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移植骨桥的三维纵向变化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

方法

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

结果

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

结论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100例肺癌患者在自愿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均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我院胸心血管外科确诊为肺癌.本研究以先对
目的:探究葛根素治AION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AION早期患者分组:对照组(n=4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观察组(n=40例,葛根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