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特征性征象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CT特征性征象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共77枚PTMC的CT特征性征象,包括平扫CT值、强化方式、假包膜征、边缘中断征及钙化情况,并观察相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评估PTMC的CT特征性征象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测量69枚PTMC的平扫CT值,病理表现以实质为主型PTMC的CT值最低[(49.21±10.13)HU],间质为主型CT值最高[(66.42±16.64)HU],实质与间质比例相当型CT值介于两者之间,为[(57.17±11.75)HU];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枚PTMC中,32枚均匀强化,其中实质为主型10枚、间质为主型4枚、实质与间质比例相当型18枚;45枚不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为中央实质、外周间质为主34枚,肿瘤实质被间质分隔为岛状分布11枚.50枚有假包膜征,病理上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假包膜.CT平扫诊断边缘中断征与病理一致性最高(K=0.67).CT诊断钙化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0.32、1.00、42.86%.结论:PTMC的CT特征性征象有其相应的病理学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术(taVN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及设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双盲试验,拟纳入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taVNS组和假taVNS组各20例,并同期招募2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MCI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周期为24周,且在入组和出组时均行一次静息态fMRI检查和认知量表评估.预期结果:taVNS组、假taVNS组在脑功能上存在差异,且差异与治疗前后的认知量表评分降低相关.验证taVNS通过调控“前岛叶-楔前叶-背外侧前额叶”环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组织样本,其中胃癌6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检测各组组织样本中ARID1A、E-钙黏蛋白(E-cad-herin)以及EphA2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以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中ARID1A、E-cadherin、EphA2表达组间差
目的:探讨电针调节哮喘患者静息态下脑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变化情况.方法:招募1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采集电针前、电针大椎、风门、肺俞30 min后的静息态fMRI脑影像.分析2组局部一致性(ReH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分析哮喘患者电针前、后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结果:①电针前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左侧脑岛ReHo值升高(P<0.001).②以左侧脑岛为ROI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电针前哮喘组左侧脑岛与左侧中央前回
原发性痛经(PD)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作为治疗PD的一种辅助疗法,疗效确切,止痛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已成为PD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PD中枢镇痛的作用脑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影响了其在临床的推广、针灸理论的构建及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重点对针灸治疗PD脑机制的fMRI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不足,并对此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老年人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和视空间等认知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前期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fMRI技术探讨MCI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针刺治疗MCI疗效显著,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通过近年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fMRI研究进行综述,指出针刺能有效调节MCI患者的脑功能网络活动,进而揭示针刺疗法改善MCI患者认知程度、提高其记忆力的脑中枢机制,以期为MCI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