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调研了解了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需求现状、评价及要求,提出了中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化工;人才需求调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工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熟练从事化工及相关行业一线生产、管理等岗位群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缩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对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临江工业园区46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并重点对杭州传化集团、万向集团、百合花集体等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企业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以了解企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以及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征询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从企业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根据岗位需要的不同,企业各个部门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55%的企业未来三年招收中职化工毕业生的人数将增加。目前,杭州许多化工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高学历学生往往自我定位比较高,不安心于一线生产岗位,所以一线生产操作人员主要来源于中职毕业生及以下学历者(主要是农民工)。中职化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分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中职化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生产一线(主要是化学检验、化工总控、有机合成、干燥、精馏、反应釜等)和生产管理(主要是班组管理、工段管理以及车间管理)等基础岗位,而在研发、物流、营销等其他部门所占比重较小。基础岗位是化工生产的主力军,岗位人才的需求量大,相对于农民工而言,中职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几年的锻炼,表现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往往提升为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生产管理人员。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化工企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及发展前景。
2.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评价
我们对46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走访,并对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以了解这些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评价,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满意度汇总表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两种调研方式得到的结果,在四个选项的比率基本一致。多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基本认可的,认为中职化工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基本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相对于高学历的人才而言,中职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能合理地自我定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强,流动性小、稳定性强等优势。但是,多数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也普遍存在着能从事的工种单一,技术不精,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
3.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化工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对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有:○1能识读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PID图和简单设备图;○2能认识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常用仪器、仪表和设备;○3能熟练操作典型设备和仪器;○4能排除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5能对原料、中间体和产品进行检验操作;○6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控制软件等。
另外,化工生产涉及易燃、易爆及有毒化学品,属于高危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目前的中职化工毕业生离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职化工教育应与时俱进,瞄准企业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中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杭州化工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化工毕业生在本地区人才需求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应继续推进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构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服务应地方经济,课程设置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目前,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或《化工分析》)、《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等,一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化工制图》、《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化工工艺基础》、《化工机械及维修》,个别学校还开设了《工业分析》、《过程自动化》、《食品化学》等专门化方向课程,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为本位构建的,课程设置沿袭大学模式,课程之间没有衔接,教学内容偏重学科,偏重理论,与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化学检验方面,与化工工艺相关的极少,这导致了学生化工生产实践操作技能的严重欠缺与不足。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是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体系应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具备以下特点[1]:①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③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理念和专业能力是課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很多化工专业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和技能教学能力。我们认为,现阶段本专业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是“向上读”,而是“向下走”。
(1)“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或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企业或行业、高校专家开设讲座,以了解化工行业的新装置、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将其应用在教学中。
(2)“专家引领”和“个体探索”相结合。邀请教育专家讲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职能,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或师傅,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生产和教学实践,编写教学项目,开展“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中职学校化工专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以确保学生学会典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及维护保养,学会各种安全设施与设备的使用。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巩固校内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水平。这也要求化工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方便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主动适应合作企业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为企业提供多维、有效的服务,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蒋绵绵,黄鹏程.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3(7).
关键词:中职化工;人才需求调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工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熟练从事化工及相关行业一线生产、管理等岗位群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缩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对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临江工业园区46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并重点对杭州传化集团、万向集团、百合花集体等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企业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以了解企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以及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征询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从企业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根据岗位需要的不同,企业各个部门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55%的企业未来三年招收中职化工毕业生的人数将增加。目前,杭州许多化工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生产操作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高学历学生往往自我定位比较高,不安心于一线生产岗位,所以一线生产操作人员主要来源于中职毕业生及以下学历者(主要是农民工)。中职化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分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中职化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生产一线(主要是化学检验、化工总控、有机合成、干燥、精馏、反应釜等)和生产管理(主要是班组管理、工段管理以及车间管理)等基础岗位,而在研发、物流、营销等其他部门所占比重较小。基础岗位是化工生产的主力军,岗位人才的需求量大,相对于农民工而言,中职毕业生在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几年的锻炼,表现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往往提升为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生产管理人员。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化工企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及发展前景。
2.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评价
我们对46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走访,并对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以了解这些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评价,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满意度汇总表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两种调研方式得到的结果,在四个选项的比率基本一致。多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基本认可的,认为中职化工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基本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相对于高学历的人才而言,中职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能合理地自我定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强,流动性小、稳定性强等优势。但是,多数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也普遍存在着能从事的工种单一,技术不精,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
3.企业对中职化工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化工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对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有:○1能识读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PID图和简单设备图;○2能认识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常用仪器、仪表和设备;○3能熟练操作典型设备和仪器;○4能排除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5能对原料、中间体和产品进行检验操作;○6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控制软件等。
另外,化工生产涉及易燃、易爆及有毒化学品,属于高危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目前的中职化工毕业生离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职化工教育应与时俱进,瞄准企业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中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杭州化工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化工毕业生在本地区人才需求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是,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应继续推进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构建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服务应地方经济,课程设置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目前,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中,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或《化工分析》)、《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等,一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化工制图》、《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化工工艺基础》、《化工机械及维修》,个别学校还开设了《工业分析》、《过程自动化》、《食品化学》等专门化方向课程,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为本位构建的,课程设置沿袭大学模式,课程之间没有衔接,教学内容偏重学科,偏重理论,与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化学检验方面,与化工工艺相关的极少,这导致了学生化工生产实践操作技能的严重欠缺与不足。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是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体系应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具备以下特点[1]:①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③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理念和专业能力是課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很多化工专业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和技能教学能力。我们认为,现阶段本专业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是“向上读”,而是“向下走”。
(1)“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或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企业或行业、高校专家开设讲座,以了解化工行业的新装置、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将其应用在教学中。
(2)“专家引领”和“个体探索”相结合。邀请教育专家讲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职能,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或师傅,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生产和教学实践,编写教学项目,开展“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中职学校化工专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以确保学生学会典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及维护保养,学会各种安全设施与设备的使用。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巩固校内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水平。这也要求化工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方便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主动适应合作企业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为企业提供多维、有效的服务,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使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蒋绵绵,黄鹏程.中等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