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除了生理运动效能外,还有行为效能、意识效能和生物电磁效能等等,可你知道人体与音乐有什么联系吗?一些身怀绝技的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常会独创演奏一曲曲新奇的拍脐音乐、鼓掌音乐、磕指音乐,以及母亲“心乐”、眼睛音乐、骨骼音乐等,让人惊叹不已!
人的心脏是每个人的要害部位。用手捂住胸口,就可感觉到心脏节奏有序地跳动,于是有人利用心的跳动奏出悦耳的音乐,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心声”。
那么,心脏是怎么演奏出动听的“心乐”来的呢?原来,心脏本身能发出一种低频电振波和生物磁脉冲。一些专家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这种振动波和脉冲信号,再把这些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便写出了心脏奏鸣曲。结果,这种“心乐”很受观众们的关注,在音乐会上大获成功。
多少年来,包括医生及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让烦躁不安的婴幼儿听听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安静下来呢?在美国,有人就录制了一种心脏抚儿音乐,它是录自母体胎盘内的血流声,再配合母亲心脏搏动声和大自然的水流声,运用电子合成技术录制而成的一种“心乐”。
根据临床实验,一些处于躁动状态的早产儿,在听到母亲的“心乐”后,出现了氧气饱和度上升、心跳和血压下降至正常指数等数种奇妙的现象。婴儿躺在摇篮里,听着妈妈的“心乐”,便会很快进入梦乡。
当你一个人在草原上散步,听到自己膝骨内传出微妙的响声,心情肯定会更加舒畅。受此启示,英国肯特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柯利亚副教授研制出了一种既是娱乐工具又是保健用品的骨骼音乐设备,不但能播出优美的旋律,而且还能探测、诊断腿骨。这是电子工程学在人类智能艺术方面的新尝试。
寺院里的大钟经撞击后会以一定频率发出悠扬的钟声,但当大钟有了裂缝,钟声的频率就会失常。这种现象引起了柯利亚副教授的注意,他说,当人的骨骼有裂缝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实验表明,胫骨内侧的细骨最低共鸣频率为120赫兹左右。有裂缝后,这部分就变成脆软声,频率就更低一些。他利用这种原理,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振动测试仪器贴在腿部,再通过电极反映到电脑演奏器。当人体运动时,计算机内就演奏出振奋人心的摇滚乐,使人精神更加奋起,使人有信心继续下一步的运动;如果听到呜咽呻吟、低婉哀伤的伤悲歌曲,那么就是骨骼出现了不正常,需要立即休息;如果休息了一段时间,悲曲还在播放,表明骨部失常比较严重,应迅速到医院检查、就诊。
这种人体骨骼音乐适合于人体的一些轻微运动和健身,例如散步、跳舞、爬山等健身活动。另外,刚投入体校的运动员也很适合演奏这种音乐,这样可以定时地检测骨骼,防患于未然,为自己以后的体育事业腾飞奠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就好比一支电声交响乐队,任何部位的肌肉都能演奏出别具一格的曲调。例如,单人乐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模拟自然音响,通过人体的不同部位,演奏不同的乐曲:一会儿海浪拍岸声,晚风细诉声;一会儿树叶瑟瑟声,鸟儿啁啾声;一会儿溪流潺潺声,瀑布咆哮声……音量可大可小,节奏可快可慢,远近距离可调节。“肌肉音乐”实际上是人体生物电流通过生物音乐演奏器演奏的一种声乐。这种演奏器主要由电子计算机、音乐模拟器(电子键盘)和带电极的导线组成。演奏时把导线的电极接在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上就行了。这时人体通过心理、意识和直觉控制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生物电流,会通过导线输入电子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编译程序后输送给能够模拟各种乐器的电脑,便可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在“肌肉音乐”演奏中,电子计算机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各种演奏程序。例如编制一个程序让演奏器在人体肌肉活动缓慢时奏出低音,而在活动频繁时奏出高音,同时肌肉的屈伸变化动作可使演奏器奏出一连串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音阶。所以舞蹈演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舞蹈动作,来控制生物音乐演奏器为自己伴奏。
另外,那些接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电极将分别演奏不同乐器的声音。只要一个人在他身体的各个部位接上电极,并使相关部位的肌肉同时活动起来,就可组成一支出色的单人乐队。
大脑会唱歌!这绝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确有其事。把人的脑电图记录下来研制成原始的“音乐卡”,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一种方法,把大脑的生物电活动情况记录下来编成音乐,并且不是杂乱无章的乐声,而是某种类似巴赫的赋格曲那样的音乐。
这是几年前由医学教授列文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就是首先把人的脑电图记录下来,然后按照特定的程序使其变成音乐,最后再把音乐记录下来。
这种音乐可以用来治病,主要是医治神经系统的疾病。具体做法是,把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大脑音乐记录下来,当他患病时再播放给他听。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效果颇佳,在200名患者中只有极少数人无效。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和筹措开发用的资金,列文教授还研制了一种名为“大脑音乐”的电脑游戏机。这种游戏机既可用于娱乐,也可用于教育。
如果能把大音乐家的大脑音乐记录下来加以比较,那就不仅使医学家特感兴趣,更会使音乐发烧友大感兴趣,所以列文教授说,他将建立一个“伟人大脑乐谱库”,因为这种大脑音乐可能就是一些大音乐家灵感的源泉。
(本文拒绝转载与网摘)
(编辑巧克力)
人的心脏是每个人的要害部位。用手捂住胸口,就可感觉到心脏节奏有序地跳动,于是有人利用心的跳动奏出悦耳的音乐,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心声”。
那么,心脏是怎么演奏出动听的“心乐”来的呢?原来,心脏本身能发出一种低频电振波和生物磁脉冲。一些专家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这种振动波和脉冲信号,再把这些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便写出了心脏奏鸣曲。结果,这种“心乐”很受观众们的关注,在音乐会上大获成功。
多少年来,包括医生及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让烦躁不安的婴幼儿听听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安静下来呢?在美国,有人就录制了一种心脏抚儿音乐,它是录自母体胎盘内的血流声,再配合母亲心脏搏动声和大自然的水流声,运用电子合成技术录制而成的一种“心乐”。
根据临床实验,一些处于躁动状态的早产儿,在听到母亲的“心乐”后,出现了氧气饱和度上升、心跳和血压下降至正常指数等数种奇妙的现象。婴儿躺在摇篮里,听着妈妈的“心乐”,便会很快进入梦乡。
当你一个人在草原上散步,听到自己膝骨内传出微妙的响声,心情肯定会更加舒畅。受此启示,英国肯特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柯利亚副教授研制出了一种既是娱乐工具又是保健用品的骨骼音乐设备,不但能播出优美的旋律,而且还能探测、诊断腿骨。这是电子工程学在人类智能艺术方面的新尝试。
寺院里的大钟经撞击后会以一定频率发出悠扬的钟声,但当大钟有了裂缝,钟声的频率就会失常。这种现象引起了柯利亚副教授的注意,他说,当人的骨骼有裂缝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实验表明,胫骨内侧的细骨最低共鸣频率为120赫兹左右。有裂缝后,这部分就变成脆软声,频率就更低一些。他利用这种原理,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振动测试仪器贴在腿部,再通过电极反映到电脑演奏器。当人体运动时,计算机内就演奏出振奋人心的摇滚乐,使人精神更加奋起,使人有信心继续下一步的运动;如果听到呜咽呻吟、低婉哀伤的伤悲歌曲,那么就是骨骼出现了不正常,需要立即休息;如果休息了一段时间,悲曲还在播放,表明骨部失常比较严重,应迅速到医院检查、就诊。
这种人体骨骼音乐适合于人体的一些轻微运动和健身,例如散步、跳舞、爬山等健身活动。另外,刚投入体校的运动员也很适合演奏这种音乐,这样可以定时地检测骨骼,防患于未然,为自己以后的体育事业腾飞奠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就好比一支电声交响乐队,任何部位的肌肉都能演奏出别具一格的曲调。例如,单人乐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模拟自然音响,通过人体的不同部位,演奏不同的乐曲:一会儿海浪拍岸声,晚风细诉声;一会儿树叶瑟瑟声,鸟儿啁啾声;一会儿溪流潺潺声,瀑布咆哮声……音量可大可小,节奏可快可慢,远近距离可调节。“肌肉音乐”实际上是人体生物电流通过生物音乐演奏器演奏的一种声乐。这种演奏器主要由电子计算机、音乐模拟器(电子键盘)和带电极的导线组成。演奏时把导线的电极接在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上就行了。这时人体通过心理、意识和直觉控制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生物电流,会通过导线输入电子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编译程序后输送给能够模拟各种乐器的电脑,便可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在“肌肉音乐”演奏中,电子计算机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各种演奏程序。例如编制一个程序让演奏器在人体肌肉活动缓慢时奏出低音,而在活动频繁时奏出高音,同时肌肉的屈伸变化动作可使演奏器奏出一连串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音阶。所以舞蹈演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舞蹈动作,来控制生物音乐演奏器为自己伴奏。
另外,那些接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电极将分别演奏不同乐器的声音。只要一个人在他身体的各个部位接上电极,并使相关部位的肌肉同时活动起来,就可组成一支出色的单人乐队。
大脑会唱歌!这绝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确有其事。把人的脑电图记录下来研制成原始的“音乐卡”,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一种方法,把大脑的生物电活动情况记录下来编成音乐,并且不是杂乱无章的乐声,而是某种类似巴赫的赋格曲那样的音乐。
这是几年前由医学教授列文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就是首先把人的脑电图记录下来,然后按照特定的程序使其变成音乐,最后再把音乐记录下来。
这种音乐可以用来治病,主要是医治神经系统的疾病。具体做法是,把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大脑音乐记录下来,当他患病时再播放给他听。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效果颇佳,在200名患者中只有极少数人无效。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和筹措开发用的资金,列文教授还研制了一种名为“大脑音乐”的电脑游戏机。这种游戏机既可用于娱乐,也可用于教育。
如果能把大音乐家的大脑音乐记录下来加以比较,那就不仅使医学家特感兴趣,更会使音乐发烧友大感兴趣,所以列文教授说,他将建立一个“伟人大脑乐谱库”,因为这种大脑音乐可能就是一些大音乐家灵感的源泉。
(本文拒绝转载与网摘)
(编辑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