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夹芯复合结构力学性能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膨化的长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为芯材,双向碳纤维织物增强聚碳酸酯为面板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制备夹芯复合结构.研究了不同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与芯层面密度对夹芯复合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破坏形式和侧压破坏形式.结果表明,随芯层厚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比弯曲强度、冲击强度、侧压强度和比侧压强度减小,而弯曲刚度和冲击总吸能先增大后减小,转折点发生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5 mm时.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相同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刚度、冲击强度、冲击总吸能和侧压强度增大;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4 mm或5 mm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比弯曲强度和比侧压强度减小;在夹芯复合结构厚度为6 mm条件下,随着芯层面密度的增加,夹芯复合结构的比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比侧压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夹芯复合结构的弯曲破坏形式是面板破坏和芯层分层;侧压破坏形式是压缩/弯曲破坏.
其他文献
通过芘衍生物(P1)上的羟基(—OH)和异氰酸基(—N=C=O)反应,将P1连接到聚氨酯(PUR)体系中,制备出一种新型PUR/P1光学非线性复合材料。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Z–扫描测试仪器等对PUR/P1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在15 ps和4 ns激光脉冲宽度激发下,PUR/P1复合材料表现出反饱和吸收和优异的光限幅性能,随着P1含量的增加,PUR/P1复合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增大,当P1质量分数为0.3%时,PUR/P1复合材料在15 ps和4 ns激光脉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g-GMA),探讨不同接枝率PE-LLD-g-GMA及其含量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分析PBT增韧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增韧剂PE-LLD-g-GMA接枝率的增加,PBT的缺口冲击冲击强度增大;当添加15份接枝率为2.18%的PE-LLD-g-GMA时,材料出现脆–韧转变,缺口冲击强度达到35.68 kJ/m2,相比纯PBT提高580.9%
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摆锤冲击试验机、水平–垂直燃烧测定仪、紫外加速老化设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等测试手段,评价了阻燃剂含量、增韧剂含量、耐紫外老化助剂种类对聚酰胺66(PA66)力学性能、阻燃性能、耐紫外老化及热性能等的影响,制备了耐紫外无卤阻燃增韧增强PA66。研究结果显示,添加17份有机次磷酸盐,3份聚磷酸三聚氰胺,增强PA66的阻燃性能就可以达到UL 94 V–0级(1.6 mm),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为7.5 kJ/m2。添加9份增韧剂聚烯烃弹性体接枝马来酸酐(
为解决芳纶纤维(AF)增强复合材料成形过程中工艺复杂、周期长、人工干预多、成形加工难等问题,基于连续纤维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了AF增强聚乳酸(PLA)(PLA/AF)复合材料,实现从原料到复合材料的直接成形。探索了AF取向、打印速度、打印层厚、打印间距工艺参数对PLA/AF复合材料样品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F单向取向的复合材料样品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为11.84 MPa;在打印层厚为0.75 mm、打印间距为1.2 mm工艺参数下,随着打印速度的增加,复合材料样品的层间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
为更好地将光导纤维应用于智能纺织品,综述了近年来光导纤维的种类与制备、由其织造而成的光纤发光织物的存在形式、特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光导纤维在这些形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光织物的应用,总结了光纤发光织物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并结合发光织物用光导纤维的具体要求和发光织物的必要属性,针对目前光导纤维制备光纤发光织物实现商业化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光纤发光织物应具有类似服用的性能、改善光导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提高光纤发光织物的耐用性以及实现高发光亮度、均匀发光等特性,为光导纤维在智能纺织品上应用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综
采用热压罐成型工艺,分别制备环氧树脂(EP)含量为38%、铺层参数为[0°/+45°/–45°/90°]5的EP/GF层合板1,EP含量为33%、铺层参数为[0°/+45°/–45°/90°]5的EP/GF层合板2和EP含量为33%、铺层参数为[0°/90°/0°/+45°/–45°/90°/0°/+45°/–45°/90°]1s的层合板3。研究了EP含量、铺层参数对EP/GF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室温干态、–50℃低温干态、80℃高温干态和高温湿态四种环境试验条件下对层合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
通过盐酸处理膨胀蛭石得到酸化蛭石,利用酸化蛭石、多聚甲醛和三聚氰胺原位合成具有有机无机连续结构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酸化蛭石,然后使用MF/酸化蛭石、石油醚、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二甲硅油和甲酸制备硬质三聚氰胺甲醛(RMF)泡沫。研究酸化蛭石对RMF泡沫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热导率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蛭石表面存在羟基,酸化蛭石与三聚氰胺和甲醛反应形成具有连续结构的MF/酸化蛭石,Si-O-C结构把蛭石和三嗪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增大了三嗪环之间的距离,提高了RMF泡沫的压缩强度,同
在使用电子束辐照实现聚己内酯(PCL)交联过程中,研究了辐照剂量及交联助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用量对PCL材料交联程度的影响。采用熔融挤出及注塑成型方法制备了TMPTA质量分数为0%~2%的PCL板材。对几种PCL板材施加10~50 kGy的辐照后,通过分析PCL材料的凝胶含量确认其交联程度,发现PCL材料的交联程度随辐照剂量增加而上升,而添加TMPTA能够显著提高同等辐照剂量下PCL的交联程度。对比了交联程度不同的PCL材料在熔点、形状记忆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差异,随着PCL材料交联程
设计了一副支架接头塑件三板注塑模具,模具有三次开模、两次顶出动作。模腔布局为一模一腔,使用单点点浇口浇注。设计了两个复杂脱模机构,第1个为油缸驱动三次抽芯脱模复合机构,该机构利用两个重叠滑块对塑件实施三次抽芯动作,第1次完成内壁型芯的抽芯动作,第2次完成外壁局部型腔件的抽芯动作,第3次完成外壁滑块的抽芯动作;第2个为浮动式油缸滑块顶出脱模复合机构,该机构通过油缸滑块机构的浮动顶出对塑件实施两次顶出脱模,第1次通过顶出板将油缸滑块机构浮动顶出,完成塑件外壁局部区域的顶出脱模;第2次由油缸推动油缸滑块机构上的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以聚酰胺弹性体基永久性抗静电剂、乙烯–乙酸乙烯酯塑料(EVAC)、增容剂乙烯–乙酸乙烯酯塑料接枝马来酸酐(EVAC-g-MAH)为原料,制备EVAC抗静电复合材料。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复合材料的相容性,使用高阻计、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抗静电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最后通过耐水洗测试表征了复合材料抗静电性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EVAC-g-MAH的引入可以提升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而永久性抗静电剂的加入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而且能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