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主战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三种境界。
一、导入要“扣人心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导语设计得好,便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增强其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呈现出新颖别致、生动诱人的局面。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提问法、诗词引入法、歌词介入法、漫画突现法、谜语竞猜法、讲述故事法、实物观摩法、即兴引入法等。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引导。如教学古诗《村居》时,教师先准备好卡拉OK光盘,以引发学生兴趣:“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先唱一首歌好不好?”学生情绪高涨,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美景里,心灵已经受到春风春雨的沐浴。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们每一个人对春天的观察、感受是不同的,谁能谈谈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学生纷纷发言之后,教师评价归纳,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春天的观察视角新颖,感受独特,道出了春天的万千景象及珍惜时光等生活哲理,那么春天在清代大诗人高鼎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鼎的一首诗
《村居》。”
二、点拨要“引人入胜”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关键时刻的点拨,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自主研究,教师不必急于把问题扯碎,步步紧逼,要坚持着眼于全篇,整体设计,整体中见层次,层层深入;抓中心问题,用中心问题统领其他问题;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要搭一座引桥,铺一级阶梯,既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和盘托出。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为例。文章主要记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唤起人们反抗沙俄统治,最终客死巴黎的经过,突出了他“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临终请求,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这一题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相差较大,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采取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点拨方法,层层解剖,环环相扣。教师先介绍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的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人民被奴役的情形以及波兰人民的不屈斗争的史实,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故事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看文题“把我的心脏带祖国”,体会贯穿全文的情感。是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波兰人民是何等不幸,是多么悲痛啊!在这个时候肖邦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不和他的同胞们共同来反抗沙俄的统治呢?这是学习这一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肖邦在国外创作的文字,体会他以自己独特的“武器”——音乐,在抗争、在呐喊!体会肖邦在国破家亡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点拨,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循循诱导,每一个点拨都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而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收束要“耐人寻味”
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都应做课堂小结。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当堂知识的概括、强化,又可以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引发,也可以是对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等,不一而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选择,使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对《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小结。在同学们的一片惋惜、悲痛之中,让我不禁想起了“习作六”的作文练习,于是我做了以下小结:“英雄已逝,长留青史,可这场‘非典’劫难难道不是可以避免的吗?在‘非典’之后,有人说这场病毒是由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传播的,于是人类大量捕杀,可是罪魁祸首真的是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吗?实际情况是人类在大肆破坏自然环境,为解一时的嘴馋而捕杀野生动物,
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许多的动物没有了生存的家园,由此引发了‘非典’等前所未闻的病毒,人类终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痛的代价!”这样的小结让同学们对本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人为本,使自己的每节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学区上庄
学校)
一、导入要“扣人心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导语设计得好,便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增强其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呈现出新颖别致、生动诱人的局面。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提问法、诗词引入法、歌词介入法、漫画突现法、谜语竞猜法、讲述故事法、实物观摩法、即兴引入法等。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引导。如教学古诗《村居》时,教师先准备好卡拉OK光盘,以引发学生兴趣:“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先唱一首歌好不好?”学生情绪高涨,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美景里,心灵已经受到春风春雨的沐浴。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们每一个人对春天的观察、感受是不同的,谁能谈谈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学生纷纷发言之后,教师评价归纳,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春天的观察视角新颖,感受独特,道出了春天的万千景象及珍惜时光等生活哲理,那么春天在清代大诗人高鼎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鼎的一首诗
《村居》。”
二、点拨要“引人入胜”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关键时刻的点拨,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自主研究,教师不必急于把问题扯碎,步步紧逼,要坚持着眼于全篇,整体设计,整体中见层次,层层深入;抓中心问题,用中心问题统领其他问题;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要搭一座引桥,铺一级阶梯,既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和盘托出。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为例。文章主要记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唤起人们反抗沙俄统治,最终客死巴黎的经过,突出了他“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临终请求,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这一题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相差较大,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采取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点拨方法,层层解剖,环环相扣。教师先介绍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的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人民被奴役的情形以及波兰人民的不屈斗争的史实,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故事发生的背景。再让学生看文题“把我的心脏带祖国”,体会贯穿全文的情感。是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波兰人民是何等不幸,是多么悲痛啊!在这个时候肖邦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不和他的同胞们共同来反抗沙俄的统治呢?这是学习这一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肖邦在国外创作的文字,体会他以自己独特的“武器”——音乐,在抗争、在呐喊!体会肖邦在国破家亡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点拨,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循循诱导,每一个点拨都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而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收束要“耐人寻味”
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都应做课堂小结。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当堂知识的概括、强化,又可以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引发,也可以是对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等,不一而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选择,使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对《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小结。在同学们的一片惋惜、悲痛之中,让我不禁想起了“习作六”的作文练习,于是我做了以下小结:“英雄已逝,长留青史,可这场‘非典’劫难难道不是可以避免的吗?在‘非典’之后,有人说这场病毒是由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传播的,于是人类大量捕杀,可是罪魁祸首真的是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吗?实际情况是人类在大肆破坏自然环境,为解一时的嘴馋而捕杀野生动物,
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许多的动物没有了生存的家园,由此引发了‘非典’等前所未闻的病毒,人类终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痛的代价!”这样的小结让同学们对本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人为本,使自己的每节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学区上庄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