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还去上班吗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位大叔是否真的遵守了自己当年说过的话,也许他早已买了私家车,再也不用坐公交车了。否则他看到现在满大街跑的公交车全是无人售票车,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不要说无人售票车了,现在连无人驾驶汽车都已经出现了(我虽然没有坐过,但我坐过无人驾驶的地铁)。所以再来看二十年前那位大叔的这句气话,感觉就像是段子一样。
  其实,我并没有资格嘲笑那位大叔。很多时候,我也不是一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支付宝账号,也从来没有用过网上银行,给信用卡还款我都是去ATM机上操作;喜欢的歌手出了新专辑,我还是会跑去书店(是的,专门的音像店似乎已经绝迹了)买CD,从来没有试过在网上花钱下载新歌;没叫过快车,也没用过顺风车,出门还是只认最传统的出租车;尽管深知物流业已经相当发达了,但现在要递什么东西给别人,如果对方在同城,我还是宁愿自己开车专门跑一趟,总觉得那样会比叫快递小哥上门收件更快一些……
  听起来是个“老古董”吧?仿佛是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一样。其实我并非真的那么保守,推拒新鲜事物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怕麻烦——没有支付宝,不代表我不网购,我只是懒得申请账号,反正需要用支付宝的时候,我可以叫老婆帮我付账。去ATM机给信用卡还款,为的是一种“仪式感”,当纸币哗哗哗地被存入机器的时候,我会生出一种“无债一身轻”的快感。不过,最近我发现,用手机给信用卡还款是如此简单快捷,以至于我觉得用现金还款的那种“仪式感”也可以考虑抛弃了。
  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懒”字,懒得去尝试新鲜事物。就好比每一次常用的手机软件更新升级,大家都会吐槽界面没有旧版的好看,用起来没有旧版那么舒服。其实新软件未必比旧的糟糕,只是改版初期,固有的使用习惯被改变了,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新的功能,适应新的玩法而已。而当我们发现,新事物可以带给我们更大便利,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懒”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喜新厌旧”,义无反顾地朝它们狂奔而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为了追求更“懒惰”的生活,人们在不断地推动科技进步;而懒惰本身,却又可能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的脚步。
  想起读中学时,学校正进行多媒体改造,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投影设备。事实上,我们很少见到老师使用投影仪,因为每次开启、关闭都很麻烦,而且幻灯片的内容是老师用水笔直接写在胶片上的,实际操作起来还不如写板书方便。所以那套设备放在教室里,就像摆设一样。后来我们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他是第一个每天使用投影仪上课的人。他把幻灯片的内容印在胶片上,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现在的90后、95后都没有见过那种传统的幻灯片,但是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却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用到实处的人。如今老师们上课用PPT早已成为常态,“多媒体”这个概念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然而我还是经常会想起中学时的这位数学老师,我想正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摆脱了自己的惰性,敢于打破已经熟悉的旧常态,才使得我们今天的教学手段有了这么大的飞跃。
  不过有时候,懒惰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以前挺讨厌懒惰的人的,比如明明就在同一栋大厦里,送个文件还要叫快递,对于我这种常常开车穿过整个城市给别人送东西的人来说,简直无法接受。不过现在,大家对这样的工作方式早就习以为常了。最近雾霾严重,有些公司采取“弹性上班”制度,允许员工在家完成工作,遇到红色预警停课的时候,中小学老师会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给学生们上课。我想久而久之,大家是不是会发现,原来足不出户,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把工作做好。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以后我们还有必要去学校、去单位吗?我想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答案。
  责任编辑:张蕾磊
  很多年前,我住的那座城市开通第一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的时候,不少市民都跑去体验。因为是新鲜事物,大家对规则不太熟悉,一开始都有点手忙脚乱的。
  有位大叔,上车前没有备好零钱,投币时不得不跟别的乘客兑换了好久,所以一脸的不高兴。再加上他只坐两站地,却要从前门一路挤到后门下车,最后他生气地甩出一句:“我这辈子再也不坐這该死的无人售票车了!”
其他文献
22年前,不满17岁的我到山东财政学院读大学,几乎是班里最小的学生。36岁这年,我成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年龄最大的全日制博士生。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偏科厉害,学习成绩不上不下。工作之后,领导评价我时说:“我们不缺聪明的,就缺你这样认真踏实的员工。”原来认真踏实一直是我的长处。有幸再回校园,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博士生。学院给我们展示了过去5年的毕业率,都不超过50%。我
“我是一名青稞食者,我要捍卫青稞原汁原味的传统;  我又是一名青稞使者,我要守住这份产业,将青稞文化传承下去。”  原香原麦  小索顿的饼干入口清爽酥脆,味道纯正醇香,像刚搅拌好的青稞糌粑,最浓郁的青稞麦香和着淡淡的奶香。  糌粑是藏民传统主食,把炒香的青稞面粉放在小碗里,加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捏成团。  饼干好吃有赖于原料优质。西藏江孜是小索顿的家乡,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雅鲁藏
为什么人类如此热衷于立Flag  “立Flag”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它的意思是对自己说一句振奋的话,立一个本人近期要实现的小目标,为达成大目标做铺垫。细细琢磨,它跟“做计划”的意义不完全一样,计划是动态的、系统的,而Flag是静态的、单一的。它跟“立目标”也不完全一样,目标是中性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立Flag”这个词则带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某种意义上附加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喜欢立Flag,体
时时课课  毕业季里很多学校推出了优秀毕业生系列,优秀的毕业生看起来总是相似的,或者是应聘到了好的工作单位,或者是考上了好的深造学校,或者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成功的模式也是一致的,无外乎认真学习,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习、竞赛等。他们的不同在于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路径的方法,这也是学弟学妹们最具借鉴意义的地方。  在学霸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关键的一课”让他们如脱胎换骨般成长。这关键的一课
用氧量增10倍,开车40多小时达  新冠病毒侵蚀患者的肺部,使患者的呼吸系统遭到破坏,严重时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必须通过高流量吸氧来维持生命体征。  传统的供氧方式是医用氧供应商把工厂生产的氧气储存在钢瓶中,运到医院的氧气库后供患者使用。疫情期间,湖北各医院的用氧量达到了日常用量峰值的10倍以上。在疫情最紧张的2月份,湖北地区的氧气供应商加班加点,生产量达到平常的4到5倍,却还是不够用。氧气钢
“不行,大过年的,别人都不去就你去,你敢去试试看!”  家里新买的陶瓷杯被茵茵的父亲摔成了稀巴烂,那是茵茵买来给家里过年的新茶具。  母亲在厨房不紧不慢地准备着晚上的饭菜,一声不吭;茵茵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则在房间里悄悄听着外面发生的一切,她并不知道外公为什么要摔杯子,妈妈究竟做了什么。  “爸,这不是别人去不去的问题,现在武汉那边很紧急,最缺护士医生,我们是干这一行的,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
星星在遥远的天边各自闪耀着光芒,可以看见,却无法触摸。而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个群体,她们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看见,却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  在大二的选修课中,我选了一门《微电影与广告赏析》的课。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泰国711便利店的广告《听从我心》。让我更加清楚了解到了这一特殊群体自闭症患者。  影片讲述了在老师尽心尽力帮助下,自闭症的学生打开心门,渐渐地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新时代新气象,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新的一年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充分响应新时代的号召。  1月中旬,學院发布了以“调研中国”为主题的调研任务,让我们围绕家乡的变化、文物古迹、特色民俗等展开调研。我们迅速成组,在家乡德州展开了两周的调研,希望通过调研了解新时期德州扒鸡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访谈问卷,并随机进行了采访。
第一类 常见借代词语  借代,顾名思义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一般情况下,多数借代词为名词,考试中会涉及的一般是古今通用的常用借代词。常见借代词如桑麻(农事)、华盖(运气)、南冠(囚犯)、桑梓(家乡)、 三尺(法律),等等。  1.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下面选项中涉及荷花的有:  A.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
2020年寒假之时,我是河北衡水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那是我参加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冲刺高考,成败在此一举。然而,由于汹涌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只有10天的短暂假期被无限延长。不过,假期的延长并不代表学习的停滞,而是开辟了另一个全新的战场——线上教学。  最初,衡中采用观看录课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即老师们提前将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网课平台,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观看教学视频。这样操作较为简单,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