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话语分析之范畴的研究意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话语分析这一语言学新兴学科的定义、产生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的讨论,说明学科范畴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话语分析 定义 国外 国内
  
  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话语分析的定义是:“Discourse analysis:Cover term for various analyses of discourse.Motivated by linguistic terminology and theory(→formal logic,structuralism,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it is used synonymously with text analysis,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deductive rules(e.g. rules for speech acts)…”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考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也有理论指导意义。话语分析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已成为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一、话语分析在国外的兴起与发展
  
  话语分析这个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美国语言学家Z.S.Harris发表于Language上的名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Harris的转换概念为以后句法研究的发扬广大有重要影响,但话语分析方法却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研究,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有兴趣,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由Halliday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1964年,在美国,Hymes编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大。
  20世纪70年代(包括60年代末),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标志着话语分析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内部或跨学科之间的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这段时期,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和substitution(替换)等等。70年代的研究相对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话语分析者在传统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研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发展阶段。1981年,Text杂志在荷兰创刊,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van Dijk教授。从此,“话语分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也是话语分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两本影响较大。一本是英国的G.Brown和美国的G.Yule合写的Discourse Analysis,对前人的研究做了很好的概括。还有一本是R. Longacre写的The Grammar of Discourse(话语语法)。这是本超句语法书,讨论独白话语和对话、谓语的组合、格、概念结构的层次和话语分析框架等等。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约请世界各地研究话语的有关专家撰稿,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手册)。van Dijk称,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1987年8月10~15日,在前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大会共分19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名列第一。这几件大事,标志着在20世纪80年代,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比较稳固的研究队伍。近些年,在这个领域里比较活跃的有:van Dijk、S.Thompson、R.Longacre、W.Chafe、M.Halliday、G.Brown、G.Yule、B.Fox、M.Coulthard和P.Hopper等等。
  
  二、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国内对话语分析理论的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平的《话语分析说略》、廖秋忠的《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徐赳赳的《话语分析20年》。这些论著对国外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研究课题和主要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评介。
  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研究汉语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吕叔湘成书于40年代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对汉语指称和替代关系的描述,以及最终成书于80年代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还是80年代以后。研究课题有:1.篇章结构。廖秋忠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篇章中的论证结构》,徐赳赳的《篇章中的段落分析》等。2.篇章连贯。如:廖秋忠的《现代汉语中动词支配成分的省略》《篇章中的框-棂关系与所指的确定》和《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指同表达》;陈平的《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徐赳赳的《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等。3.信息结构。徐杰、李英哲的《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刘丹青、徐烈炯的《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方梅的《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4.主位结构与话题结构。张伯江、方梅的《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沈家煊的《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5.词语用法与言语策略。屈承熹的《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廖秋忠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沈家煊的《“判断词语”的语义强度》,方梅的《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徐赳赳的《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等。尽管这些研究切入的课题不同,但一般都是针对那些与语境密不可分、不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就难以解决的问题,从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
  20世纪90年代开始,话语分析研究在继续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逐渐转向英汉话语结构对比的研究。这方面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俄语界王福祥的话语语言学系列论文和专著。其它如林纪诚的《论话语生成的组合限制》、刘虹的《话轮、非话轮与半话轮的区别》等对话语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与此同时,话语分析逐渐从偏重口语研究逐渐转向书面语(即语篇)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为:话语结构、话语理解、话语与认知。最近几年话语分析与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和语用学中的会话结构的分析明显有交叉和重叠的趋势。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又具有跨学科性质,各种研究途径都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话语,或者说都是研究话语的一个侧面。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
  从我国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以评介为主,而研究性的文章较少。一门新学科的引进,可能都要经过这么一个阶段。国外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国内就没有必要从头开始,完全可以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
  话语分析不能解决一切,但话语篇章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除了话语分析外,语用学也涉及话语篇章。形式语义学也开始把研究范围扩大到话语篇章。现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话语篇章。我国语言学界更应该在国外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Hadumod Bussmann. Gregory P.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束定芳. 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研究:热点与走向[J].外国语, 1997,(1).
  [3]徐赳赳.篇章中的段落分析[J].中国语文,1996,(2).
  [4]徐赳赳.话语分析在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5]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6]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7]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联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刘鸿绅.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上)[J].国外语言学,1987,(3).
  [11]刘鸿绅.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下)[J].国外语言学,1987,(4)
  [12]刘保山.几种“话语分析”理论介绍[A].话语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崔 娟 赵云峰,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其他文献
以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GO),用原位聚合法合成聚吡咯/氧化石墨(Ppy/GO)复合物,运用CV和CP法测试电化学性能,并以XRD,FTIR,SEM分析材料的结构形貌.结果表明:(1)Ppy/GO复合物具
针对污水厂电力系统的特点,根据污水厂的实际运行经验,提出了采用电抗器与电容器的串补方式治理谐波的方案,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无功补偿.
介绍了一种电气传动方式的包装物撕带自动供给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永磁式直流伺服电机为驱动源,驱动撕带轮的轴转动,向包装机供给撕带.运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设计了高效
眉山市粮食部门为积极发挥涉农部门的重要作用,实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是粮食行业宗旨,认真组织以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为载体服务“三农”,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也体现了民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黄色素-37(CK-37)进行光谱性质研究,找出黄色素-37的最适显色剂、显色比例、显色温度和显色时间,并将其显色应用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的着色中.实验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与加工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阐述
模因这一概念于1976年由道金斯提出,指文化传播单位。本文首先对模因论进行概述,然后用模因理论解读网络文化,分析网络文化中的图片模因和恶搞模因。
摘 要:在语言使用中,“否定”是对现实或意愿的否定性表达,是习见的一种语法意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与方言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所使用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安徽无为蜀山片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既有普通话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无为蜀山片方言 否定词 类型 比较 差异    一、引言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
近日.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学会川东南片区大春粮食形势分析暨理论研讨会在宜宾市召开。自贡、泸州、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眉山等10个市粮食局和宜宾市工