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冬季水温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温是南水北调中线冬季输水冰情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中线工程总干渠冬季水温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维水温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气象冷暖冬条件与不同输水流量方案下总干渠沿线水温变化过程,揭示水温沿线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冬季输水调度运行建议。结果表明:总干渠沿线自南向北各闸站水温沿程降低,大部分工况显示冬季水温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同一气象条件下,输水流量越大,沿线水温降幅就越小,如在2013年冷冬典型年份下,陶岔渠首输水流量150 m3/s时沿程降温率为0.37℃/100
其他文献
塔里木河水资源矛盾突出,为了确保塔里木河中游生态需水量,本文分析了塔里木河基本概况,以阿拉尔、英巴扎和恰拉水文站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额法对塔里木河中游河道水面蒸发进行了研究,采用Tennant法对塔里木河河道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提出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英巴扎和恰拉站河道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3.58亿m3、8.97亿m3和3.16亿m3,该方法为生态基流分析计算提供了依据。
“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实践,在国外已经有了若干年的经验,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仍然是一个新的提法,一种创新.这一建议的提出,对于我国交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升大众对交
期刊
根据1951—2012年大渡河流域内气象站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铜街子站年径流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识别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基于小波分析法检验其周期成分,采用有序聚类法、累积距平法及Pettitt法诊断年径流量突变点,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2年大渡河流域年径流量整体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中,1951—1968和1988—2012年期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1969—1987年期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年
河西走廊,是甘肃境内一条沿着祁连山脉、长约1200公里的狭长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张骞凿空西域,到
期刊
传统方法忽视草本群落对缓冲堤岸的影响,设计的堤岸断面层数较少、弧度偏低,导致过滤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因此考虑生态防洪,设计全新的河流缓冲带柔性堤岸断面。该方法结合草本群落特征,设计缓冲带位置和宽度;根据堤岸断面模型,设置断面层数和弧度。测试结果:此次设计的河流缓冲带柔性堤岸,对污染物有更好的过滤效果。
为了研究大坝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100%和孔隙水饱和度100%是否具有唯一对应关系,成型了不同粉煤灰掺量(0、35%)的大坝二级配混凝土试件,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获得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结合称重试验计算获得混凝土孔隙水饱和度。结果表明:绝湿状态下,水胶比0.5的大坝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始终为100%,然而对应的孔隙水饱和度并不一定为100%,不掺粉煤灰与掺35%粉煤灰的混凝土的孔隙水饱和度分别为85%~89%和73%~76%,即大坝混凝土孔隙水饱和度100%对应于内部相对湿度100%,而内部相对湿度100%不
本文根据对龙江县水资源现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于满足未来县域水资源情况、水利工程情况、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等因素,结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区域水资源条件、允许开发利用上限及水资源调配能力等,对全县、流域及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分别确定各开发利用区的范围,并分析超载原因,提出管控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其中,交通文化遗产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情感、经济、生态等多种价值特点于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期刊
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交通道路及设施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及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遗留下的众多古代交通文化遗产,以科学的实物证据为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在交通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独特创造。交通遗产是人类在交通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具有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实物与遗存。中国交通遗产主题明确、内涵清晰、时空广阔、成就巨大,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汤旺河汤原段为研究区域,以《水利部河长办关于印发〈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的通知》推荐的指标为基础,建立涵盖盆、水、社会服务功能3大准则层,总计12项指标层的汤旺河评价体系,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基于AHP-模糊综合法对河流健康进行了评价。评估结果显示汤旺河汤原段非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