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娱的古戏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寅新春,北国的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在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的大理喜洲镇,却是一派“草长莺飞”的景象。
  喜洲,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它像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静静地躺在苍山洱海的怀抱中。在历经了两千多年不同文化的融合与选择后,虽然接受了异质文化的熏染,但这里仍保留着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在其中,那古色古香的方寸戏台承载着的洞经古乐和白族歌舞,尤显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在脍炙人口“风花雪月”四景所环绕的大理沃野阡陌中,星罗棋布地保存着多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戏台,它们犹如撒落在洱海沿岸的珍珠,构成了一道特有的文化风景。戏台亦称歌台、乐台、乐亭等,就是人们用于听戏、观舞、演奏歌乐的场所。大凡民俗节令,这些地方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听戏、观灯、对调子,热闹非凡。在乡间,乐音具有通神的魅力,载歌载舞的倾情宣泄,非为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消遣,而是以求“神人以和”。农耕时代,人们的一切生活只能源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因此,为了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人与自然同位一体的格局,人们便以符号化的歌舞形式取悦于神,希望吉祥降临于族群和村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白族戏台的修建,台口多与村里的本主庙相对应,这是源于一种风水观:台口面对神庙,可以避免风雨侵扰神台、也隐喻演出的娱神功能。所以,有歌谣唱道:神庙里真热闹,天天在烧香、天天有戏唱。经过时代由圣而俗的变迁,戏台的功能已衍化成了乡村礼俗与民间歌乐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间。我们在喜洲严家大院参观时,洞经会的张大爷就告诉我们:他们组建的洞经乐会,成员大多是州县退休还乡职工和爱好文艺的村民,闲暇时大伙凑在一起,玩玩自己喜欢的乐器,每逢村里本主节或民俗节令,他们都会在古戏台上奏洞经,与此同时,传统的民间歌乐也会同台竞技,表达出乡村文化共同参与的和谐景象。
  本主庙作为白族村寨的吉祥之地,多与大青树、戏台、神泉构成地景象征。当我们赶到河矣城村的本主庙时,身穿民族服装的金花、阿鹏们在戏台上下载歌载舞、早已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据村文艺队负责人王大伯介绍,在这种以戏台为载体的祭祀礼仪上,每个村民小组都会有一个表演方阵,轮流表演霸王鞭舞或其他自编舞蹈,人人都在生活中获得美的享受。正是这种“人人参与”的结构关系,表现出特定人群的文化心理决定着他们对自身文化符号的描述方式和传达方式,体现出宗教和民俗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人神同乐这种社会和谐秩序同构一体的美丽光环与生命活力。同其他村寨一样,河矣城村也组建了洞经乐队、歌舞队、龙灯鼓乐会等,在每年的大年初三,二月初三,四月二十四,六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三,十月二十五这些白族吉祥的日子,都会在戏台上开展相应的活动。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正是这些民间歌乐,以仪式的隐喻,把村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建构起了一种充溢着和谐氛围的生存环境。正如河矣城的村碑上所表达的那样:“矣城坐落洱海滨,仙都圣地育群英;构建和谐迎盛世,弘扬善德怡民心。”
  古戏台作为白族民众人文情感记忆的载体之一,更作为一种和谐文化的心理空间,它横亘在人们精神与物质之间,以一种仪式的表达,使人们从戏台中获得了血缘的认同,享受着声音带来的愉悦。作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古戏台至今仍然以草根的力量,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民众日常的生活与仪式的生活一起,构成了乡村文化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成为人们增强族群认同、加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更是云南丰富的民间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杨英: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义龙
其他文献
何谓本主?白族民间常说:“本主,本主,本境福主”。本主就是白族村村寨寨的保护神;一村一本主是掌管本村寨村民生死祸福的神灵。  本主崇拜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根据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史学界的一致看法是起源于原始宗教,形成与中原唐、宋同时代的南诏国、大理国时期。  白族村民的本主,能护国佑民,能保护人们清吉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村民的一切似乎都掌握在本主手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十二个县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白族的居住,经历了洞穴(山洞穴居)、叉叉房、茅草房、土掌房、瓦房等,而今,农村也渐渐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钢筋混凝土“洋楼”。  白族民居一般选择在有一定坡度的背风向阳靠上的地方。挖出平台后用石头奠基,白语称“下石脚”。西南部用土基(土坯)垒墙。东南部用含一定量砂石的生土,发水至手捏成团后,两边夹起板子一层层冲(夯)实,茅草或稻草铺顶,瓦顶最初只是大户人家或庙宇后逐渐演变为瓦房,现在又向混凝土结构发展,
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嶲、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彝族。  漾濞彝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文化特色像山水一样秀美多姿、内涵丰富,有崇拜山川草木之神的宗教文化、最古老的史前艺术《点苍山西坡崖画》、被彝族称为《古署》的唢呐曲调为主线的音乐等等。独有文化和民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