关口,尤其是入职动机。其四,调整教师学科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了解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根据农村学校具体学科需求,招聘或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做好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帮扶工作。
  (二)完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平衡城乡教师资源
  通过加强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其一,国家采取一定的方式,完善合理规范的城乡教师流动和轮岗制度,给城镇教师分配一定期限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任务,并由政府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农村学校来说,与城镇学校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选拔一定的青年教师到这些学校学习,或观察、访问其他一些城镇学校,真正做到城乡互动;其二,形成城乡教师协同发展理念,鼓励城镇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支教,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在农村办分校,或与农村学校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在观念、文化、管理、教学诸多方面发挥带动作用。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提高教师的归属感
  首先,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上。农村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活动场所、学习资料等物质文化建设。一方面绿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改善教师教学和查阅资料的各种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
  其次,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将制度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让师生自觉履行规章制度;坚持民主开放,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或学校的先进经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12],从中获得归属感;坚持与时俱进,在传承学校已有制度文化的同时,要依据时代的进步来更新和发展学校制度文化。
  再次,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校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学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突出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建立合理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各个方面,而不是单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生观的建立与教师自身素养有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素养。文化素养方面要求教师要建立“终生学习观”,不仅要提高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文关怀方面,要求教师建立“以人文本”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人文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立的主体,是具有个性的人。这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即学生刚入学时的情况并不代表学生以后的发展趋势;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影响教师的发展,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农村教师影响着我国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关注和了解农村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他们对教师职业各个方面的总体认知、情感体验、职业行为等,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打造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N].中国教育报,2007-01-05
  [2]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与补充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8
  [3]程岭西部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个体特质、条件因素的相关研究——以甘肃省X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3(12):71-78
  [4]李壮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0):19-21
  [5]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与补充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8
  [6][8][9][10][11]于兰兰,吴志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及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J].教育导刊,2011(5):31-34
  [7]李金奇,周守军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80-84
  [12]张济州 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13]高小强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14]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is generally low,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education, age, subject and so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rural areas ar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ulture and so on.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school teachers’basic structural, improve the teachers' two-way flow mechanism, the balance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improve the teachers' sense of belonging,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teachers, establish a rational view of students and other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occupation identity of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责任编辑:刘宇)
其他文献
通榆县第二小学校始建于1952年。多年来,学校一直传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和“求实”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在“求真、求实、求美”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优质个性化的高效课堂。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建立模式阶段  为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提升,学校结合课题“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均衡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读、学、议、讲、测、结”六
期刊
[摘要]我国科学教育引入科学史的动因是增强科学教育的历史感,“历史感”反思与批判内涵的达成是设立单独的科学史课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域下,“历史感”的另一种意义被发现,即教育意向中科学教育的“真实可感”。实现这种历史感的方式是运用科学史故事,因为它可以实现师生对科学私密的拥有。具体的运用途径包括:使科学史故事发生于时间意识之中,使学生的意识充盈,以及激活科学史故事包蕴的原初意义。未来我国科学教育历
期刊
[摘 要]教师工资和教学时间是衡量公立初中教师工作生态环境的两个主要量度,两者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物质肯定、劳动强度的反映,也是吸引并稳定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本文以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2007-2015年)相關数据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明晰OECD加盟国公立初中教师工资和教学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色列、希腊
期刊
[摘要]文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另类”模式——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的运作模式,指出以“规训”这种“微观”权力运作的主要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即通过“规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易于接受,更加科学合理。福柯的這种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维度,打破了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死板、实效性差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权力;规训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
期刊
[摘 要]STEAM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趣味性、跨学科、技术性、合作性是STEAM教育的鲜明特点,教师可通过设计课程资源提高STEAM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将STAD型合作学习引入到STEAM教育课程设计中,旨在课程实施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进步即成功的意识,不断鼓舞学生取得进步。依据构建模型,以博弈
期刊
[摘 要]专业实践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抓手,具有平等性、共同性、实践性、共享性等特征。当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建设主要存在成员共同愿景的缺失、管控体系下民主参与较少、利益相关者权责不清与动力不足、管理制度缺乏认可等方面问题。利用治理理论中共融、民主、责任、合法性等理论可以为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建设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治理;职业教育;专业实践共同体  [中图
期刊
[摘 要]新课改以来,我国正式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基于此,笔者以BICOMB2.0和SPSS20.0软件对2001-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1 280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绘制出我国校本课程热点研究的知识图谱,综合热点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发现:第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逐渐呈现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
期刊
[摘要]通过采用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提倡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已经离岗的基层女青年教师王小红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从基层学校领导管理、学生和学生家长素质以及办公条件等角度诠释了其离开基层教师岗位的原因。  [关键词]基层青年教师离岗;学校领导管理;学生素质;学生家长素质; 办公条件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76-04  [DOI]1
期刊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改善小学生性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为了解扬州市小学性教育现状,课题组对扬州市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小学生存在性知识水平不高、家庭性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性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要争取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重视家庭教育,注重正确引导;开设学校课程,丰富教育途径等。这些是解决小学生性教育问题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扬州市;小学生;性教育;家庭;学校  [中图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学龄儿童接触到的第一本正式教材,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然而现今教育工作者对教科书隐性价值的研究视角狭窄,人物职业角色这一不可忽视的隐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以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职业角色进行统计,从人物职业角色渗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从国家、学校、教材编写者等维度提出了合理化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