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范式中的艺术类型——黑格尔艺术类型的启蒙现代性飞跃与审美现代性困境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构建了统一的世界历史哲学,使历史与艺术找回了深刻关联,真正确立了艺术史的观念。他理解的艺术类型不是艺术分类,而是世界历史的艺术形态,由此世界史与艺术史实现了同构。他将理性视为世界史与艺术史的共同本质,呈现出现代性内部启蒙理性与审美感性的双重结构。在提升审美感性为艺术史的建构材料的同时,他使理性成为支配艺术的决定力量,导致艺术在审美感性领域的独立意义被取消。理性的启蒙现代性与感性的审美现代性之间的结构失衡乃是整个现代性合法性危机的写照。在日趋复杂的艺术实践现场中,充分反思黑格尔艺术类型学说、重建历史理性、确立新的艺术史理解观,是走出审美现代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基督教的经文叙述中,触摸耶稣复活的身体是重要的确认手段,但这种触摸似乎对女性见证者是禁止的,对男性见证者则是鼓励的,由此引发了有关触摸的一系列神学问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14世纪的乔托到15世纪的安杰利科和16世纪的提香,在神学理解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方式对触摸这一母题进行视觉化阐释,从对触摸的象征性再现转向了触感的视觉性置换。在今天,对这一转换的多角度阐释有助于重新理解文艺复兴时代的图像之"思"。
《艺文类聚》辑录先唐赋近九百篇,体现出明确的赋学辨体批评意识。该著采取"唯名是从,以题定体"的方法界定赋作,廓清了赋与非赋的界限,区分了颂、七、吊文、难、连珠等与赋相近的文体。采用"据实辑录,以实定体"的方法,辑录了若干篇题目中没有明显体裁标识的赋,体现了重名更重实的辨体意识。将《楚辞》作为一个整体,单独辑录在相关子目"事"的部分,别《楚辞》于赋,彰显了《楚辞》的独特地位。在卷五六"杂文部二·赋"之"事"的部分,辑录了有关"赋"的言论及文人作赋的事类;在"文"的部分,辑录了从汉
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的思想基调从观念论转向辩证唯物主义。与之相应,其艺术批评观念的主导概念从"灵晕"转为"辩证意象"。辩证意象是本雅明依据"星丛"认识论构建的艺术模型。它循"停顿的辩证法"原则讽喻地构建自身,打破了灵晕要求的有机内在结构和整一审美表象。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论基础,意在唤起无产阶级的觉醒、促发革命行动、反对纳粹政治,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潜能。本雅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关系密切,其根本在于前者的语言哲学。在本雅明的理论体系中,辩证意象是前卫艺术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