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回应时代要求并对学校文化理念系统进行再思考和再建构的基础上,南京市金陵中学提出了“开放办学、科学管理、内涵发展、张弛有度、自由成长”的新时代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学校以学生发展目标为中心,建设了基于“生命-生活-生机-生态”的多维立体共生的“一体八维”工程,进行了金陵中学教育生态的整体架构。
关键词:教育生态;生态要素;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14-05
一、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在报告中,有一些指向未来的观点值得关注,如:“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报告认为,面对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批评当前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报告强调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多样性、多元化,也强调了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格局,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和十大战略任务,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中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重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等要求。这些都为我们中学管理者指明了办学方向。
新时代对全球治理人才和创新人才有哪些要求?金陵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理应有所担当和作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为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做出现实的安排,即建设金陵中学教育生态。我们也希望金陵中学教育生态的建设能对全国同类学校有所启发。
二、金陵中学文化理念系统再建构
为建设新时代金陵中学教育生态,我们必须对百年金中的文化理念系统进行再思考和再建构。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年,历经汇文书院(1888-1910)、金陵大学附中(1910-1951)、南京十中(1951-1988)时期,1988年百年校庆时更名为南京市金陵中学。在1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严谨治学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推崇教师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结合。近年来,学校坚持实施高品质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师生可持续和谐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美誉度与教育影响力。
校训内涵的再解释。金陵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勤、仁”。校训以“诚”为首。办好一所学校,不管是办学的人,还是教学的人,或是求学的人,最要紧的是讲求“诚”,即“诚心向学”。“真”即崇真尚实。在办学、治学、求学过程中,要拥有“不偏见、不固执、不苟合、不盲从,而使真理永得照澈天地间”的科学态度。“勤”即勤动手、勤动脑,强调学与用一致,理论与实际并重,博学与力行合一。“仁”即爱心、服务与奉献。要把“治学与做人”相结合,在育人中尤重“仁爱”精神的教化和熏陶。简言之,金陵中学师生要以诚为本、唯真是求、勤勉执着、仁怀天下。新时代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其中,“诚”“真”既是中华根、人格正,也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的体现;“勤”则还包含了勤健体和劳动素养教育。
办学理念的再梳理。金陵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一生”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长度,更重要的是一种生长状态。教育与当下生活密不可分,更要为未来人生做好准备。这里的“基”是“基础”,包括身体(生理与心理)与精神(知识和素养)的基础。而“奠基”既是主动合理的行为,也是师生、家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对民族未来负责”则是强调学校教育既要把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也要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与为国家、民族、人类做贡献结合起来。新时代,我们强调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打好德、身、心基础。
核心教育主张的再确立。金陵中学的教育主张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校园焕发绿色生机,让环境放射人文光芒”。学校传承百年人文内涵,注重创新育人场境,营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倡导生命课堂,优化学习方式,追求“绿色升学率”。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让课程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时代特质和科技内涵,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办学特色的再彰显。近年来,金陵中学与时俱进,赋予办学传统以新时代的教育特质: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教育,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德、身、心三育融合,立足学生长远发展;联智高校、重视竞赛、引进国际课程,提供多元出口选择;注重历史传承,坚守人文内核,创新育人场境,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少年精神”是金陵中学130余年教育文化理念的底蕴与精髓。在办学前期,“少年精神”表现为一种爱国精神、求真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一批抗日英烈校友(如金陵航空七烈士)和目前获知的26位两院院士校友便是明证。改革开放时期,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教育中心,从德、身、心融合到生涯规划教育,“少年精神”则是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体现。新时代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少年精神”的内涵则是少年梦想、青春文化、时代使命。纵观130余年建校史,贯穿三个阶段的“少年精神”是金中人对远大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对社会责任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是金中人解放思想、敢于创造的砥砺奋斗。这种“少年精神”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汇文书院时期校友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契合。正如校歌所唱:“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这种少年精神“思如潮”,创造精神“气如虹”,正激励着一代代金中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写出新时代金陵中学的“新少年中国说”。 五、对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再认识
2015年,我们就提出了建设学校教育生态的设想,从起点、过程到教育生态的理想模型的构建,我们有一些思考与感悟。
追溯教育本源。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育生态的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试图一蹴而就。
回应当下关切。对如今的高中教育,家长更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社会更关心终端结果(高考成绩),行政部门也多用数据排名等方式来指挥办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育人,不育分,学校无法生存;只育分,不育人,则有违教育者的良知。所以,教育生态的建设要努力在育人和育分之间找到平衡点。只要条件许可,还是要坚持育人为先。
传承办学精髓。130余年来,金陵中学始终坚持对体育、艺术的重视,引导学生塑造完整人格,涵养人文素养。汇文书院如此,今天仍是如此。近些年,学校坚持每周4节体育课排入课表,注重学生德、身、心融合成长,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中心的设立,从“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基地”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准博士培养站”“未来卓越工程师”项目,“德育”“身心”“生涯”“创造”等关键词始终回响在金中人的耳边,这些也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核心办学元素。
面向未来定位。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学生,更应该想着他20年、30年以后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对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一定要加以思考和规划。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生命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化学组江敏老师根植于金中课堂的“基于科学本质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校的选修课、社团、节日活动等给学生成长提供了高品质、可选择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在丰富多元的校園文化中获得成长的愉悦感、成就感和自由感。不仅是眼前功利的分数,目前获知的26位两院院士校友,首届星光班毕业生中近77%获得保研资格、13%获得直接攻博资格,都是金陵中学办学理念和教育品质的最好佐证。
汇聚多方力量。学校不是孤岛,而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态建设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校园内部的生态看似独立,实则不然,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家长、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一些教育制度、体制、机制。但作为有教育良知的学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比别人早想一点,早走一步,汇聚多方力量,不忘教育初心,做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130余年的金陵中学,让人敬而仰之。作为这所名校的校长,我的心头总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身处浮躁世界,我内心宁静而坚定。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如何在创新中前行,如何在俗世中超脱,对我而言,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和过程。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关键词:教育生态;生态要素;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14-05
一、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在报告中,有一些指向未来的观点值得关注,如:“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报告认为,面对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批评当前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报告强调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多样性、多元化,也强调了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格局,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和十大战略任务,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中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重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等要求。这些都为我们中学管理者指明了办学方向。
新时代对全球治理人才和创新人才有哪些要求?金陵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理应有所担当和作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为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做出现实的安排,即建设金陵中学教育生态。我们也希望金陵中学教育生态的建设能对全国同类学校有所启发。
二、金陵中学文化理念系统再建构
为建设新时代金陵中学教育生态,我们必须对百年金中的文化理念系统进行再思考和再建构。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年,历经汇文书院(1888-1910)、金陵大学附中(1910-1951)、南京十中(1951-1988)时期,1988年百年校庆时更名为南京市金陵中学。在1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严谨治学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推崇教师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结合。近年来,学校坚持实施高品质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师生可持续和谐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美誉度与教育影响力。
校训内涵的再解释。金陵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勤、仁”。校训以“诚”为首。办好一所学校,不管是办学的人,还是教学的人,或是求学的人,最要紧的是讲求“诚”,即“诚心向学”。“真”即崇真尚实。在办学、治学、求学过程中,要拥有“不偏见、不固执、不苟合、不盲从,而使真理永得照澈天地间”的科学态度。“勤”即勤动手、勤动脑,强调学与用一致,理论与实际并重,博学与力行合一。“仁”即爱心、服务与奉献。要把“治学与做人”相结合,在育人中尤重“仁爱”精神的教化和熏陶。简言之,金陵中学师生要以诚为本、唯真是求、勤勉执着、仁怀天下。新时代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其中,“诚”“真”既是中华根、人格正,也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的体现;“勤”则还包含了勤健体和劳动素养教育。
办学理念的再梳理。金陵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一生”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长度,更重要的是一种生长状态。教育与当下生活密不可分,更要为未来人生做好准备。这里的“基”是“基础”,包括身体(生理与心理)与精神(知识和素养)的基础。而“奠基”既是主动合理的行为,也是师生、家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对民族未来负责”则是强调学校教育既要把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也要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与为国家、民族、人类做贡献结合起来。新时代,我们强调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打好德、身、心基础。
核心教育主张的再确立。金陵中学的教育主张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校园焕发绿色生机,让环境放射人文光芒”。学校传承百年人文内涵,注重创新育人场境,营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倡导生命课堂,优化学习方式,追求“绿色升学率”。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让课程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时代特质和科技内涵,提高课程的实施效率,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办学特色的再彰显。近年来,金陵中学与时俱进,赋予办学传统以新时代的教育特质: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教育,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德、身、心三育融合,立足学生长远发展;联智高校、重视竞赛、引进国际课程,提供多元出口选择;注重历史传承,坚守人文内核,创新育人场境,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少年精神”是金陵中学130余年教育文化理念的底蕴与精髓。在办学前期,“少年精神”表现为一种爱国精神、求真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一批抗日英烈校友(如金陵航空七烈士)和目前获知的26位两院院士校友便是明证。改革开放时期,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教育中心,从德、身、心融合到生涯规划教育,“少年精神”则是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体现。新时代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少年精神”的内涵则是少年梦想、青春文化、时代使命。纵观130余年建校史,贯穿三个阶段的“少年精神”是金中人对远大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对社会责任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是金中人解放思想、敢于创造的砥砺奋斗。这种“少年精神”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汇文书院时期校友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契合。正如校歌所唱:“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这种少年精神“思如潮”,创造精神“气如虹”,正激励着一代代金中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写出新时代金陵中学的“新少年中国说”。 五、对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再认识
2015年,我们就提出了建设学校教育生态的设想,从起点、过程到教育生态的理想模型的构建,我们有一些思考与感悟。
追溯教育本源。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育生态的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试图一蹴而就。
回应当下关切。对如今的高中教育,家长更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社会更关心终端结果(高考成绩),行政部门也多用数据排名等方式来指挥办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育人,不育分,学校无法生存;只育分,不育人,则有违教育者的良知。所以,教育生态的建设要努力在育人和育分之间找到平衡点。只要条件许可,还是要坚持育人为先。
传承办学精髓。130余年来,金陵中学始终坚持对体育、艺术的重视,引导学生塑造完整人格,涵养人文素养。汇文书院如此,今天仍是如此。近些年,学校坚持每周4节体育课排入课表,注重学生德、身、心融合成长,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研究性学习到创新中心的设立,从“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基地”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准博士培养站”“未来卓越工程师”项目,“德育”“身心”“生涯”“创造”等关键词始终回响在金中人的耳边,这些也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核心办学元素。
面向未来定位。金陵中学教育生态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学生,更应该想着他20年、30年以后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对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一定要加以思考和规划。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生命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化学组江敏老师根植于金中课堂的“基于科学本质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校的选修课、社团、节日活动等给学生成长提供了高品质、可选择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在丰富多元的校園文化中获得成长的愉悦感、成就感和自由感。不仅是眼前功利的分数,目前获知的26位两院院士校友,首届星光班毕业生中近77%获得保研资格、13%获得直接攻博资格,都是金陵中学办学理念和教育品质的最好佐证。
汇聚多方力量。学校不是孤岛,而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态建设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校园内部的生态看似独立,实则不然,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家长、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一些教育制度、体制、机制。但作为有教育良知的学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比别人早想一点,早走一步,汇聚多方力量,不忘教育初心,做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130余年的金陵中学,让人敬而仰之。作为这所名校的校长,我的心头总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身处浮躁世界,我内心宁静而坚定。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如何在创新中前行,如何在俗世中超脱,对我而言,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和过程。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