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些“意外”事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教学魅力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或许会欣喜地发现,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
【关键词】动态生成 开放资源 课堂主权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些“意外”事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教学魅力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或许会欣喜地发现,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总之,当我们“邂逅”课堂中的“意外”时,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捕捉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情意浓浓,焕发生命活力。
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资源建设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在现实课堂中需要做什么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一谈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一些反思:
(一)尊重生成,学生课堂主权的释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探究获得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案例: 在一次写景的习作课上,我带着学生到学校的植物园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特点。学生们欢呼雀跃地来到植物园,三三两两地分开了。突然有学生喊起来:“西瓜虫,这儿有好多西瓜虫,快来看哦!”同学们听到有西瓜虫,一下子就围了过去,蹲下来捕捉西瓜虫。我连忙赶过去,有的同学已经把西瓜虫放在手掌上了,有的同学在地上逗西瓜虫……我想制止,因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写景色,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教师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了。但是的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真不忍心去打断,何不让学生观察西瓜虫,写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呢?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仔细观察西瓜虫,描述一下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一下子更来劲了,跑来告诉老师:“西瓜虫的壳很硬,身体很软。”“西瓜虫还有小尾巴,很小很小的。”“西瓜虫还会装死!”“西瓜虫的眼睛长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收获颇丰。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于儿童世界自然生成的探究性,教师不应扼制,而应鼓励,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涌出。此时,教师应及时调整课前预设,尊重学生的探究选择,甚至可以在生成中更换研究的主题。当然,有时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课上来不及探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课外的学习更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但让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使生成的问题成为连接课内外的桥梁。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个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备课再精细,预设再广博,也不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和谐”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捕捉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措施,善搭桥,巧迁移,就可以收获意外的精彩。
(三)开放生成,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成为学生继续讨论的原动力。教师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创设具有自身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性资源。
案例:我在教学《蒲公英》寓言故事的时,在教完内容,揭示寓意“不要被事物表面的美丽所迷惑”后。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这一颗颗可爱的小降落伞,你会飞到哪里去生长?”学生都大声答道“我们会到泥土中生长!”“大地这么辽阔,你会去哪里?”我追问道。学生纷纷解答,有到屋顶的,有到河边的,有到窗台的……我看到了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满意地点头说:“你们都听懂太阳公公的话了!”这时,学生高高举起手:“我要到沙漠中去生长!”引起大家一片哗然,我追问:“为什么呢?”“我要到沙漠中去找到绿洲生长,我先去长,如果那里适合我长大,以后大家都去,让沙漠变成茫茫的草原!”
显然,创设高层次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共享的效果。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任职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绪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化设计。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韵味。
(四)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有人估算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2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地面临挑战,只有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因时而变,因情而变,表现出种种积极状态,密切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不断走向圆满。让我们的课堂为无法预约的精彩喝彩,为意外的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卞志鹃.从直觉走向深刻和智慧
[3]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关键词】动态生成 开放资源 课堂主权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这些“意外”事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展示教学魅力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或许会欣喜地发现,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总之,当我们“邂逅”课堂中的“意外”时,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捕捉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情意浓浓,焕发生命活力。
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资源建设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在现实课堂中需要做什么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一谈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一些反思:
(一)尊重生成,学生课堂主权的释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探究获得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案例: 在一次写景的习作课上,我带着学生到学校的植物园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特点。学生们欢呼雀跃地来到植物园,三三两两地分开了。突然有学生喊起来:“西瓜虫,这儿有好多西瓜虫,快来看哦!”同学们听到有西瓜虫,一下子就围了过去,蹲下来捕捉西瓜虫。我连忙赶过去,有的同学已经把西瓜虫放在手掌上了,有的同学在地上逗西瓜虫……我想制止,因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写景色,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教师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了。但是的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真不忍心去打断,何不让学生观察西瓜虫,写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呢?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仔细观察西瓜虫,描述一下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一下子更来劲了,跑来告诉老师:“西瓜虫的壳很硬,身体很软。”“西瓜虫还有小尾巴,很小很小的。”“西瓜虫还会装死!”“西瓜虫的眼睛长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收获颇丰。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于儿童世界自然生成的探究性,教师不应扼制,而应鼓励,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涌出。此时,教师应及时调整课前预设,尊重学生的探究选择,甚至可以在生成中更换研究的主题。当然,有时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课上来不及探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课外的学习更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但让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使生成的问题成为连接课内外的桥梁。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个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备课再精细,预设再广博,也不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和谐”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捕捉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措施,善搭桥,巧迁移,就可以收获意外的精彩。
(三)开放生成,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成为学生继续讨论的原动力。教师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创设具有自身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性资源。
案例:我在教学《蒲公英》寓言故事的时,在教完内容,揭示寓意“不要被事物表面的美丽所迷惑”后。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这一颗颗可爱的小降落伞,你会飞到哪里去生长?”学生都大声答道“我们会到泥土中生长!”“大地这么辽阔,你会去哪里?”我追问道。学生纷纷解答,有到屋顶的,有到河边的,有到窗台的……我看到了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满意地点头说:“你们都听懂太阳公公的话了!”这时,学生高高举起手:“我要到沙漠中去生长!”引起大家一片哗然,我追问:“为什么呢?”“我要到沙漠中去找到绿洲生长,我先去长,如果那里适合我长大,以后大家都去,让沙漠变成茫茫的草原!”
显然,创设高层次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动态生成的资源达到共享的效果。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任职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绪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化设计。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韵味。
(四)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有人估算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2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地面临挑战,只有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因时而变,因情而变,表现出种种积极状态,密切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不断走向圆满。让我们的课堂为无法预约的精彩喝彩,为意外的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卞志鹃.从直觉走向深刻和智慧
[3]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